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东阳竹编的技艺创新

时间:2024-04-24

黄学敏 东阳市黄家竹编工艺研究院

一、东阳竹编历史

东阳竹编是产自浙江东阳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2008年6月7日,竹编(东阳竹编)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51。

东阳竹编手工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东阳木雕并称为浙江东阳地方传统工艺美术的两朵奇葩。它在殷商时代开始问世,作为工艺品已有1200多年历史。这在明万历《金华府志》、清康熙《东阳县志》中均有记载。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送腾庶子致仕归婺州》中写道:“春风秋月携歌酒,八十年来玩物华。已见曾孙骑竹马,犹听侍妇唱梅花。人乡不杖归时健,出郭乘轺到处夸。儿著绣衣身衣锦,东阳门户胜滕家”。到南宋时期技艺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在传统节日中开始出现竹编的灯饰,以编织元宵节的龙灯、花灯、走马灯而著名。到了明清时期,东阳竹编得到较快的发展,已有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民国初期,东阳竹编技艺臻至顶峰,竹编产品种类开始丰富起来,编织技法也得到很大的提升,竹编制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有较多地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策放宽,竹编也因此枯木逢春,得到恢复与发展,一批老艺人致力于弘扬振兴东阳竹编,当时的东阳市竹编工艺厂,在传承和创新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二、东阳竹编技艺

(一)东阳竹编技艺的自然基础

浙江东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丘陵和盆地为主,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空气湿润,光照充足,可方便获取充足的高质量竹编原料。东阳地区在竹艺发展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早在明万历年间的《金华府志》记载:东阳有毛竹、笙竹、雷竹、石竹、斑竹、紫竹、水竹、苦竹、淡竹、箭竹、方竹、佛面竹、桃丝竹、山竹、凤凰竹、花竹、凤尾竹、花节竹等18种竹类,如此多的竹类加上东阳工匠的巧手技艺,为东阳竹编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东阳竹编技艺的人文基础

东阳是我国传统编织工艺品的主要产地之一。素有“百工之乡”、“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在“三山夹两盆,两盆涵两江”的地貌下孕育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历代父子相承、师徒相授中,东阳竹编培育了大批的竹编艺人。

据东阳歌山窑址考古发掘表明,在唐代已有东阳竹编产品。晚清民国时期,以马富进为代表的民间竹编艺人,将东阳竹编提升到一个高超的艺术境界。1952年10月,在上湖乡楼店村正式成立东阳县民间竹器小组。1956年,东阳县民间竹器小组改建为东阳竹编生产合作社。1958年,东阳竹编生产合作社与上湖、巍山的两个木雕厂合并成立了东阳木雕竹编工艺厂,在此培养了大量的竹编人才。1978年东阳县政府决定单独成立东阳竹编工艺厂。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东阳竹编企业的改制全面推进,东阳竹编之花开遍东阳城乡,涌现出了一大批竹编工艺能人和精品杰作。

(三)东阳竹编技艺发展

东阳自古以来就有“竹编之乡”的美誉。东阳竹编工艺源远流长,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与独特技艺。一件完整竹工艺品的诞生需要经过这样的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设计、取材、造型脱胎、卷节、剖竹、开间、劈篾、劈丝、抽丝、刮篾、编织、着色和油漆、防蛀防霉处理,最后是装配。编织过程需要用到篾刀、间门、刮刀、牵钻、压钻等工具。

东阳竹编在编织上以立体编织为主,结合平面编织技艺,精编细织,手工剖篾细如发丝,设计巧妙,风格各异,体现了江南文化柔和精致的审美风尚,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历史上,东阳竹编结合烫金、印花、镂刻等制作技艺,制作篮、框、箩、箕等生活用品。在日常生活使用的基础上附加艺术风韵和吉祥寓意,把生活与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

(四)东阳竹编技艺的创新

东阳竹编历经千年而不衰,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一方面是艺人们在坚持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在题材、品类、用材、工艺、编织技法上进行不断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艺人们通过现代的科技和技术手段,不断实现着竹编技艺的创新。而进入现代,随着一批批民营竹编企业的崛起,竹编工艺品的花样也越来越繁多,竹制品不再是单纯的生活用品,它们以动物器皿或平面中国书画方式出现,有的以江南民俗风情为竹艺精品题材,有的则以实用竹编工艺品作大批量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东阳县民间竹器小组成立后,东阳竹编的艺人们就不断探索和研究,从而创新编织技法和花色图案。首先从传统的六篾起头法中创造出九篾起头法,接着根据花瓶和动物造型竹编工艺品的生产需要,创新了插弹法。

1968年生产仿古产品时,创造出贴片法;1974年生产手提包和端盘时,又创造出了综合编织法;1981年工艺美术实验厂在开发竹丝镶嵌木雕产品时,运用了竹丝镶嵌法;1983年开始创作的《九龙壁》,这件作品运用了150多种编织技法和花色图案,9条龙用不同的图案、不同的编织技法。集继承传统和传承创新之大成,运用技法之光、创新技法之多都是东阳竹编历史上所罕见的,成为东阳竹编技法上标志性的事件。1984年2月,《九龙壁》完成编织,当年被评为全国竹编行业唯一的国家工艺珍品。1989年,东阳市东风竹编工艺厂先后应用了双层拧编法、粗细正斜千鸟法、螺旋编织法、粗细混合波浪法、挑压递进法和乱编法等新技法。

