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媒体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微传播研究

时间:2024-04-24

孙琦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一、沂蒙精神微传播的基本内容

习总书记在考察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民族精神的积淀与升华,既继承了民族精神的精华,又将沂蒙区域特色融入其中,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发端于革命年代的沂蒙精神,始终谨记人民的嘱托,在烽火交加的战争年代,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靠着小米加步枪实现了全国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地区的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听党指挥、坚信不移,紧跟党走、坚定不移,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沂蒙人民,将昔日的“四塞之崮”发展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商贸物流之都、滨水生态之城、红色旅游城市。城市GDP逐年攀升,临沂已经成为山东省经济发的一股强大力量。沂蒙人民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了沂蒙老区积贫积弱的状况,使沂蒙老区焕发出新的面貌与活力。

沂蒙精神承载着爱国志士的丰功伟绩,以无私奉献为主要特征的精神品格是沂蒙精神的主流价值观,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现代京剧《红嫂》有这样一句唱词:“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这种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沂蒙人民敢于牺牲,勇于担当的真实事例中。用乳汁救伤员的伟大红嫂明德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纳鞋底,摊煎饼,支前的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撑起革命的大后方。为了保障前线的安危,沂蒙人民倾其一切,奉献所有。“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就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以红嫂为突出代表的沂蒙山区老百姓的拥军故事,感动的何止是一代人,这是陈毅元帅的真情告白。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无怨无悔的沂蒙人民用鲜活的事迹引导着我们“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临沂是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也是弘扬和传播沂蒙精神的重要基地,用生死铸造的沂蒙精神具有极强的育人功能。沂蒙精神资源既有大青山突围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革命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纪念馆等静态物质资源,又有沂蒙歌谣,红色戏曲、影视等动态的非物质资源。沂蒙精神资源承载着优秀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是国家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沂蒙精神微传播的特点分析

沂蒙文化的微传播,搭载全媒体平台具有无可比拟的时效性。各种微传播形式的创建,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第一时间通过对沂蒙精神的解读、传递、扩散和传播,使得沂蒙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共通、共建、共享。

沂蒙文化的微传播具有实际的“物理时空”达不到的虚拟性。首先,微传播打破现实生活对人们的限制,使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体验现实中无法体验到的精神感受。媒介为了使信息更加精准传播,通常会分析受众的差异性特征,收集有关数据对受众市场进行细分,以满足不同受众的特殊需求,实现对受众的精准传播。其次,微传播迎合了社会的碎片化特征,满足了受众的碎片化需求,反过来又造就了多变的、差异的受众。一方面微传播使得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平等的个性化互动交流取代了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沂蒙精神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另一方面,微传播对整个社会传播体系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它在聚集微小的力量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其传播效果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沂蒙精神的微传播克服了以往传统媒体容量小的缺点,具备了数字化的技术特性,其承载大量的沂蒙文化信息,通过物理的手段将其进行“压缩”,增大信息存储的容量,提高信息传输的速度。在全媒体时代,微传播符合当下大众对信息碎片化、消息即时性、容量爆炸式以及传播人性化的需求、满足了受众的互动体验。

三、沂蒙精神的微传播路径分析

(一)强化互联网思维,打造传播新形态

在沂蒙精神的传播过程中要遵循新兴媒体发展和传播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在自媒体平台实现传播的互联互通,打造沂蒙精神传播新形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致力于打造网络新媒体平台,拓展宣传渠道,弘扬沂蒙文化,开展沂蒙文化教育。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实现一体化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传播内容、平台、渠道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形态各异、具有网络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红学堂”定期推送有关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迹,红色剧目以及革命曲目。

(二)转换传播理念,实现网络微传播。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灌输式”、“布道式”的单向传播。沂蒙精神传播内容宏大,手段单一,多以口耳相传为主,说教色彩浓厚,有时甚至脱离生活实际、拔高主题,容易让受众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实质上是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人际传播,平民视角更突出,受众思维更凸显,人情味更重,生活色彩更浓。这就要求沂蒙精神传播者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思维,运用平民化视角,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传播内容,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微言微语”,制作和传播短小精悍、鲜活生动的沂蒙精神的微信息,以更好地适应大众快餐式、实时式、形象化的阅读习惯。传统的沂蒙精神的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渠道单一、缺乏互动,难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以即时互动为特征的网络新媒体传播实现了信息交流的双向互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新媒体平台增强对沂蒙精神关注度与参与度;另一方面,沂蒙精神的传播者通过阅读量、转发量、点赞量等实时数据,能够快速、直观地对受众的兴趣点、传播效果的好坏等数据作出量化分析,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传播碎片化信息,改进传播方式,实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扩大新媒体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借助文化符号,实现立体传播。

当今世界正是从印刷时代走向视觉影像的时代,符号不仅仅是指的语言,也是指图像、影像和声音。人们借助图像、影视和声音符号来使思想得以表达、感情得以传达、知识得以交流。在沂蒙精神传播过程中,不同受众年龄层次、文化水平各有不同,因此对沂蒙精神的接受、理解程度不一,图像、影像和声音符号能详细阐述和解释文本意义,在沂蒙文化的当代传播中,为到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影响更多的人群,需要多元符号要素综合运用。建构沂蒙文化的立体传播新形态不仅可以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静态场馆,还可以通过视频、图像等资料,使人们接受沂蒙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提升文化素养。沂蒙精神的传播需整合多元传播符号、优化传播形式,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开创沂蒙精神立体传播新局面。(指导教师:李奕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