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金融科技助力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时间:2024-04-24

张腾 建行大学华东学院

一、金融科技的内涵与发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金融科技(Fintech)一词逐步走入人们视野,并成为驱动商业银行创新、解决发展痛点的有效手段之一。金融科技是什么?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曾经给出过金融科技的解释:通过技术手段带来金融创新,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应用、过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在这个定义中,技术和创新是两个关键词,脱离技术的金融创新或没有创新的技术运用都无法称为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看似是时代的新鲜产物,然而前沿科技在商业银行的运用早已不是新鲜事。80年代中后期,在那个计算机堪称奢侈品的年代,商业银行使用计算机取代了传统的手工记账,极大地提高了运营效率;90年代中后期,商业银行又成为第一批“网民”,通过计算机联网解决了银行之间、网点之间信息不同步的问题;2010年之后,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的出现拓宽了商业银行的物理渠道,同时,金融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也衍生出余额宝、零钱通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当前,商业银行来到了所谓的“金融科技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运用到金融发展中,商业银行也迎来了破解痛点、转型升级的大好契机。

二、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背景

(一)外部竞争

杰姆斯•汉考克在其《消失的银行》一书中提到:“现代新兴数字型金融服务公司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取代、减少和解体’三个阶段逐步击垮传统商业银行。”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在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中,科技服务商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从商业银行的支持者逐渐变为竞争者乃至金融科技领域的领跑者。例如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经几乎取代了银行卡,成为老百姓日常支付结算的主要手段,而花呗、余额宝也在减少商业银行存款、理财、借贷的市场份额,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被不断挤压,再不求变,可能真要面临被解体的命运。

(二)自身瓶颈

商业银行普遍遵循“二八定律”,即认为20%的高端客户创造了80%的收益。因此,过去几十年,商业银行一直都在努力做好高端客户服务。然而高端客户的资源毕竟有限,随着金融机构的遍地开花和经济形势的周期调整,商业银行在高端客户市场已经濒临力竭,寻找第二发展曲线变得迫在眉睫。余额宝的横空出世和大获成功让商业银行看到了小客户爆发出的潜能,也印证了“得草根者得天下”的互联网思维同样适用于金融领域,商业银行需要通过金融科技的发展把金融服务嵌入到老百姓的日常工作生活场景中去,获得更多的银行“铁粉”。

三、用金融科技破解商业银行发展痛点

(一)小微企业融资痛点

一直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都是商业银行头疼的问题,小微企业一般都是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很多上游企业会通过延长账期的方式把资金压力转移到下游企业,所以小微企业经常遇到资金周转的问题,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就将面临倒闭的风险。然而相比于上游的核心企业,小微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业务范围单一,资金来源渠道有限,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因此很难达到商业银行信贷的准入门槛,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信任机制。金融科技技术手段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的特点,将银行、小微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上到一个联盟链,从而共享小微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签订合同、产生票据等信息。在对小微企业进行授信审批时,商业银行评估的不仅是小微企业本身,而是站在整个供应链的顶端,通过评估供应链的运转情况和核心企业的付款意愿,为小微企业融资背书。这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信贷模式已经成为众多金融机构的探索方向,2018年10月中国信通院联合腾讯金融科技、联易融等多家单位共同撰写完成《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白皮书(1.0版)》,是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领域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把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从依赖经验判断转变为数据挖掘分析。贷前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全新的客户评价体系,围绕小微企业履约能力、信用状况、资产状况等方面数据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系统刚性控制违反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制度的信贷业务,从源头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贷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创新授信审批模式,如通过POS收单、纳税记录等对小微企业经营能力和信用水平进行判断;贷后打造远程信贷风险监测中心,通过小微企业银行账户流水分析,实时监管企业经营变动情况和信贷资金用途,评估抵押物价值变动,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和机制。

(二)个人客户征信痛点

过去十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国的个人消费金融市场成几何级数据增长,由此也带来了商业银行对个人征信问题的关注。目前,我国的征信行业属于政府主导型,个人征信一般以中央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为主,以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民营征信机构为辅。征信行业虽然处于不断发展进步之中,但当前仍然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征信信息不完善。截至2019年4月,央行征信系统已采集9.9亿自然人信息,其中有4.6亿没有信贷记录,这显然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二是征信信息不共享。特别对于民营征信机构而言,征信信息是各自最珍贵的资源,而且每家机构信用报告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普遍存在信息孤岛;三是征信查询成本高。随着越来越多的APP开通借贷服务,全面查询个人的征信信息也变得愈加困难,商业银行除了需要调用个人客户的央行征信报告、学历信息、航旅信息、房产信息,还要调用美团、滴滴等APP的借贷信息,而这些信息都需要花钱去购买。

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当所有的征信机构能够共同组成一条联盟链,征信信息就形成了一个透明的共享机制。比如某商业银行在查询客户征信信息时,不用到各个机构去查询征信报告,只需要向链条上的任一征信机构发出请求,征信机构响应后调用自身数据库,将查到的客户信息以关键词的形式发布全链条,其他征信机构会自动调用自身数据库进行信息比对。如比对结果一致,那么征信信息已经足够完整。如比对结果不一致,其他征信机构会收取一定费用,将补充的征信信息进行反馈,帮助完善客户的征信报告。“区块链+征信”的模式能解决信息完整和信息孤岛的问题,也能帮助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降低征信查询的成本。

(三)普通客户服务痛点

商业银行基层网点普遍处在人手紧缺的状态,每个客户经理都被分配了成千上万个客户资源,客户经理只能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对公客户或AUM值较高的对私客户维护中去,而那些普通客户则常常无暇顾及,既没有时间主动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投资理财建议,也没有渠道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金融问题,因此普通客户在无法享受到优质服务的前提下,一般都以逐利为目的,忠诚度不高。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逐步认识到普通客户的重要性,也亟需解决普通客户流失率高的问题,但苦于人手不足,商业银行在普通客户服务中一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工智能的发展解决了普通客户服务“从点到面”的问题,众多商业银行在手机银行、微信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机器人客服,如工商银行的“小智”、建设银行的“小微”等,这些7*24小时的小管家能够随时为客户解决简单的金融问题,还会在客户生日或重大节日向客户发送祝福信息,让客户感受到来自银行的关注和关怀。当然,由于目前的人工智能应用还处于弱人工智能的阶段,这些机器人客服只能解决简单的、提前设定好的问题,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机器人客服将会提供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有温度的客服服务。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让“智能投顾”变得愈发精准。2015年之前,所谓的“智能投顾”其实还是离不开专业投资顾问的参与,正因为资源的限制,普通客户无法获得个性化的投资建议。但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完全解放了投资顾问,计算机通过对客户基本数据和行为数据的分析就可以提供“千人千面”的投资建议。如建设银行新推出的“龙财富”个人财富管理平台,能够自动完成客户名下存款、贷款、理财、保险、收入、支出等资金数据分析,诊断客户的风险偏好和资产配置情况,从而为客户提供相应的理财产品和财富咨询,满足了普通客户精准、稳健、可持续理财的需求。

四、总结

技术的革新是大势所趋,金融科技的发展必将带来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的巨大改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该从互联网金融的繁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优势,主动拥抱金融科技,化挑战为机遇,借助新型技术手段解决以往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完成自身的转型升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