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口合理流动的判断标准

时间:2024-04-24

康娅欣

摘要:当下中国人口高密度集聚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少数地区,而西部地区,尤其是边疆地区,人口稀疏,甚至出现了多个著名的空城地区。中国人口分布不均衡问题,是长期人口不合理流动的结果。解决人力资源空间错配问题,缓解人口分布不均衡状态,亟需我们思考人口合理流动的评判标准。为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从相关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区域经济学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现行政策三方面内容,尝试提出人口合理流动的判断标准。

关键词:人口合理流动 一般均衡 帕累托最优 主体功能区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异,我国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当前,我国的人口高密度集聚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西部地区人口稀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口分布不均衡问题,是长期人口不合理流动的结果。随着经济、社会及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解决人力资源空间错配问题,缓解人口分布不均衡状态,亟需我们思考人口合理流动的评判标准,为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提供参考依据。文章结合区域经济学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现行政策三方面内容,尝试提出人口合理流动的判断标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基本概念

在探讨人口合理流动判断标准前,先明确几个概念,具体包括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适度人口。

(一)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一个地区的环境资源所能承受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其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甚至引起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化准则的物质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三)适度人口

适度人口是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二者之间必有一个最适合的人口数量。在一定时间里,假定资金和技术等条件不变,一国的适度人口是使人均产量或人均收益最大的人口数。这样,人均产量和人口之间会存在一个倒u型曲线,即每个地区按照其禀赋,存在一个“最优人口规模”。

二、人口合理流动判断标准的两种理论依据

(一)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

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一书开篇就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是指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优势,如河流、土地、气候、矿产和地形等,这些自然资源不能完全流动,所以地区间天然存在差异。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是指集中经济,例如规模经济,由于人们的学习效应,熟能生巧,提高效率,和出于减少运输成本的目的,集中生产比分散生产更具有优势。不同的地区又因为自然资源优势不同,在不同地区会形成不同的特定产业规模经济。如草原的畜牧业,沿海的运输业等等。所以不同区域形成的产业存在差异。

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是指产品和服务流动时会存在交通运输成本,阻碍流动。

基于以上三个基石,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就存在差异。如早期,人口会流向沿河流地区,沿海城市人口密集,山地人口稀疏。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对劳动力需求也不同,所以不同地区的理论适度人口数也不同。而人口跨区域流动又存在成本,人口不能在空间上完全自由流动,这使得各地区实际人口数量与理论适度人口数量不一致。

根据推拉理论,人口流动的实质就是差异,生活质量的差异,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质量的因素形成拉力,不利于改善生活质量的因素成为推力,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说明区域差异是天然就存在的,这些差异产生了推力和拉力两种促使人口流动的原因。而合理的人口流动,并不是简单的人口平均分配,而是要与地区资源存量、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即是使一个地区实际人口数量向适度人口数量靠近的人口流动。

(二)一般均衡理论和帕累托最优

一般均衡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是指经济中存在着一套价格系统,它能够同时实现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和市场均衡。此时,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同时使自己的情况变得更好。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均衡的实质就是一种相对静止或稳定的状态,即价格在供求双方作用力下被确定下来,不再变动。我们可以将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引入到人口流动中。想象这样一种理想状态,假定人口在空间上可以充分流动,各地区自然资源和要素禀赋一定,则通过一系列影响人口流动的推力和拉力作用下,使人口数量在各地区间达到相对不变状态的人口流动就是最优人口流动,此时劳动力在空间上的分配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各地区对应的人口规模为该地区最优人口规模,每个人都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

三、现行政策依据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与自然资源及要素禀赋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2011年6月8号,我国正式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未来规划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

优化开发区是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始下滑的地区。不需要经济快速发展,而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继续带动全国经济和发展的龙头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重点开发区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要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的产业转移和限制開发区、禁止开发区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限制开发区是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又叫生态功能区。要坚持保持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禁止开发区是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依法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研发活动。

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定义实质是参考各地区资源承载力,结合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因此,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定义,为人口合理流动提供了一种判断依据。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人口合理流动中“合理”的判断标准就是,假定人口在空间上可以充分流动,各地区自然资源和要素禀赋一定,则存在这样一种人口流动,流动的结果会使各地区人口数量保持相对静止,此时,各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和该地区适度人口数刚好一致,即每个人的人均收益或人均产出达到最大值,每个人的效用都满足最大化,没有人有继续流动的意愿。各地区人口都达到最优人口规模,满足我国主体功能区要求,劳动力在空间上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但我国现在人口流动并不合理。由于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又因我国户籍、档案制度的限制,使得人口无法充分流动,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区实际人口规模与适度人口规模不匹配。劳动力市场失效,人口无法靠市场自发调节,合理流动,导致劳动力资源空间配置扭曲,背离帕累托最优,才出现文章开篇提到的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问题,这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效率。因此亟需政府“有形的手”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不能是进一步加强人口流动限制,不能强行直接干预人口流动,而必须尊重市场规律,掌握人口流动机制,引导人口合理流动。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