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一带一路”建城的晋商

时间:2024-04-24

文/李强

陆上丝绸之路和隋唐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后,明清两代,以山西籍商人为主,又开创了一条“茶叶之路”。

这条路,从今天的河北省张家口出发,一路北上,沿着长约1400公里的张(家口)库(伦)大道,或2200公里的张(家口)恰(克图)大道,用绵延不绝的驼队将游牧地区和俄罗斯、欧洲甚为喜欢的中国茶运过去,将上好的毛皮等物运回内地。

不仅如此,晋商还将中原所产的绸缎、布匹、米面、食糖、瓷器、木器、蒙靴、马鞍、铜铁器具及喇嘛念经用品,运到蒙古交换回来马、牛、驼、羊、皮张、绒毛和贵重药材鹿茸、麝香、羚羊角等,用茶叶、生烟等从俄国商人那里换回羽纱、毛毡、天鹅绒、波兰呢等纺织品,以及一些粗糙的银制品,如银碗、银盘、银蜡台、银香炉、银花瓶等。

据有人考证:在中国汉代兴起的国际贸易交流中,“晋商驼道”为古代对外贸易三大古商道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仅清代前期到中后期的两个多世纪里,晋商运往俄国的茶叶累计达25万吨以上,经济总值折合约100万两黄金之巨!

晋商的辉煌时代

晋商,是山西籍商人的简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商帮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徽商、浙商、粤商(也有一说是徽商、苏商、粤商),也有专家简单地将中国史上的商帮定义为两家:即晋商和徽商。

明、清两代是晋商最为辉煌的时期,晋商的足迹不仅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而且远播欧陆。在晋商直接开发、包装、推广下,福建安溪的茶叶从养在深闺无人识,到成为欧洲上流社会争相求购的饮料佳品。

晋商以商兴商,以商兴文,以商兴百业,以商兴城市,遍布全国各地的“山西会馆”“三晋会馆”就是晋商播撒文明的一个个印证。

清朝初期康雍乾三代远征西北,晋商担负了转运粮草的任务,不仅完成了任务,还为国库节约了巨额费用。晋商通过诚实守信的经营活动以及精细的商业运营管理,为清廷统一西北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因此而被清廷特许在进军沿线地区从事贸易,交易基地随大军推进而延伸,晋商终成巨大商帮。晋商依靠千百年来积累的诚实经营理念在边陲地区站住了脚跟。

俄罗斯恰克图市对面,曾有晋商建的“买卖城”

1727年(清世宗雍正五年),清廷与俄国签署了《恰克图条约》,规定两国交界一带的恰克图地区为边境贸易地点。《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次日,两国使臣在市场预定地埋下了柱标。

1728年4月,俄国边境公署收到清商团体通知,首批清商(晋商)4人已抵库伦。

俄使为了获得商贸先机,连忙下令建造贸易点——恰克图市,并邀请外贝加尔的商人前来,这座城市今天依然存在,即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的恰克图市。

到了9月,俄方新城恰克图已初具规模,新城呈方形要塞式格局,有高大的城栅和大门、四角设有炮楼。城中修建了商人的木房、铺面和客栈。

在恰克图的南边,清朝的晋商修建了“买卖城”。据记载,这是一座矩形城池,长640米,宽366米,以木建垣,周设四门,北门与俄方的恰克图城之南门相对,距离不过130米。

买卖城城门之上建有塔楼,置兵看守;城内具有“纯正”的大清风格,城内主要街道有二,十字形横贯其中,街道直线延展,两侧分布着院落。

在一二百年时间里,买卖城曾经承担了中俄直至中欧(洲)间贸易的大多数,直到英国蒸汽革命和两次鸦片战争大大强化了海上贸易后,买卖城才逐渐沉寂下来。

辛亥革命后,中国领土外蒙却趁机宣布“独立”,买卖城居然一度成为“飞地”,完全靠数千晋商及其家属们在坚守这个远离中原的中国领土。

后来北洋政府徐树铮部在中国人民支持下和外蒙热爱祖国人士的策应下,率军进入外蒙古,并有一部进入买卖城,但其主力不久后因为种种原因撤回。

外蒙古再次宣布所谓“独立”后,1920—1921年间,苏联军队与外蒙匪帮突然进攻买卖城,他们(苏蒙联军)拥有3万人,而买卖城守军不到3000人,另有武装晋商及商团武装约3000人,且孤悬域外,不可能得到任何内地的支援。

