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徐涛
摘要:消费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社会行为,大学生群体目前的消费能力并不突出,但其消费行为却存在特异性,且存在一定的道德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大学生消费行为中的道德问题作为分析的切入点,简述消费盲目性、攀比心理等情况,再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策略以及各项策略的具体内容,以期通过分析明晰问题、完善理论,为后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道德教育 消费计划
前言
我国大学生数目超过2600万(2017年),属于重要的社会群体之一,大學生的消费行为在20世纪末期开始引起重视,各地也开始针对大学生不合理消费情况进行了很多调查,结果并不理想。大学生群体有着区别于其他消费群体的个性特征,其消费行为中的道德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群体的价值取向。就上述内容展开分析,探析消费道德教育方法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中的道德问题
(一)消费盲目性
研究人员在调查中发现,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盲目消费问题,这是其消费行为中主要的道德问题。在针对山东、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的调查中,约有41%的大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很强,理财观念淡薄。其中约有33%的大学生基本不知道每月花了多少钱,也从未思考过钱是怎么花的,没了就一个电话打给父母,要父母把钱打到银行卡上。这种行为体现了大学生消费行为中规划性不足、消费理念与道德品格不相匹配的问题。
(二)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多见,“奢侈型”学生出手阔绰,喜欢购买名牌商品,喜欢请客“买单”,频繁更换手机;贫困学生生活节俭,但攀比之风又使这个群体容易心理失衡,导致更加不合理的消费情况出现,如女学生依靠出卖色相维持高消费等情况。攀比心理的存在严重影响、扭曲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后续工作中应该重视、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消费结构不合理
消费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在现代大学生群体中比较多见,其典型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大学生消费行为可以分为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享受性消费,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而对精神生活投资和消费甚少。如部分大学生重视购买衣物、食物,对书籍和自身能力提升方面的消费漠不关心。在女大学生群体中,这种情况尤为严重,男大学生群体消费能力相对较差,但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并不少见。
二、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策略
(一)提出消费计划
为提升针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水平,各地高校以及学生家庭都应广泛参与到实际教育工作中来,首先提倡消费理念和计划,避免盲目消费和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基本问题。校方可以结合当地消费平均水平、大学生群体平均花销情况以及家庭收入等信息,拟定不同级别的支出计划,将大学生每月生活费限定在600、900、1200、1500元四个级别,每个级别对应基本的伙食支出、娱乐支出和书籍采买等计划,并将计划内容进行公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方案,指导自身消费行为,如果大学生本身合拟定了合理的消费计划,也可以遵从自身计划进行消费活动,避免不合理消费和消费道德问题。
(二)强调道德教育
部分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时常不能根据自己的消费实力进行消费,而是进行超前消费,频频向家里要钱、向同学借钱消费,成为校园内最大的畸形消费群体。这要求学校以及家长在后续工作和生活中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消费的危害以及价值取向上的扭曲态势,自觉避免消费道德问题。学校可以强调艰苦朴素精神教育,家长则将消费和收入等经济信息传递给大学生,使其能够尊重父母劳动果实,避免盲目消费的情况,实现消费道德教育。
(三)重视消费观念培育
消费观念培育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求学校以及家长针对大学生的一般性消费规律建立一个消费模型,实现消费行为的逐步优化和控制。如大学生当前消费的60%用于衣物购买,可拟定三期计划,第一期要求大学生将用于衣物购买的支出比例控制在50%左右,第二期要求大学生控制该比例为40%,第三期将其控制在30%以下,每一期时间为3个月到4个月,最终实现消费观念的扭转,使大学生的消费更加理性,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此外,家长也应在消费方面起到模范作用,避免不合理消费,对大学生起到积极影响。
三、总结
通过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中的道德问题与消费道德教育,获取了相关理论内容。大学生消费带有一定的群体化特点,其中的道德问题也比较明显,部分学生消费盲目,存在攀比心理,且消费结构也不够合理。为应对上述问题。学校在后续工作中应提倡消费计划,并强调道德教育,重视消费观念的培育,此外也要求学生家长广泛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整体提升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水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