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后疫情时代在沪工作外国人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4-04-24

文/戴杨 徐慧斌 祝融融

上海作为我国外国人才集聚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为了促进外国人才工作发展,近年来不断突破创新,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了诸多特色新政,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强劲持续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在后疫情时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显著变化,在沪工作外国人才和聘用单位正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如经济压力导致的发展问题、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的生活上不便利问题以及用人成本上升问题。2020年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对上海市75家聘用外国人才典型单位进行调研,以期营造适宜外国人才发展的工作生活环境,助力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在沪外国人才发展基本情况

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战略思想,围绕“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目标,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更具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外国人才工作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外国人才集聚度。

在沪工作外国人才概况。

据统计,自2017年4月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以来,上海共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超31万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工作许可证超6万份,占比约19%,引进外国人才数量居全国第一。

在沪工作外国人才的分布特点十分突出,总体上呈现:国籍分布多元,主要来自欧美科技大国和亚洲重要小国。性别以男性为主,尤以30—39岁男性居多,年龄偏年轻化;这与成立家庭后在沪的生活成本、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年轻的外国男女更容易适应在上海生活、工作。在沪工作外国人才的学历呈梭形分布,以本硕学历为主。上海吸引的外国人才倾向于高学历人才和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接受过本科教育是对大部分来沪工作外国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沪外国人才发展环境。

近年来,通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机构,引进外资研发中心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上海着力为外国高水平、高学历人才提供更多更具有吸引力的工作机会与事业发展方向;外国人才所处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国际化需求程度高、市场较为开放的领域。主要包括零售业、教育业、制造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外籍人才在沪工作以全职居多,少数单位有国际学术兼聘或短期项目外派的外国人才在沪工作。

上海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约6万家,吸引了超过全国十分之一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经累计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67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地区总部112家,是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的城市。上海教育资源国际化水平居全国前列,据上海市教委发布的《上海教育数据概览》等资料,2017年在全市42所高校(科研机构)中共有来自185个国家和地区的60771名外国留学生就读。为持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至2020年全市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99个,其中机构16个,项目83个。为优化在沪工作外籍人员子女教育管理与服务,目前上海共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含本地学校国际部)36所,在校学生3万名,覆盖从幼儿园至高中的学段。

促进外国人才发展最新举措。

近年,上海通过窗口整合、业务流程再造,将原本属于两个委办局的窗口业务成功整合成“一窗受理、一并发证”的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单一窗口”。自2019年12月2日民生路市级 “单一窗口”开窗办理以来,上海市已实现全市各行政区、功能区“工作居留许可全覆盖”。为优化上海市营商环境,提升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窗口的服务质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在疫情防控期间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完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例如最新推出的《关于持续完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4.0版)大力吸引外国人才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就以四语翻译对照,为用人单位和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工作许可提供更多便利。2020年,上海于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支持外国人才及团队成员在创业期内办理工作许可的通知》,率先允许在创业孵化期内外国人才及研发团队可通过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功能型平台等创业载体申办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

不同年龄层外国人才留沪意向

在沪工作外国人才发展遇到的问题

通过调研上海市75家聘用外国人才的典型单位,从来沪工作因素、工作生活瓶颈、整体环境评价和优化建议等角度,收集在沪工作外国人才生活、工作发展上的关注点与不足之处,探索外国人才服务的下一步方向。

在沪工作外国人才眼中,上海是一个具有开放环境、发展潜力与创新活力的国际化都市。“活力”“国际”“安全”“便利”都是外国人才问卷中给上海生活环境评价的高频词,甚至有的外国人才称上海是他的“第二个家”,赞美上海是“东西交融的”“东方纽约”或是“多元文化的”“大熔炉”。“海纳百川”的气质使上海连续八年在“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主题活动中获得全国第一,入选外国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外国人才对在上海工作总体满意,主要是国际开放程度和单位提供的工作环境,而令人不那么满意的主要是政务服务透明度与效率、语言融入、单位绩效评价和项目资源等。而对在上海生活,他们体会到的优缺点都十分明显,令人满意的主要是公共交通、生活环境、文化魅力和城市治安,而令人不那么满意的主要是网络访问、银行金融、出入境手续和生态环境。

