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史记》里的和平外交

时间:2024-04-23

王子今

《史记》所考察和记述的内容,包括“兴师”“讨伐”“强乘弱”“威而服”的战争场景,也包括“会盟”等外交形式。在“海内争于战攻”之战场角逐的另一面,更有国际外交方面的智慧展示。

“会”的史迹

我们看到,在“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五霸更盛衰”(《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东周前期,已经多有“会”“盟”“会盟”的史事记录。如《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桓公)十年,楚庄王服郑,北败晋兵于河上。”随即有“会盟”行为,“当是之时,楚霸,为会盟合诸侯”。“会盟”,经常是成就霸业的标志。随后,秦桓公二十四年(前580),“晋厉公初立,与秦桓公夹河而盟。归而秦倍盟,与翟合谋击晋”。

在战争激烈的年代,“会盟”的记录也最为频繁。春秋时期,据说“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而到了战国时期,却成为中原会盟的积极参与者。《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308年,秦武王表示了“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的愿望。秦武王于是与甘茂有息壤之盟,促成甘茂艰苦攻伐,占领宜阳。这是秦史中仅见的君臣之盟的史例。

自秦武王时代至战国时期结束,“以至于秦,卒并诸夏”(《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记载各国间以“会”为基本形式的外交活动多达19次。这是“会盟”活动最密集的历史时期。19例中,有18例都是秦与其他国家“会盟”。秦国在外交行动中的活跃,体现出与征战同样的积极性。

“好会”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的“会”中,有特别称为“好会”者。这应当是体现双方友好,会见主题、会谈环境、会话言辞都比较亲切和缓的“会”。《史记》中几次说到“好会”。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景公)四十八年,与鲁定公好会夹谷。”关于这次“好会”,由于与孔子事迹直接相关,《史记·孔子世家》也有记录。太史公写道: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  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这是一次著名的外交会见。“会”的正式进程中,出现了争执。孔子宣传“君子之道”,强调这一原则在礼仪形式方面的约束作用。他在“会遇之礼”“献酬之礼”之外,就“乐”“戏”表演的风格和形式提出了强烈的抵制意见,改变了“会”的气氛环境,致使齐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齐景公自以为“有过”,甚至退还了侵占鲁国的领土以“谢过”。

渑池之会:一件外交史标本 

《史记》中记录的另一次著名的“好会”,是秦王与赵王间的渑池之会。以此为背景,发生了蔺相如维护国家声誉的故事。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之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随后,秦王主动提出与赵王“好会”。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心怀畏惧,不愿赴会。而朝中文武重臣廉颇、蔺相如商议道:“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于是启程,蔺相如随行。廉颇送至边境,与赵王诀别。廉颇说:“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商定接应回程的时间,并提出万一“不还”则立太子为王的预案,得到赵王的赞同。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蔺相如随即要求赵国御史将其作为史实予以记录:“相如顾召赵御史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蔺相如的机智和强硬,表现在后来的辩争中。“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一直到会面结束,“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同时,廉颇的高戒备卫,也起到保障君臣和国家安全的作用。“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渑池之会的细节告诉我们,“好会”的通常程式有“会饮”“饮酒酣”等情节。而“鼓瑟击缻”的音乐演奏,可能也是惯常节目。渑池“好会”或许可以看作一件外交史的标本。大概所谓“怒”,所谓“欲刃”,所谓“张目叱之”等情感动作表现,只是“好会”进行的异常情态。所有的外交之“会”,可能双方都一心追求“加胜于”对方。面对秦国的军事强势,蔺相如智勇兼备,捍卫了国家尊严,也维护了国家利益。

所谓“好会”,透露出太史公的和平意识。作为对战国时期复杂的军事外交形势非常熟悉的史学家,“好会”一语的使用,也体现出他对成熟的外交理念、深度的外交智慧和灵活的外交技巧的肯定。

(摘自《北京日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