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长清区马套村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经验与启示

时间:2024-04-24

张翠芝 赵珊 张春丽

中共济南市长清区委党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总书记对山东的乡村振兴发展给予厚望和高度关注,指出,山东“要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近年来,长清区马套村在乡村振兴中成功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以实际行动落实了***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上实现了新突破。

一、马套村村情简介及发展模式

(一)马套村简介

马套村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的最南面,三面环山,全村共有耕地1336亩,山场面积达7000余亩,共有总人口503户,1645人。近年来,马套村以村党支部建设为抓手,坚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同步推进,确定了以实现“乡村振兴、创建全国文明村”的总目标。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千佳村、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美丽宜居村等荣誉称号。2018年接待游客30万次,集体收入达到2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8万元,探索出了“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平台”三位一体的马套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乡村旅游、茶叶、林果三大产业为支撑;以“齐鲁8号风情路”党建联合体为依托的区域生态共治和文化共铸,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二)马套村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模式

1.70至80年代,治山治水,以改变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方向。

马套村是泰山脚下一个典型的山村,地处花岗岩山区,地下没有水,地上存不住水。上世纪70年代,全村1000多亩土地没有一分水浇地,7000亩山地光秃秃一片,收成最好的时候村民人均只有10公斤小麦,恶劣的农业生产条件严重制约了马套村的经济发展。1976年,刚从部队复员的孙士水担任马套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体党员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治山整地、涵养水源、植树造林,硬是改变了过去雨来泥石流、雨过地皮干、吃水贵如油、路无三尺平、全靠肩来担的“穷山恶水”局面。这一阶段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方向,通过治山治水,逐渐改变了马套村的生态和居住环境,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2.80年代至2004年,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开始兴建村办企业,进行第一次创业。

改革开放后,马套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兴建花岗石采石场等村办企业,改变了贫困的现状,开始了马套村的第一次创业,马套村成为石材开采加工重地,挖山采石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随着国家对乡镇、村办企业政策的调整改变,特别是由于山石乱开乱采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而被禁止,2004年马套村停止了对花岗石的开采,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

3.2004年至今,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村级经济大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花岗石停采后,马套村两委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开始发展特殊种养业,引进了泰山赤鳞鱼、绿壳蛋鸡、黄粉虫养殖,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形成主导产业。2008年,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马套村开始茶叶种植。但由于种植规模小、销路不畅,茶农们因卖不出茶发愁。2013年,从事建筑生意的肖舒荣当选马套村党支部书记,把企业经营的理念运用到村级管理中,开始了马套村的第二次创业。马套村围绕绿色生态发展,流转土地,建立茶厂,成立茶叶合作社,注册了“将军山”茶叶商标。通过“互联网+”的销售模式,带动村内近500名茶农实现增收200多万元。2015年村两委又发动党员群众利用资金和闲置民居入股,成立了济南市长清区将军山旅游度假专业合作社,将村里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战略,组建了村级产业的航母,抱团实施产业振兴。并借助外力招商引资,引进了泰山名饮食品加工厂、大成置业、将军山工贸公司、传世传媒旅游公司等产业加入到合作社,进一步壮大了集体经济。2018年马套村以“茶马风情”品牌,融入“齐鲁8号风情路”一线8村集聚成片的综合开发建设,进一步打响了马套村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马套村的旅游产值现在每年可达1000余万元,驶入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快车道。