(五)东阳竹编技艺创新的典型作品

1915年,马富进的东阳竹编作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中国竹编近现代史上的首枚奖牌。1929年在西湖博览会上,他荣获“竹编状元”匾额,其编织的竹编作品体现了当时中国工艺竹编的最高水平。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一对三层托篮和东阳工艺精品馆的两只传世百年的八角契盒是硕果仅存的两件作品,虽然不是马富进的顶尖之作,但依然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在整体造型和编织技艺上,以及色彩处理上依然让我们叹为观止,即便在当代想要达到其水平也有相当的难度。

1983年开始创作的东阳竹编《九龙壁》堪称是一件集大成的难得的竹编精品。其造型从中国古建筑影壁、照壁与传统落地插屏中脱胎而成,由底座、束腰、显口、边框、堂板、腰斗、扑头、压栋八个部分组成。造型机构考虑便于制作、运输、安装,分堂板九块、底座三块、束腰四块、斗顶三块、挂头四块组合而成。画面主体为九条龙,八个火球,五十一片云朵和连绵起伏的波涛。其底座用一百三十六条竹片回纹、九十四片木雕荷花瓣组成图案。束腰与压栋用七十六条木雕回龙、七十二只藤线锁壳构成两条对齐花边。堂板边框编织了“方芯花”图案,扑头用半圆小竹贴拼而成。整个框架与堂板的处理疏密有致,粗细相辅,形成以宾托主的效果。色调处理以竹材天然色泽为基调,与室内装饰中间色相互协调。编织手法处理追求近距离欣赏效果,细腻耐看,充分发挥高、精、尖的竹编工艺特色,使作品远看恢弘大气,近看细腻逼真。独具匠心、别有心意的构图创意和完美的工艺技法,是该艺术品的生命之所在。

为达到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作品运用了这件作品运用了150多种编织技法和花色图案,不仅全面继承了传统竹编的优秀技艺,而且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很多技法达到了工艺竹编史上的新水平,可谓集东阳竹编技艺之大成。如对造型变化无规律的云朵用多篾起头法,对八个火球用八种编织图案,对九条不同造型的龙用九种不同图案的不同编织技法,如“双条丝串藤细花龙”、“鳞形编织摧花龙”、“篾编方格龙”、“双层插片鱼鳞龙”、“圆眼空反穿六丝龙”、“篾丝篾片混合龙”、“人字花纹分色龙”等。对龙头、龙尾,用弹、插、胶、卷、雕等手法处理。画面主体造型多变,转折多、难度大,使用细如发丝的细篾进行编织,精细无比。

同年4月,《九龙壁》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引起强烈反响,荣获金奖,它是国内唯一由普通材料制作的国家级工艺珍品,奠定了其在当代工艺竹编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史无前例的工艺竹编杰作。

同年12月,《九龙壁》在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联合公司赴香港举办的浙江工艺品洽谈会上展出后,海内外人士叹为观止。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均在主要版面予以报道,评价竹编《九龙壁》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平凡中才显功力”、“不愧是集竹编技艺之大成”。

(六)东阳竹编技艺创新的“独特技艺”

在竹编领域里,东阳竹编可谓全国竹编里的领头羊,而“黄家独特技艺竹编”又是东阳竹编里的佼佼者。其独特技艺融合时代特色,将竹编的独特技艺进行创新,融材料创新、工艺创新、色彩创新、编织创新、艺术创新于一体,将科技应用于材质,独具特色,独特技艺开古今竹编艺术之先河!

东阳市黄家竹编工艺研究院独特技艺创新的立屏、挂屏命名为:“黄家独特技艺竹编”。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深入研究,东阳市黄家竹编工艺研究院在竹编的独特技艺方面进行了系列的开发,其中,“矿物质竹材软化法”独特技艺、“着色凸显法”着色独特技艺、竹材雕刻花板“360°浅拉升黏贴法”独特技艺、“竹片花瓣成型法”科技创新独特技艺四项竹编技艺创新在全国竹工艺独特技艺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得到同行、专家学者、大师们的广泛好评和普遍赞誉,也为推动竹编的技艺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和引领!

