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梦哲 山东潍坊一中
全球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和森林火灾等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具有高透过性,而对地球放射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的表现主要有:温室效应、冰川融化、生态失衡等等。
(一)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水系吸收了气候变暖的93%热量,海洋生物的生命规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水母,海鸥和浮游生物的栖息位置向更寒冷的两极偏移了10多个纬度;较高的温度也可能改变一些海洋生物的性别比例,如海龟,因为较暖的环境更有可能产生雌龟。全球变暖对水生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其中海洋甲壳类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将由于气候变暖而减少,对于海洋甲壳类动物,物种形成率与温度呈负相关,浅海生物可能受海平面变化和地质构造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海平面,洋流和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也是毁灭性的。
(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正在改变地球的运作方式,至少有90%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是归因于人类的活动。全球变暖具有严重的连锁反应,一旦温度升高不仅引起的环境变化,更有可能会导致其他变化,
(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2017年以来,人类造成的温室效应将进一步影响着全球气候,南北极洲冰雪融化,拉森C冰架A68崩塌,海水正悄悄地逼近人类,事实上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并非夏天气温升高及海上平上升这么简单,全球变暖正悄悄地改变着人类的活动。日本将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将会失去3%的地盘。
(一)海洋生物深受其害。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已经不在停留在陆地,海洋也深受其害。以2017年日本珊瑚礁珊瑚死亡事件发生,在位于冲绳县石垣岛和西表岛之间,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日本最大珊瑚礁海域“石西礁湖”约有七成珊瑚已经因为海水升温而死亡。由于海水温度达到约30摄氏度时珊瑚就容易出现白化现象,珊瑚虫将排斥并“驱逐”共生的部分藻类,导致珊瑚虫因缺少藻类滋养而衰弱死亡,由此可见,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背景下导致海洋生物深受其害。
(二)海洋洋流运动混乱。亿万年来,海洋中的暖洋流和寒洋流有规律地运动着,与之相应的是气候的有规律变化。但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加速了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大洋环流受阻,减少了原先比较规律的寒、暖洋流运动速度和流量,以致产生了全球气候反规律的变化。全球变暖对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近几年来规模缩小到只剩过去的一半,无法发挥其中和极地冷海水中和升温的效用;欧洲西欧与北欧气候慢慢在变冷,一旦北大西洋暖流完全停止活动,欧洲将进入冰河世纪。
(三)破坏海洋资源多样化。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温度升高,对珊瑚和鱼类等海洋资源的多样性造成的影响比原先想象的严重,这种影响是长期性的和毁灭性的。全球变暖现象使印度洋表面温度上升到空前水平,塞舌尔的珊瑚90%以上因此被杀死,大部分珊瑚礁和海洋生物可能已永久消失。珊瑚消失使多种海洋生物失去食物和栖身场所,当前珊瑚覆盖率平均只有7.5%,有4个鱼种可能已灭绝,6个鱼种数量已经相当少,鱼种多样性在受影响严重的区域减少了50%,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和不稳定。
(一)强化节能减排观念。改善环境应当从个人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对人们海洋生态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在生活中强化节能减排的环保观念,例如:家庭使用节能灯,减少电力耗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尾气排放量;少使用塑料袋,避免生物降解产生温室气体;电器设备及时关闭,延长电器寿命;在纸张的使用上,尽量使用专业速印纸和再生纸;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使环保节能意识深入人心。
(二)开发环保新型能源。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改善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首要的步骤就是改革当前工业能源的损耗,借助核能、地热能、太阳能、天然气、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改善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方向。以生物质能为例,目前,生物燃料乙醇已经成为了石油燃料的代用品,具有清洁、环保的特点。美国将利用粮食作物生产这种燃料,希望最终可以借助乙醇来改变国民大肆使用石油的习惯,并且减少数百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现在美国每年所产的52亿升玉米中有超过一半都被制成了乙醇,许多新型车辆都能够使用E10燃料。
(三)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作为政府,国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努力增加碳汇,低碳发展,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作为企业,需采取措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碳中和”状态。通过利用风力和水力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经营生产,企业经营节约纸张、用水等其它资源,减少企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有助于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