二、对马套模式的研究分析

从马套村的三个发展阶段中,我们发现,在改善居住环境,解决温饱问题后,马套村开始扩展视野,审视自己的资源优势,积极寻求经济发展突破。先是认识到自身资源(花岗岩)的工业型生产价值,兴办采石场,并随之完善相关石材加工产业链条,逐步变为工业强村,第一次更新了马套村的“三农”角色。后来受到时代发展的制约,开始进行经济发展转型,马套村再次深挖资源优势,在认识到自身生态、文化及区位优势的基础上,依托国家惠农政策,在宏观发展背景的推动下,开始第二次更新马套村的“三农”角色,探索出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明确了自身发展的定位和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选准“主心骨”,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开创乡村旅游这项事业,其中的困难和阻力不言而喻。通过走访座谈发现,马套村的孙士水和肖舒荣两任带头人在村民中有着极高的声望,村民对他们的认可度很高。他们呈现出的带头人的基本特质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是敢于担当,有高度的奉献和担当作为精神。马套村的两任带头人都作出了表率。孙士水担任马套村党支部书记38年,带领村民治山治水,积极开办企业,为村里各项工作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上世纪末,《济南日报》采访组在马套村入户走访中获得的一致信息是:在马套村,孙书记安排的事情,老百姓没有不支持、不拥护的。2000年4月,孙士水同志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1年4月18日,驻村部队施工造成大火,孙士水带领马套村党支部临危不乱,积极引导村民自救,配合部队圆满完成了救灾,未伤及一人。同时提出:“大火烧出致富路”的口号,实施果树上山、道路上山、水上山、电上山“四上山”的路子,经过三年努力,六千亩过火山场全部绿化,为马套村旅游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要求,马套村两委班子顺利实现了新老交替,肖舒荣由村主任扛起了支部书记的重担。为发展乡村旅游,肖舒荣自掏腰包到天津、重庆、沂南等地外出取经学习。2015年,将军山旅游度假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马套乡村旅游的发展出现了资金问题,肖舒荣第一个用房屋和15万元现金入股,在他的带动下,先后有107位村民资金入股400多万元,闲置民居达入股35户。肖舒荣有一个花岗石加工企业,为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忙村务,刚上任,他就把自己每年盈利达上百万元的企业交给别人管理,每年少收入达50多万元。担任支部书记几年来,他为村里垫付的各类资金已经达到300多万元,他的这些举动赢得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可以说,马套村的乡村振兴之路与村书记的担当和奉献密不可分。

二是善抓机遇,有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创新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企业家精神”则是实现创新的重要条件之一。孙士水和肖树荣是农民出身,但实践证明,他们都具有创新意识,从另一个层面也展现了他们身上的“企业家精神”。孙士水在响应国家政策,停止花岗岩开采后,积极调整思路,发展特殊种养业;肖舒荣当选村书记以后,把企业经营的理念运用到村级发展中。根据马套村实际,逐渐摸索出了“党支部+合作社+资金股东+房屋股东”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一个中心,三大区域”的旅游格局,“马套乡村游”的品牌价值日益凸显,实现了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三产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事实证明,只有掌握了市场规律,保持持续创新的动力,才能形成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

三是坚持学习,精确把握经济发展大方向。孙士水和肖舒荣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坚持学习,善于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指引马套村的发展。作为支部书记,两任带头人都认识到不仅要随时随地学习,更要超前学习,只有靠勤学习,吃透上级文件精神和惠民政策,才能掌握国家发展动态,把准村子发展方向,带领党员群众走上富裕之路。

(二)打造灵活多元的产业组合模式激发经济发展潜能

一是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模式。马套将军山旅游度假专业合作社采取股份制经营,即按照“村委会+合作社+资金股东+房屋股民”村社合一、资源整合的方式创建,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平台”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在利润上采取年底按股分红,坚持让利于民。村委会只把营业收入的5%作为管理费,用于村公益事业,其余收入扣除成本后再进行利润分配。60%的利润分配给房屋股东和资金股东,剩下40%作为合作社发展备用金。村民与合作社签订相关协议,可以中途自由退股。这种分配方式让村民股东利益实现了最大化,不仅让老百姓走上了富裕之路,又让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带领村民致富,光有旅游服务业远远不够,必须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经过多年发展,马套村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纽带,“文农旅商”有机结合的产业综合体。通过青少年户外拓展训练、高质量果蔬采摘、老街老巷和农耕老物件展厅等特色旅游项目和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拓展了游客的消费机会,丰富了乡村游的内涵。成立了淘宝小店——“泰山脚下的生态园”,以“互联网+”销售茶叶、山鸡蛋等农副产品,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和发展后劲。实现了乡村旅游产业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紧密相连,为实现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创新发展之路。

三是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马套村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对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在村中心建设了集娱乐健身功能于一体的马套文体广场和马套大舞台;马套村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每年每人发放180-1000元不等的生活费和奖学金;为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村里投资50万元,建起了幸福院和日间照料中心,为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午餐和日间照料,投资19万元给村卫生室购置医疗设备,定期给老人免费体检。每逢母亲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都会给老年人统一发放慰问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村民共享了发展成果,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指数,达到了乡村振兴村级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规范村级事务管理,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一是注重发挥党支部的关键作用。马套村党支部积极推行党建引领制度,用“支部决策权,党员群众代表决定权、村委会执行权、监委会监督权”进行“四权治村”,收到良好效果。围绕“村民管理、村庄治理、产业发展”充分听取群众提出的“金点子”,逐步形成了“支部引领、造福群众”的明确思路。

