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地方媒体全国“两会”报道的亮点与创新——以2016年重庆电视台两会报道为例

时间:2024-04-24

毛林涛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每年阳春三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两会”便会聚焦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作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主流媒体如何做好报道,让新闻做到权威、准确的同时又更接地气,是各地新闻媒体孜孜以求的目标。下面,笔者以2016年重庆电视台两会报道为例,浅谈地方媒体“两会”的报道与创新。

一、播出安全是“两会”报道的定海神针

对于地方主流媒体而言,随省市“两会”代表团参会可以说是每年最重大的政治任务:党政主要领导全部出席、代表委员中各界精英齐聚,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全国“两会”参会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代表团需严格按照大会议程,高质量完成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作为政治性极强的活动,地方新闻媒体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播出安全,认真做好两会期间各议程相关新闻及主要领导活动新闻,不能有半点差错。此外,“两会”专业性强,各种提法表述都需要格外准确,比如说同样是看政府工作报告,人大代表是审议,政协委员则是协商讨论,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等表述应该准确。由于是在外地参会,如何从技术上保证新闻能技术传送回地方电视台及时播出,也需要早做预案,充分准备。

二、“两会”报道需要创新与突破

由于每年会议形式大体一致,议程也大同小异,如何做好“两会”报道,考验着采编队伍的水平,2016年的全国“两会”,重庆电视台报道组就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一)“两会”报道有了部长声音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最吸引眼球的非“人工智能大战”莫属,在这项最显示人类智慧的游戏中,韩国知名围棋名将李世石九段完败败给谷歌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机器——“阿法狗”。在这个技术颠覆生活的时代,这一里程碑式的技术人们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的同时,又蕴含着些许隐忧。作为地方权威主流媒体,报道团队深处新闻信息源丰富的北京,有必要对这一事件进行回应,而要回应,最权威的消息源自然是时任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为此,重庆电视台报道组首次来到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现场,带回了万钢对这一事件的态度。

不仅是万钢谈“人机智能大战”,在此期间,时任农业部长韩长赋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时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回应房价暴涨、教育部负责人谈中小学“多校划片”能否缓解择校热、环保部长回应雾霾治理等,重庆电视台的“两会”特别报道也及时进行了反映,让其荧屏在重点关注重庆代表团、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声音”的同时,首次将关注焦点拓展到这些作为新闻富矿的部长身上,让《重庆新闻联播》频频出现部长身影,有了部长声音。这一报道领域的突破,看似是不经意的一小步,却让整个新闻报道在更具可看性的同时,权威性也得到了大大增强。

(二)读图时代的“数说两会”

对于许多普通的观众来说,虽然明知“两会”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一看到专业性与知识性都相对较强的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预算报告、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等,完全是一头雾水,如果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些动辄上万字的专业报告,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这完全是不可能主动去做的事情。为此,新闻工作者就有义务与责任对这些报告进行解读,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梳理出来,报道给广大观众。

至于如何将这些专业知识传递给观众,重庆台报道团队结合读图时代的传播特性,在常规解读性报道之外,又专门推出了一个名为“数说两会”的板块,每天选择一些重要的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比如说,“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这意味着今年比往年相比,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等,都通过技术手段,以图解的形式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让观众一目了然,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精确新闻

随着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进一步介入,不经意间,大数据时代已扑面而来,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通过每个用户的大数据积累,可以精确地判断出这个人的爱好、兴趣等,做到有的放矢,精确推送。其实,早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前,新闻理论界就有“精确新闻”的概念,这种新闻报道指的是记者在采访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

基于精确新闻报道的理念,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重庆台利用新闻频道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两会连着你我他”的专题调查,就用户关注的两会热点话题进行统计,发现社保、就业等民生话题高居关注度前列,基于这样的“干货”,有针对性地推出几条精确新闻。此外,报道团队还和重庆移动公司合作,利用他们所掌握的一些大数据,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既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也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厚度,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