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南海拾零

时间:2024-04-23

张宝昌 张事贤

前些日子,我们这些曾经在中南海为首长服务过的老同志们聚在一起,老话重提,旧闻拾零,回忆为首长服务时的点滴往事,陷入对他们的追思……

选址中南海

关于中央首长的住地为何选址中南海,原中央警卫局副局长毛维忠谈道:早在1949年3月,西柏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时,各方对党中央、政务院 (后改国务院) 的选址,有过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北京西北郊好,那里地广人稀,靠近山区,可进行纵深规划,也利于办公区和生活区统筹安排,万一打起仗来,各个要害部门,能迅速转移应对。另一种认为中南海好,理由是:一是中南海地处城市中心,交通便捷,方便联系;二是选址中南海不多占用土地,相对新建工程,耗时短,费用少;三是中南海历史文化遗迹多,可在使用中加以长期保护。毛主席、周总理十分重视在使用中加以保护的观点,后来还对党外人士讲:“这是一个好主意,凡事用则兴,弃则亡。大到长城、运河,小到一个院落,一处景观,莫不如此。我们把党中央、政务院定在中南海,不仅仅是为了省钱,还有一个赶时间和将来发展需要的问题。”

1956年至1966年,在中南海居住过的领导人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李先念、习仲勋、李富春、谭震林、邓小平、陈毅、林伯渠、陈伯达、王稼祥、董必武、张际春、陆定一、彭德怀、陈琮英 (任弼时夫人)、胡乔木、杨尚昆等20位。“文革”期间,除毛泽东、周恩来、李先念三家,其余的都先后迁出了中南海。随后进来的有胡耀邦、陶铸、薄一波、贺龍、许世友等。

有人以为中央首长在中南海的住房一定很讲究,可能会同上海那些花园洋房差不多。殊不知,每家房子仅300平方米左右,还包括秘书、警卫、厨师们的工作室。房子不但小,而且又都靠在一起,如果孩子多的话,就显得比较拥挤。不过各家在一起还是很愉快的,尤其当前后院谁家厨房做饭的时候,免不了会“一家煮饭十家香”。

家具配置

在供给制下,首长和工作人员家里的配置是按照基本需要提供的,虽然每个人的都很少,但总数仍相当可观。好在当时中南海的杂物仓库里存放着一批旧政权留下来的桌椅板凳、橱柜书架、地毯茶具,但拿来就能用的少,其中大部分需要修修补补,为此警卫局行政科专门设置了一个木工班,为各家提供方便。毛主席家里用的书柜、办公桌是解放前国民党办事人员用过的,卫士长李银桥几次请示换新的,毛主席回答:“能用就好,不要换。”并明确指出:“书柜就是书柜,桌子就是桌子,不要想太多,没有什么可怕的。”周恩来办公室的座椅也是接收物资,经过修理一坐就是20多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尚且如此,其他首长就更不用说了。

我的入党介绍人田伯阶同志找我谈话时说:“初到服务科,最怕去首长家打扫卫生,布置房间。想着首长家会像勤政殿、怀仁堂那样有贵重的摆设,如果一不小心碰坏了,可担当不起。后来真的被派到陈云家里去帮忙,见到的都是一些同老百姓家里差不多的东西,哪有什么‘紫檀花雕‘纯铜软床‘古玩名画,我拍拍自己的脑袋,笑了!”

首长述记

周总理是全党公认的第一大忙人,每天工作长达十六七个小时,被誉为“革命加拼命”的模范,人们为有这样的好总理而高兴,同时也为他过度劳累而担心。连毛主席都发话了,指示汪东兴:“告诉服务科,把我这里看书用的靠背沙发,搬一个给总理送去,请他累的时候换个位置,好好休息。”

周总理是巧用时间的高手。小的方面,早上起床后利用上厕所的时间看报纸或文件;步行去怀仁堂、人民大会堂时,步速相当快,既省时又练了腿力,并在路上吃两个煮鸡蛋;到西楼大厅工作间喝一杯小酒,吃些花生米;在天安门城楼用最短的时间自己动手削个鸭梨,解饿解渴。大的方面,由他召开主持的会议,如时间许可,便由国务院值班室通知服务科,准备工作用餐。所谓工作用餐,就是不设酒水、果品的家庭正餐。每桌一荤一素,两个半荤半素,四菜加一个汤,主食米饭、馒头。有时是砂锅大烩菜,配四碟小菜 (常用咸鸭蛋、煸豆角、拌芹菜、五香鱼片),主食芝麻烧饼、烤红薯。工作用餐的特点是可以边吃边聊,谈论会议内容,点评饭菜口味,餐后自行离去,比较轻松随意。

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个地方饭桌上摆了一盘红烧鹿肉,还有鹿肝,他生气地说道:“为招待我吃一顿饭,要杀一头鹿!国家的也好,集体的也好,都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养的,谁也无权糟蹋。这个菜,谁定的谁吃,我不吃,请拿回去。”

朱德总司令一家,在西楼一住就是13年。在中南海,朱家称得上是一个儿孙满堂的幸福大家庭。首长虽然工作繁忙,但家庭生活相当愉快,尤其是节假日,爷爷、奶奶和儿孙辈们欢聚一堂,用餐时要放一张能容纳12个人的大圆桌。当五盘菜肴 (两荤三素一汤)上桌时,只见筷子来回伸展,大家边吃边笑,气氛格外轻松活跃。家人为了让爷爷健康长寿,每餐必定为他安排一个合口味的优质主菜。

任弼时离世后,朱德夫妇对其夫人陈琮英和孩子们关怀有加,经常邀请孩子们到家里玩。任远远年少活泼,见朱德写得一手好字,便开口索要,朱德即刻提笔,并鼓励晚辈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身边工作人员的辛劳,朱德夫妇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逢年过节,夫妇俩就请服务科派人去放电影,还专门包饺子给放映员吃。朱德86岁高龄时,还外出到工厂、部队视察。我至今还保存着两份朱德阅读过的书报,上面都盖有“朱德同志”的阅读章。

朱德的一生正如周恩来多次对人讲的:“人活到老,要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1976年朱德逝世后,宋庆龄感叹道:“……他是我们所认识的人中最不爱抛头露面的。朱德同志为中国做了这么多工作,却如此低调,他得到每一个人的爱戴。”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流年不贷人,俯仰遂成昔”。这些为新中国奠基的具有良好品质的首长们,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摘自《百年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