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30年:我就是我,又是你和我(一)

时间:2024-04-24

文、图/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驻德国办事处

编者按

2017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以下简称协会)驻纽约、德国和澳大利亚办事处及京港人才交流中心都迎来了30周年纪念。2017年10月31日,协会驻澳大利亚办事处成立30周年座谈会在悉尼举行。12月7日和10日,京港人才交流中心有限公司成立30周年招待会和协会驻德国办事处成立30周年招待会分别在香港和德国科隆举行。12月14日,协会驻纽约办事处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主题为“开展人才交流 促进合作共赢”座谈会,庆祝办事处成立30周年。本期摘编了在协会驻德国办事处成立30周年招待会上主要嘉宾的发言,其他发言将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促进中欧人才交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张建国 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人才的交流合作,是国家交往、文明互鉴的载体。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驻德国办事处工作范围逐步扩大到申根国家和地区,推动中德、中欧人才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为中欧各领域合作交流顺利开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1年中国政府为中外交流合作作出突出成就的外国专家颁发“友谊奖”以来,共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49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其中欧盟国家有540位。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主席先后3次会见外国专家代表和国际友人,鲜明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战略思想,指出:“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有利于我们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推动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2014年3月,***主席访德时,专门对两位德国农业专家对中国的无私帮助表达感谢。

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中欧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展望未来,中欧人才交流合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以推进人才交流合作为载体,更加积极地对接各国发展战略,扩大共同利益交汇点,推动中欧在优势产业上深入合作,促进东西文明互通互鉴。我们将更加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和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加强中欧人才交流平台建设和智库建设,为中欧架起更多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平台和桥梁,与欧洲共享中国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最后,祝愿中欧人才交流事业能够像歌德诗歌《二裂银杏叶》中描绘的那样,生长出“我就是我,又是你和我”的友谊枝叶,为中欧繁荣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良好的相互交流,从未间断

何珂 德国科隆市市长

过去的30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和科隆市政府进行了成功合作,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交流从未间断。

2010年,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与科隆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的合作交流无疑达到了一个顶峰。通过这份文件,双方达成一致,积极致力于加强人员交流并共同开拓合作项目。

2013年,在还担任科隆市分管社会福利、融合及环保事务的副市长时,我去北京参加中国国际城市智能化技术与服务大会时与张建国局长会谈,我们交流了在环境领域推动专家交流的可能。2013年12月,双方就该领域的合作签署了合作协议。后来,两国环境领域的专家交流活动和研讨会在北京、科隆相继举办,科隆市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公司也共同参与,这种良好的相互交流延续至今。

1987年,科隆和北京市结成了友好城市关系。自此,双方开启了多个领域的合作交流。提到科隆与中国,尤其是科隆与北京,我们首先会想到:良好的经贸合作、活跃的德中文化交流、深入的技术和专业人员交流,以及坚定的相互支持。通过近几个月科隆和北京双方的多场会谈,我们已充分达成共识: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友好合作关系,重点是教育、学校、体育、青年、志愿者交流、环保、垃圾回收利用、城市化以及智慧城市等领域。

2018年,中德科技合作迎来40周年

张军辉 中国驻德大使馆公使

2017年恰逢中德建交45周年。45年来,中德两国关系持续、稳定向前发展,中德关系当前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中国的发展将给世界带来巨大机遇,为对德合作也带来新空间。

1978年中德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由此正式开启了两国科研领域的合作。2018年我们将迎来中德科技合作40周年。在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中德创新合作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取得积极进展。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战略紧密对接,两国相继发布《中国战略》和《德国战略》,将发挥“创新引擎”作用,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共担责任、共享机遇;二是开创了“2+2”合作模式,两国大学院所和企业结盟,在电动汽车、智能制造、清洁水、半导体照明、清洁能源、未来城市等平台上,面向市场开拓全产业链条合作,切实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体经济作出积极贡献;三是更多青年人依托中德创新合作成就事业,在大学院校和企业开展联合研究和创新实践,不断开创合作新领域、新模式,实现新构想。尤其是,两国在制造领域的合作风生水起,例如中车与西门子协调开发第三方市场,高技术产品走向美国、巴西,戴姆勒与比亚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与SAP、华为与KUKA、海尔集团与菲尼克斯等都开启了战略合作。全面的中德创新科技合作已经成为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对中德两国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两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合作机遇。中德双方都应把握时机,以深化科技创新合作为契机,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同德国“高技术战略”和“工业4.0”等战略对接,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同德国的国际化发展倡议的协同,共同应对全球重大挑战,共享重大发展机遇,推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双方应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重实效地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携手推动创新型世界经济,共同引领世界绿色可持续发展,共同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