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建国以来枣庄市农业发展情况分析

时间:2024-04-24

田浩 枣庄市统计局

建国以来,经过70年发展,枣庄市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业实现全面快速发展

(一)农林牧渔经济跨越发展

1.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8.89亿元,较1949年的8071万元,增长369倍。其中,农业185.64亿元,增长255倍;林业2.34亿元,增长569倍;牧业67.60亿元,增长879倍;渔业12.78亿元,增长6727倍。2.生产结构明显优化。农、林、牧、渔业比例由1949年的89.8:0.5:9.5:0.2,发展到2018年的69.1:0.9:25.2:4.8。从种植业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由1949年的97.1%下降到2018年的70.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下降26.6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比快速提升。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1.种植业产能不断提升。2018年粮食总产量172万吨,较1949年的17.93万吨,增长8.6倍。2018年,全市蔬菜产量518.16万吨,较1949年的1.53万吨,增长338倍。

2.林业建设成效明显。1949年全市实有林地面积0.42万公顷,2018年发展到11.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4.25%,林木蓄积量达到552万立方米。2018年,完成造林面积4489公顷,新育苗面积840公顷。成功创建山东省森林乡镇3个。

3.畜牧业总量增长迅速。2018年,全市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分别达到19.86万吨、11.27万吨、2.78万吨,较1949年分别增长50、23、121倍。2018年末生猪存栏69.57万头,是1949年的8.4倍;羊存栏67.63万只,是1949年的6.9倍;活家禽存栏1483万只,是1949年的14.5倍。

4.渔业发展迅速。2018年,全市水产品产量7.14万吨,较1949年的285吨,增长250倍。特别是淡水养殖, 建国初期基本一穷二白,2018年已发展养殖水面9475公顷,实现水产品养殖产量6.90万吨。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1.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建国初期,农业机械几乎一穷二白,1956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0.01万千瓦,到201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发展到 300.31万千瓦。其中,农用拖拉机达到36849台,联合收获机达到12780台,脱粒机达到17044台,农用水泵达到41388台,排灌机械达到56933台。

2.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2018年全市亩均产值达到5006元,是1949年的305倍。2018年粮食单产6125.7公斤/公顷,较1949年增长9.9倍;蔬菜单产3829.5公斤/亩,较1949年增长174.1%。

(四)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升

1.农民增收速度快、结构优。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5元,较1949年的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06倍。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占比由1949年的29.4:60.6:2:8发展到2018年的55.5:35.1:0.7:8.7,工资性收入占比提升26.1个百分点,收入结构更加优化。

2.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49-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31.4元提升到10073元。2016年底,平均每百户拥有小汽车26.6辆,摩托车、电瓶车159辆,淋浴热水器77台,空调72.4台,电冰箱86.5台,彩色电视机107.6台,电脑51.7台,手机237部。100%的村通公路,40.2%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困扰农业发展因素仍然存在,农业稳定增产的压力较大。一是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后,管理措施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以及“有人建、无人管”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二是种粮积极性降低。种粮收益下降明显,农民种粮积极性出现波动。三是农业产业体系尚待完善。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来看,我市农业还没有完全摆脱单一的农产品生产观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二)畜牧生产问题集中,提质增效仍需加力。一是畜禽污染治理对畜禽养殖业影响较大。受禁养区关闭搬迁影响,我市各类畜禽产品存栏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二是畜禽养殖融资难、成本高。养殖业风险较大,金融机构对养殖企业放贷门槛高。三是行情波动,收益不稳。 “猪周期”、禽蛋价格“过山车”频繁出现,影响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多种因素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潜力仍待挖掘。一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较差。二是农民预期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三是农村流通体制落后、流通渠道不畅。四是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相对落后,“量入为出”、“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等观念普遍存在。

(四)农村人才缺乏,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劳动力素质较低。大批年轻农民流向城市,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市场意识不强,不善于利用农业科技。二是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许多农村成长起来的老干部,文化偏低,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有些基层干部,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

三、几点建议

(一)强基础提效益,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一要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后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群众作为管护主体的作用,保证项目工程常年发挥效益。二要切实保障农民收益,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民规避生产风险提供保障;强化农资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和价格监管,维护农资市场价格稳定。三要不断完善农业产业体系,要坚持龙头带动,完善利益连结机制,逐步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延长产业链条。

(二)强服务促转型,积极引导畜禽养殖优化升级。一要不断创新处理利用模式,减少畜禽污染物排放量,实现畜禽污染物的“变废为宝”;二要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强畜禽污染物处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种养结合、资源循环、节约高效的现代生态畜牧业养殖;三要积极引导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的养殖场进行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培育自己的品牌产品。

(三)强保障重引导,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市场。一要千方百计地保持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二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民消费需求的稳步增长;三要进一步健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四要健全流通体制, 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健康地运行;五要引导更新消费观念,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消费文化、消费理念。

(四)强培养带引进,储备优秀农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采取集中培训、定期培训、个别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农村干部主动学习经济和管理相关知识。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培养农业专业人才。“走出去”就是创造条件,让中青年农民到经济技术发达地区去工作学习;“请进来”就是引进农业专业人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走入农村,鼓励那些曾经“走出去”有一定资金积累,对市场有一定的洞察和分析能力的人回乡创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