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彭志新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陈万军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伴随着贵州高质量发展的进程,贵州职业教育迎来了历史的春天。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是促进贵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引进“师徒制”,是加快建设优秀教师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在目前贵州高职院校中,“师徒制”教学改革的实施水平和效果层次不齐。为了加快“师徒制”教学改革,必须深入开展调研,找准问题症结,找到解决方法。
“师徒制”的历史悠久,它是一种 “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授方式,是中国典型的技艺传承方式,广泛应用于手工艺、艺术、体育、中医教育等中。“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以口传心授、实际效仿的方式为主。《礼记·王制》中就有记载:“凡执技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由此可见,早在先秦时期手工技艺就以“父子相传”为主要传承途经,古代百工不能“贰事、移官”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师徒制”多存在于企业当中,在企业人力管理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存在这种“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像过去国企老厂的“师徒制”甚至有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精彩演绎了整整一代人的工作关系。这种“师徒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让新来的员工更快、更好的融入公司,和让后进的员工及时跟上团队的步伐,形成团队的“梯队建设”,也能让“师傅”体验到更多的职业成就感,也有效锻炼了师傅的领导力。
如果把学校看成企业,那么教师“师徒制”是指在教学工作中,由教学水平高、职业素养高、品质道德好的优秀教师,对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或专业技能较差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使其成长成才。
在随机抽取贵州五家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后,发现多数高职院校正在推行“师徒制”教学改革模式,虽然叫法不一,有“以老带新”、“师徒帮带”、“师徒结对带教”、“青蓝工程”等,但实属同一概念。调研中发现,一些单位结合实际,建立“师徒制”教学改革机制体系,明确职能职责,推进有序有效,青年教师成长迅速。也有少数单位存在“两张皮”现象,没有推出具体措施,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没能形成常态成果。总体来说,贵州高职院校“师徒制”教学改革实施水平和效果层次不齐,新进的年轻教师存在着教学基本功不强、缺乏课堂教学技巧、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实操技能偏低等问题。
认真梳理、深入总结,贵州高职院校教师“师徒制”教学改革实施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组织不力的问题,其根源在于重视程度不够。调研中发现,“师徒制”教学改革实施情况好的单位普遍存在领导高度重视,组织过硬力量推进改革,大力营造有利于改革实施的浓厚氛围,集中力量抓典型、树典范,以点带面,有序推进。而“师徒制”教学改革实施情况相对较弱的单位,往往是管理层没有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改革产生的良好效果,片面的认为“师徒制”教学改革提了多年,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多停留在表面上。
二是措施不力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没有结合实际,往往是生搬硬套。调研中发现,“师徒制”教学改革实施情况好的单位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梳理本单位年轻教师存在的问题及短板,找准诉求,制定方案,形成机制,着力解决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有的单位根据年轻教师的短板,有针对性的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辅导,重点是提升年轻教师在某一技能领域的短板。有的单位对年轻教师综合素养进行整体评估,制定综合性的培养方案,选择合适的“师傅”传帮带,效果很好。当然,也有少数单位没有制定有效的措施,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没有找准自身问题,盲目实施改革效果不好。
三是激励不够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没有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调研中发现,“师徒制”教学改革实施情况好的单位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双向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些单位将“师带徒”成果折算成工作量,有些单位将“师带徒”成果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范畴,激励有经验、有专长的教师主动当“师傅”。有些单位将“师带徒”作为年轻教师培养的必修课,组织“师带徒”教学比赛,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成果还纳入岗位晋升、职称聘任的条件范围,激励年轻教师积极寻找“师傅”当好“徒弟”。也有少数单位,对“师带徒”没有硬性规定,不纳入考核,不正面鼓励,随意而为,效果不理想。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有力措施寻找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途径和实施策略,尽快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素质,为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尽快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为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储备可用教学资源。
一是健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师带徒”评价制度,主要包括师徒约定内容的履行、师徒的教学成绩、师带徒的主要成绩、徒弟教学能力的提高等,制定质量效果评估体系,统一考核标准、程序和方法,严格考核。进一步完善“师带徒”激励机制,要根据普遍存在的突出现象和问题,制定相应的具体考核指标,落实奖惩措施。对于师徒双方密切配合,很好完成培养任务的,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评先评优和岗位晋升等方面出台便于操作性更强的政策。建立教学档案制度,真实记录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提升科目、教学指导时间以及最终的师徒制关系确认的考核情况等。规范师徒配对的程序,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定期检查评估实施效果。
二是完善保障措施。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订“师带徒”实施方案,全面部署,重点突出,整体推进。要从政策、工作条件等方面,为教学“师带徒”的落实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取得实效。设置专项经费,用于“师带徒”工作开展。各职能部门要把“师带徒”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教育培训的重要途径之一,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工作到位。
三是加强创新指导。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要想全面实现“师带徒”培养模式的效果,就要不断的创新指导方式。如果师傅资源充足,也可以实行师傅“派遣制”,教学师傅的指导不再局限于本系部专业上的教学指导,教学方式、方法等也可以跨专业进行,甚至行政领导、行政人员也可以带徒弟。师傅们还应多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和专题培训,借鉴在学校以外获得的教学经验,结合校内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更好的敦促“徒弟”有意识、有方向的改进和提高。在引入“师带徒”的培养模式时,要尽可能的增加实践技能的培养,使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