二是强化制度和纪律约束力。所有管理人员实行早点名制度,每天下班前将一天的工作发到管理干部微信群里,由监督办的工作人员进行汇总统计,月末与每个管理人员的总结相对照,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制定《马套村干部管理办法》,实行考勤工资+测评工资和带薪休班制度。管理人员配发手机,24小时待机随时联系工作,发放300-600元不等的车补,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激发了村干部比着干、争着干和抢着干的工作热情。

三是明确分工,转变工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明确权利责任,激发村两委与专业合作社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完善岗位责任制,支部书记只掌握财务和人事权,村主任主持全村各企业工作。实现村级企业化管理,责任到人,明确分工,建立人尽其力,人尽其才的有效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挖掘人力资源潜能优势。

(四)搭建平台,推动区域内资源互动发展

长清区于2018年提出打造“齐鲁8号风情路”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的工作思路,为马套村突破土地资源束缚,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齐鲁8号风情路”沿线包括马套村在内的8个村在产业和资源等方面有着可以共同发展的纽带,但资源利用率低,缺少整体规划。基于此,按照“党建引领、区域联动、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原则,让“齐鲁8号风情路”上的“火车头”——“全国文明村”马套村与经济相对薄弱的7个村组建了“联合党委”,由马套村党支部书记肖舒荣担任“联合党委”书记。“联合党委”成立以来,采取了“党建机制、人才选育、产业发展、村庄规划、社会治理、阵地建设”六统一工作机制,将马套村先进的党建和发展经验复制推广到所辖另外7村。通过深入挖掘整合优势资源,旅游度假区、高山采摘园、灵芝产业园等相继落地。“联合党委”成立当年,7个经济薄弱村的集体收入由不到10万元增长到了30多万元。

三、马套模式的启示与思考

马套村一直秉持着新时代创新、开放、融合的发展精神,从特色种植到乡村旅游合作社,无不彰显了马套人适应时代变化、迎合市场要求、用心探索发展模式的气魄。通过多种举措,马套扩展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和能力,以集体致富的方式,初步实现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目标,为我们打造高标准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带来很多启示和思考。

(一)实现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关键保障

基层党组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实组织依靠。要重点抓好村党支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一个团结的村级班子,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只有讲政治、顾大局、依法治村、按制度办事,让制度来管人管事,才能实现村庄的有序发展。面对村庄的每一次产业调整,每一次改革,都会有部分群众不理解,这就需要村两委班子成员面对面的做好解释,手把手的帮助指导。村两委成员只有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解除群众的疑惑,才能带领群众打开幸福的大门,实现小康目标。

(二)抢抓机遇,用好国家各项惠农政策

一个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马套村无论是村容村貌提升还是美丽乡村创建,无论是茶产业种植还是旅游合作社运营,都离不开省、市、区、街道提供的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扶持。尤其是“齐鲁8号风情路”开发提升工程,让马套村乡村游的内容更加丰富。只有掌握好、利用好各项政策,抓住机遇,才能为村级经济的长远发展创造优越的外部条件,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三)优秀的团队和管理机制必不可少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强力支撑。建茶厂、搞旅游、发展电商平台等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和专业的团队。马套村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主动邀请在外发展的“能人”回村,组成了一支有经验、会管理、扛得起的创业团队。比如:从村里走出去的建筑公司经理薛莉莉和酒店经理刘晓芳,回村挑起了旅游合作社的重担;山东大学的高材生张林林,回村担任了书记助理,为项目推进立下汗马功劳……这些优秀人才的回归,为村里各项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吸引优秀人才回村发展、让专业人干专业事、打造优秀的管理服务团队是马套村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明确定位,深挖自身特色资源

马套村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在于它能够明确定位,深挖自身的资源,突出自己的优势特色,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产业引领的致富路子。通过“乡村游+”的方式,实现乡村资源和旅游的多方融合,盘活了农村资源,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塑造了叫得响的乡村游产业品牌。但在现实发展中应注意,每个村的“振兴”要基于每个村的实际情况进行,不能不顾实际盲目跟风,造成水平低下的雷同模式。乡村振兴,必须建立在对自身特色充分认识和精准开发、利用的基础上。

(五)坚持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村民幸福指数是根本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终目的是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马套村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路上,始终把坚持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作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加快村内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增设了健身器材,补齐影响农民生活品质的短板;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了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等等,极大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因此,只有把改善民生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通过扎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功能,才能提高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