LinkedIn(领英)平台数据显示,疫情后愿意来中国寻找工作机会的全球外籍人才约4.8万人,主要为工商经济、市场商务和电子计算机专业人才,以美国、印度和英国为主。其中大部分的外籍人才具有极强的意愿来上海工作,约占总人数的40%。虽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在沪外国人才都表示出对疫情后长期留沪工作的意愿。在沪外国人才对留沪工作表现出不同的担忧,主要围绕在语言、经济、生活便利和管理门槛等方面。年龄超过60岁的外国人才关注如何保障退休后的生活,而30—45岁的中青年外国人才则更重视家庭、子女教育及事业发展。

常见的外国人才聘用方式主要由单位内部推荐、海外派遣和社会平台招聘。与国内人才明显不同的是,外国人才在沟通方式和展示平台上具有特殊性,国内常见的人才市场和校园招聘往往是少有外国人才参与。

用人单位在选择外国人才来源国家及地区方面,北美与欧洲的科技大国仍是首选,日本、韩国因地缘优势、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人员受教育水平与技能素质较好,在亚洲地区名列前茅。受全球疫情及国际形势影响,以欧美为主的外国人才来沪工作结构必将受到影响,聘用通道将受到阻隔,这些地区的外国人才对于来沪工作也将存有更多的顾虑。

单位聘用外国人才常用方式

用人单位希望通过引进外国人才从而在重点产业的独有知识和技术上形成突破,以拥有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而除了希望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方法、管理理念之外,用人单位同样看重外国人才建设和带领团队的能力,希望其能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本土化工作团队。相较于学历和行业资源,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高超专业技能的外国人才更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成因分析

在上海工作、生活或有意愿来沪工作的外国人才面临的问题多种多样,从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由于疫情导致几大传统问题出现了转变与激化,语言不通引起的隔阂问题、经济压力导致的发展问题和管理制度带来的不便利性问题催生了后疫情时代的新态势。

语言隔阂带来多维负面影响

语言隔阂不只影响到日常交流融入,同时也对外国人才的工作与生活带来其他负面影响。外国人才申请项目、出行使用导航、查看疫情风险预警、预约疫苗等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疫情使原有的社会运行模式迅速发生变化,而中文大环境与多语言设施的不完善造成的语言隔阂,加深了外国人才在变化中的无助感与孤独感。

经济压力动摇生活稳定性

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发达国家科技壁垒加深,导致部分在沪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外迁解散;全球产业链也受疫情影响出现向本土转移的现象,导致部分制造业迁移出境;这些现象均加剧了疫情后外国人才留沪就业择业压力。而外国人才的医疗、社会保险机制本就不充分不全面,雇佣单位未缴纳社保、管理机构无强制监管、保险服务机制不健全,导致外国人才看病贵、养老难,承受失业风险较大。此外子女教育选择、住房租赁方式、个税补贴等限制层层叠加在沪生活经济成本,也不利于外国人才在沪组建家庭或阖家团圆。

管理与服务中沟通不畅

信息的不对等导致外国人才对我国的签证居留管理流程与应对疫情产生的变化不甚了解。不论是学历要求、年龄限制,还是各国不同的疫情防控要求等,都给外国人才在离境、跨境和入境手续办理上带来困难。政府机关和服务机构间互通互认机制尚不完善,使用地铁App、购买火车票等场景下外国人才个人身份认证依然不便利,外汇、税务的工作资格认定等仍不够通畅,城际间外国人才无法互通互认,人才境内流动受阻。由于宣传覆盖率与力度不够,外国人才不能够及时获取全面信息,信息的脱节导致诸多通过新的政策和举措已经解决的问题仍反复出现在主要矛盾诉求中。

