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屈怡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从武装劝导的视角来解读国庆阅兵是一件极富价值的事情。作为政治活动的延续,战争的需要促进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因此军事技术归根结底是为政治活动服务的。军事技术有着非常重大的政治价值,拥有强有力的军事技术,是在国际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的保障。现如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军事技术的政治价值显得更加重要,各国常常是通过展示自身的先进军事技术来获得有利的国际地位。建国70周年大阅兵,展示了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更展示了中国军队武装劝导能力的发展动态。
中国奉行和倡导的,始终是另一套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大国崛起观。在不挑战美国霸权的情形下,逐步通过战略转型来实现崛起资源的优化配置,依托持续的崛起来反哺战略转型所需资源和能力,用相对和平的手段对现有国际秩序进行合理的修正和完善。不过,作为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中美之间出现对抗和战争虽然不是必然的,但仍然是可能的。这也就是说,两国仍然面临哈佛大学教授格拉姆·艾利森所说的修昔底德陷阱。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某种形式来展示武装劝导的意愿和能力来维护和平。这是国庆大阅兵的潜在内涵之一。
武装劝导,“武装”在前,但“劝”字为先。
目前西方普遍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美国在印太地区不再享有绝对军事优势,称中国持续增加的精准远程导弹数量,对美国、盟国与伙伴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几乎所有的基地、机场、港口和军事设施构成了主要威胁。对其观点的内容须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其中,涉及中国导弹武器实力提升的内容,不拘泥于具体数字偏差,不必否认,不妨承认。进入新世纪,中国军队的战略威慑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属客观现实,对各军种建设,尤其火箭军的装备和实战技术能力发展毋庸讳言,这一点大阅兵展示得清清楚楚。但对观点中含混不清或不准确的部分也须加以澄清,谨防误导。任何国家,只要对中国没有敌意,无意干预中国内部事务和蓄意侵害中国主权,则中国绝无与之敌对的军事选项。有关中国导弹对美国、美国的盟国及伙伴国构成主要威胁的观点,完全是危言耸听——中美战略博弈已是一个现实,但这种博弈的目标在中美是不同的。美方开展对华博弈至少部分包含“击败”中国的意图,中方对美博弈的目标则是获得與美平等相处、互利共赢的权利。中国不具有对美国的攻击性,美方感受到的来自中方的攻击性有些是出于它对中国的战略歧视,有些是双方互疑造成的。所以弄清中国发展军事力量的意图很重要。
武装劝导,重在一个“劝”字,但武装能力是“劝”的基础。在“第三次抵消战略”框架下,美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和作战概念,均服务于对中国的遏制战略,论据是十分充分的,包括美军加强针对中国南海主权的“自由航行”行动,也包括舰机频繁穿航台湾海峡等。相比之下,中国面临的军事威胁才是现实的,迫切到如果没有一定的反制能力,恐怕针对中国和东亚一些国家的大规模局部战争早已降临。西方世界有些观点建议美国做必要的战略调整,把战略重心真正转移到印太地区,这种建议从美国的角度看或许不乏洞见,未来也可能成为“再平衡”中国的战略组成部分。但这对中国意味着只有针对可能的外部侵略和干预具备了一定的反制能力后,才可能对潜在侵略者的霸凌行径和地区霸权政策构成真实的障碍,才能为自己国家的发展保驾护航。另外,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的身份和利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中国不断强调自己不谋求霸权,不搞扩张,这样的宣示无论如何是这个崛起大国的一种自我约束,这在古往今来的大国里大概是绝无仅有的,外部世界对此本应当持鼓励、而非挑剔或嘲讽的态度。
中国是当下军事战略风险最为严重的大国,美国表现出对中国崛起本身越来越强烈的不接受,不断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这增加了中国人对中美经贸冲突有可能向军事领域蔓延、两国间出现某种军事危机的担心和警觉。美国不仅是超级军事大国,还有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主要军事盟友,有台湾配合它骚扰中国大陆,换成美国人在中国今天的位置,大概更会对自己的国家安全心存忧虑。然而中国并没有搞激进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力量建设不断推进,但军事战略始终是防御性的。即使在台湾问题上,北京也没有编制强制性的统一路线图和时间表,而是对使用武力一直设置了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台湾当局”或者外国势力主动采取《反分裂国家法》所认定的分裂行动。中国的力量建设没有全面超越美国军事力量的目标,我们也没有与美国开展全球军事竞争的野心,中国国家安全的核心关切一直是政治上的安全稳定和领土与主权的不受侵犯。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对中国来说是个自然过程,而不是应当借助军事杠杆强行追求的。但是另一方面,鉴于“台独”带来的风险和美国遏制中国越来越明确的意向,中国的军力建设也必须致力于能够承受得起美国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对中国开展的最为严重的军事讹诈。
纵览阅兵全貌,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初步建成优势的体系对抗能力。一方面,注重技术跟进,大力研发先进装备,力避与潜在对手拉开新的技术代差,为作战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物质支撑;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我军历来坚持的灵活机动、自主作战原则,扬长避短,击敌弱项、软肋,不单纯在高科技领域 “与龙王比宝”,着眼慑敌止战,加快发展非对称制衡手段,加强常规战略手段、新概念新机理和新型领域战略威慑手段建设,支撑形成具有新质威慑与实战能力的新型作战体系。所以在体系对抗层面,中国整体军事能力已经相当出色。中国早在2015年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中就称要“运用诸军兵种一体化作战力量,实施信息主导、精打要害、联合制胜的体系作战”。根据这种理解,成功打赢战争,或至少不打输战争,需要发展一种或若干种优于敌方的作战体系。从阅兵的情况看,在人民解放军所构建的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中,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所代表的新质创新性体系要素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建国70周年大阅兵,既是新时代人民军队建设成果的检阅,也是新时代人民军队面向未来进行重新塑造的开端。深层次全方位的改革重塑,实质上是一场使人民军队结构一新、面貌一新的深刻自我革命。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进入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国家安全的内涵外延、时空领域、内外因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安全需求的综合性、全域性、外向性特征更加突出。进而,军事安全与其他安全领域的关联性、互动性增强,对发挥军事手段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是适应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需求、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是确保我军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重任的紧迫需要。军事力量是遏制和打赢战争的利器,军事力量体系必然围绕战争形态演变来塑造。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智能化战争演变,呈现出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战术行动、战略保障的突出特点。军队编成结构与之相适应,精干化、一体化、小型化、模块化、智能化等特征越来越突出。在这场军事变革中,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军队组织形态,美军推动“二次转型”,俄军深入推进“新面貌”改革。能否抓住战争形态深刻演变的历史机遇,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这一变革杠杆,实现军事力量体系的重构升级,直接关系到能否在战略竞争和未来战争中赢得主动。
(摘自《坦克装甲车辆·新军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