全国竹工艺独特技艺创新发展研讨会

1.“矿物质竹材软化法”独特技艺:

竹材软化是指通过提高含水率和温度等方法提高竹材的可塑性,使竹材在同样应力作用下产生更大的变化,便于后期的加工。

“矿物质竹材软化法”是指通过矿物质的催化作用,在温度的作用下,使竹材由高脆性转化成高弹性,增加竹材的可塑性。

正如浙江省工艺美术著名专家评委范佩玲在全国竹工艺独特技艺创新发展研讨会所说:高超技艺充分体现了竹编世家的传承,对竹子软化的独特技艺更是竹编事业发展中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式的事情,黄学敏新创作的“竹编立体画”作品,无论从构思和创意都突破了瓶颈,开阔了思路,给人全新的概念,特别让人耳目一新,创作的作品是世界领先水平,完全具有特艺条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嵇锡贵对黄氏竹编艺术感到强烈震撼,认为竹子软化的独特技艺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很好的发展之路,开创了竹编艺术新境界,特别能够体现新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水琴惊叹于竹编艺术的博大精深,艺术的精致与优美与刺绣相同相似,材质软化与科技的结合的独特技艺将对探索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2.“着色凸显法”着色独特技艺

该技法采用产品着色的明显色差对比度,从而产生视觉效果。第一步先在产品上描画好图案。第二步用1mm宽0.2mm厚的藤皮绕铜线,再按图构画好图案。第三步,将构画好图案的外部大面积地上着深颜色后即产生内图案凸显的明显效果。

3.竹材雕刻花板“360°浅拉升黏贴法”独特技艺

竹材雕刻花板360°浅拉升黏贴法:是指板材按图雕刻成品后,经过高温软化法将雕刻花板进行软化,同时进行360°多维度进行黏贴而成,根据雕刻图案四周应注意散花镂空处理设计为主。

4.“竹片花瓣成型法”科技创新独特技艺

“竹片花瓣成型法”是指用人工刨篾刮熟,加上高温软化,经机械花瓣开模,采用液压机模压制成型所需花瓣。

三、东阳竹编技艺创新的引领

东阳市黄家竹编工艺研究院开创的“黄家独特技艺竹编”融合多种独特技艺,充分结合了当前科技发展成果,并结合了当代不断发展的技术特点实现了技术的创新。运用东阳市黄家竹编工艺研究院开创的“黄家独特技艺”创作的作品构思巧妙、创意新颖、构图严谨、空灵通透。尤其是材质与科技结合更使竹编技艺迈上一个新台阶,竹工艺的独特技艺所展现出来的竹编艺术成为引领竹编行业和产业的一个风向标!

竹编作品《荣华富贵大花瓶》

竹编作品《龙凤宝鼎》

中国竹工艺平面和立体工艺表现五花八门,技艺发展到顶峰造极的今天,东阳市黄家竹编工艺研究院开创的“黄家独特技艺竹编”融合多种独特技艺在世代相传、技艺精湛的黄家竹编工艺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了集人物、花鸟、山水为一体,平面与立体有机结合的独特竹编艺术品。

每件作品中贯穿了传统工艺三十六行业智慧,并淋漓尽致的运用传统竹技艺的编、织、弹、串、绕、贴、破等多种手段,再结合雕刻技艺的深、浅、叠、镂空雕刻技艺,并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解决了前人无法解决的难题,最终使自己创作的独特竹编艺术品达到了最佳的艺术表现效果。

独特技艺创作的竹编作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为一体,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美,布局合理,色彩柔和,对比鲜明,整体协调,用材紧致,编制极其精细,编制的花鸟、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达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独特竹编艺术品可谓真正的“匠心之作”,超凡脱俗,标新立异,工艺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了新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又创造了中国竹工艺史上新的艺术高峰!

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虽工业发达,但传统手工技艺并没有消失。一些有生命力的传统手工技艺依靠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管理技术等技术创新迸发了新的发展活力。东阳竹编的技术创新正是积极与全新的现代科技技术相结合,通过不断吸取新的技术成果,从而提高传统竹编工艺的技艺创新含量,创造新的生机与发展空间。

技艺创新的东阳竹编,在不断丰富着竹编产品的类型,满足新时代下竹编产品的新的功能需求,从而创作出既有现代感,同时有富含竹韵自然之美并符合时代主旋律的精美工艺品,更为东阳竹编乃至中国竹编事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作者简介:

黄学敏,生于1957年5月,浙江省东阳市千祥镇人。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竹工艺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竹工艺专业委员会主任。原东阳竹编工艺厂厂长兼党委书记,现为东阳市黄家竹编工艺研究院院长兼总设计师。

设计创作作品曾作为“国礼”在2018年世界竹藤大会期间赠予国际友人和多国政要,2019年创作作品在斯里兰卡交流活动中作为“国礼”赠送斯里兰卡前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Mahinda Rajapaksa)和斯里兰卡时任总理拉尼尔•维克勒马辛哈(Ranil Wickremasinghe)。

黄学敏是2018世界竹藤大会中国竹工艺精品展、2018世界竹藤大会“守正创新 崇尚生活——当代竹工艺、竹设计、竹产业”主题研讨会、首届中国(宜宾)国际竹产业发展峰会、2019斯里兰卡中国东阳木雕和竹编展交流活动主要推动者之一。

作品《香炉阁》被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作品《金鸡报晓》被东阳市政府指定为纪念东阳建县1800周年的吉祥物,作品《八角提篮》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白鹤圆提篮》《长八方提篮》《圆形宝鼎》等作品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2019年,作品《花翎瓶》、《双龙旋转竹艺台屏》入选北京世园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