在如此悬殊的差距下,苏蒙联军在死伤9000人后,才凭借重炮、毒气、飞机优势,历时一周攻陷买卖城。

买卖城全城守军与晋商全部殉国,宁死不降,晋商家属妇孺也在城破前自杀。

科布多新城里的“牧业合作社”

该城是蒙古国西部的一座中心城市。明清之际,科布多一带属蒙古杜尔伯特部,清朝平定准噶尔部(与杜尔伯特部分别为漠西蒙古四部之一)后成为中国领土。

科布多城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因其濒临科布多河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因洪水而废。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清政府又于布彦图河(今译布彦特河)沿岸修筑新城,为科布多参赞大臣驻地。

随清军平定草原上叛乱而来到这里的晋商,是新的科布多城的建设者,他们从遥远的内地运来砖石、木料,并招来许多工匠,夜以继日地修筑城池。当时在科布多城雄踞百年的晋商两大商号是大盛魁和元盛德,前者是票号,做金融放贷款吃利差的;后者是做实业搞畜牧做买卖的。

票号大家都理解,就不多说了,这里说说元盛德。

当时,它类似今天的“牧业合作社”,在科布多地区三个旗乌梁海、塔尔号、扎和沁等,将约40万只羊交由蒙古人给牧放,每放一群羊(500只左右),由柜上(山西方言,意为今天的“公司”,那时指的是“元盛德”商号)供给一匹骑的马和三峰搬运帐房的骆驼,每月还给一块砖茶和一锅青稞,作为羊工的饮料和干粮。

羊产下的羊羔子不管多少,每一群羊中柜上要300只,其余都归羊工。如遇自然灾害,牧民可拿死羊皮顶数;牧民放养的羊群,两茬羊毛也归羊工所有。

元盛德非常讲究诚信。在那时候,科布多城附近的牧民们如果肯下辛苦,给元盛德放一群羊,每年能落140多只羊羔和500只母羊的春毛与秋毛。

有人算过一笔账,按照上述政策,牧民每年收入可以达到相当于今天的20万元(人民币)以上,所以蒙古人很愿意给元盛德工作。

1912年1月,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垮台,蓄谋已久的沙俄立即策动外蒙古“独立”。

沙俄侵略者和库伦(时为外蒙古首府,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傀儡集团先派“使者”到科布多劝降,结果被当地爱国蒙民将其绑送官署,斩首示众。

7月底,俄军和外蒙叛军开始进攻科布多城。科布多参赞大臣率领中国军队和晋商坚决抵抗。

8月20日,沙俄领事库斯敏斯齐带领俄兵30人、外蒙叛军200人,骗开城门,进入科布多城后,大肆抢掠,城内晋商及其家属以及爱国蒙古人士被杀过半。

9月中旬,参赞大臣和官兵及剩下的晋商商民约700人,被沙俄领事派兵“护送”出境,这样,建城180余年的科布多城被外人强占。

今天,科布多城是蒙古国科布多省省会,是其西部中心城市。

几乎与科布多城被强占的同时,同样在沙俄的撺掇下,宣告“独立”的外蒙古居然宣布将拖欠大盛魁的600万两白银债务也“一笔勾销”。

外蒙变乱的时候,科布多城和附近旗县进行正常经营的800多名晋商被抓,大部分人被用辫子拴在一起强制解送到俄国,分散在西伯利亚的乡村里。他们在俄国住了一年多,后来由北洋政府把他们要回来了。

在这一变故中,大部分旅蒙晋商商号纷纷破产,当时从事对蒙商贸的28家商号中的27家因此立即倒闭。

唯一没有宣布倒闭的大盛魁也风雨飘摇。

大盛魁商号是清代晋商开办的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极盛时有员工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两万头,商业活动地区遍布喀尔喀四大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恰克图、内蒙古各盟旗、新疆乌鲁木齐、库车、伊犁和俄国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

极盛时,大盛魁几乎垄断了蒙古草原牧区的全部市场,蒙古的王公贵族及牧民大多都是它的债务人或客户,也因此在外蒙古被沙俄策动“独立”后遭受了灭顶之灾,大盛魁后来一直经营至1947年。

今天您可以在榆次看到“常家大院”,在祁县看到“乔家大院”,在万荣看到“李家大院”等,常家、乔家、李家等,不外乎众多白手起家、殚精竭虑、兢兢业业经商做买卖的晋商中的佼佼者,也是幸运者,更多的晋商默默无闻,甚至有许多将宝贵的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

这些晋商的经历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重要的是晋商当年吃苦耐劳、敢为天下先、诚实守信、先进的商业运营理念,是今天人们应该思索和传承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