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背景下辽宁产业结构尚存问题研究

时间:2024-04-24

袁见 安玉兴

中央财经大学

2017年与2018年辽宁省生产总值增速分别实现了4.2%、5.6%的增长。在辽宁经济恢复稳步增长的同时,我们还应着力解决辽宁省产业发展过程中当前面对的与历史遗留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战略机遇期内,完成辽宁产业结构的再优化与升级,实现辽宁经济未来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一、辽宁产业结构总体现状

从产业发展规律方面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进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例逐渐提高,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建设的主要产业。以此观察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发展,其大致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具体表现为:辽宁省第一产业占比至始至终出现明显的下降;第二产业除在中期比重有所提升外,其随着经济的发展,近期的占比均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的占比则实现了前降后升的态势。然而,辽宁省在2015年前后出现了经济增速整体性的急剧下降,2015年三大产业对辽宁生产总值增速的拉动贡献值仅为0.3、-0.1、2.8个百分点,新旧东北振兴交替时期,辽宁经济短期的断崖式下降,使产业结构调整既要面对局部性问题也要注重结构性矛盾,导致辽宁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面临较大压力。

虽然面临经济发展的波动,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与自身相比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时却表现出了相对落后。在整理全国、辽宁、上海各年统计年鉴数据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变动度计算,所得的结果也印证了辽宁省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缓慢的客观事实。辽宁产业结构变动度变化较小且变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影响了辽宁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未来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

二、辽宁细分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产业表现的问题

尽管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但辽宁省第一产业现代化建设进展十分缓慢。辽宁省在经济建设中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关注减少,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并未注重应用互联网技术,与先进科技的融合度相比东部沿海省份较低;辽宁省在有效的耕地面积使用过程中并未突出集约化发展,造成资源利用率低、单位面积种植成本大等问题;辽宁省整体地域较为平坦,不少区域耕地具有集中连片的特征,具备开展规模化生产的条件,在辽宁人口出生率下降与人口外迁的大背景下,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提高农业发展效率来替代传统散户小规模种植模式。但当前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尚未实现、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上下游产业链不完善,限制了产业进一步发展。

(二)第二产业表现的问题

辽宁省在第二产业发展中对引入先进技术的关注度较少,造成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受到约束。例如,2017年辽宁省工业机器人生产数量仅为5139套,同期上海市该数据为5.89万套,是辽宁省的十一倍多。另外,整体技术能力的滞后也约束了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转型。辽宁省现阶段地区工业产品结构单一,集约化生产能力不足,造成产业产品技术附加值不高。辽宁省当前的主要工业产品包括铁矿、粗钢、原油、设备机械等,反观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为汽车、智能手机、高新设备、精密仪器仪表等,这些产品具有技术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等特征。

表1 辽宁、上海主要支柱产业与工业产品

(三)第三产业表现的问题

辽宁省第三产业虽然占比持续提升,但产值规模较相对较低。尽管在2016年辽宁省产业结构模式已转变为“三、二、一”模式,但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辽宁省第三产业占比仍处低位。尤其当前辽宁省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存在生产性服务业等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例如,2016年辽宁省金融业产值规模在第三产业总产值规模中占比为16.0%,低于国内平均水平;相比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展地区,辽宁省金融类企业对前沿金融关注度较少。另外,辽宁省以电商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较为缓慢,致使地方引入电子商务技术的积极性也相对不高,地区信息技术为第三产业发展所带来的贡献更少。

三、结语

辽宁省现阶段总体产业结构及各细分产业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有其历史性原因,也有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矛盾。这些因素复杂且繁多,只有剖析这些问题的根源,才能在新一轮东北振兴窗口期实现辽宁省产业结构再优化,实现辽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