外国人才聘用成本上升

疫情发生后,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才将承担更大成本,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与风险成本等。经济成本在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国际贸易紧缩,从而使得部分外资企业不再选择在海外设立分公司、研究中心并长期派驻外国人才;时间成本在于国际航运受疫情影响,入境和隔离防疫要求提高,高频的人才国际差旅和短期人才访问受到影响;风险成本在于不论是国际疫情、全球经济还是各国政策均在不断变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用人单位面对更高投入与更长期见效的外国人才引进选择变得更为慎重。

对策建议

***总书记指出:“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要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创业高地,就需要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经济压力大、服务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不利于后疫情时代外国人才和谐稳定地在沪工作生活,影响了上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亟须通过政策引领与举措落地相呼应,环境营造与服务优化相结合,完善在沪外国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人才生态。

深入调研现状,加快后疫情研究,及时制定针对性举措

疫情对全球的影响在不断加深与扩大,各国政府、院校、企业在应对疫情以及“后疫情时代”可能面临的危机都在不断调整策略。及时掌握国际最新重点策略,关注重点国家、行业、机构动态,研判人才流入意愿与形势,结合市场需求调研与专项研究,深入探讨疫情在多角度多方面对外国人才来华工作形成的影响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将为涉外有关部门形成针对性举措及长远期规划打下基础。

加快外国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跨部门协同促进人才发展

外国人才服务体系尚待完善,建议打通市区两级、各部门的外国人才服务管理机制,多维度扩展,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社团组织、第三方服务机构、用人单位的多元协同作用,打造统一的服务平台。引导鼓励各行政区和功能区结合本区外国人才特征及发展建设方向,培育和发展国际化服务队伍,市、区间协调联动,统筹管理协同促进外国人才在沪发展新模式。

丰富多语种展示,优化汉语学习,提升社区融入感和国际化程度

自疫情发生后,为了让外国人更直观了解最新政策,有关部门丰富政策告知语种,在各媒体、官网、移动端、线下等,多渠道同时呈现。在满足外国人才通用语言认知的同时,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与社区街道应进一步探索扩大外国人才学习汉语渠道、降低学习成本。通过构建“国际化社区”和服务驿站,以单位培训、社区联动、志愿服务等形式推进外国人才融入,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帮助,使他们与当地团队相互融合,同步促进外国人才对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作用,营造国际化工作环境和事业团队,发挥更好的协同作用,利用社交网络,建立情感纽带。

加大政策力度,缓减生活压力,完善保障服务

建议有关单位:一是加大薪酬购付汇便利化、来华工作许可等便利化新政措施宣传推广力度,打通信息壁垒,通过资格互认,“减材料、少跑动”,进一步提高在沪工作外国人才对政务服务的满意度。二是在上海科技项目中借鉴国家“杰青”“优青”项目开放更多面向国际人才的科研任务,吸引国际科研团队来沪合作,并在申请提交与评审过程中更加注重多元化、国际性与开放性,探索支持多语种、远程参与、国际同行评议等创新举措。三是研究制定高端外国人才个税减免、房租抵扣等福利政策,加强对外国人才社保缴纳的管理,采用负面清单制管理用人单位不良记录,并将其与工作许可资格等相挂钩。四是面向异地办学、高层次人才跨境服务等需求,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乃至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外国高层次人才互通互认,方便外国人才合理流动及用人单位跨境协作。

单位聘用外国人才主要来源地区

探索短期停留,体验上海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一要通过政府开发和实施短期停留访问实习工作机制(如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项目或高校短学期授课),给外国人才在疫情后更便捷地来沪体验工作生活机会,以城市魅力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吸引他们留沪工作。二要注重强调涉外管理人员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每一位来沪工作外国人才服务,从细节处展现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精神风貌。三要在国际舆论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用事实说话,吸引外国人才更加深入地体验真实的中国和上海,用国际语态讲好中国和上海的故事,这也是把握国际舆论主动权的有力举措。[本文为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重点项目(第二批)“在沪工作外国人才发展情况白皮书”(20692118200)成果之一。作者单位: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上海市科技人才发展中心、上海市外国人才来华工作服务中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