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分析

时间:2024-04-24

田龙 泰安市肿瘤防治院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分析

田龙 泰安市肿瘤防治院

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作为开展医疗事业的基础性条件,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及文献分析的方法,结合资产全生命周期理论,从事前规划、招标购置、日常使用、报废处置等阶段发现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预算规划不细致、成本核算不科学、日常使用不规范、报废处置不严谨等问题。建议医院从贯彻固定资产购置全面预算、实现固定资产全成本核算、建设权责明确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及优化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程序等方面控制资产管理风险,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公立医院 固定资产 全生命周期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性条件,在公立医院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在为医院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可能会造成资金链紧张的情况而引发投资风险,影响着公立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应优化管理模式,以全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将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划分为前期规划、招标购置、日常使用、报废处置四个维度。医院开展对固定资产四个维度的精细化管理,强化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障医院的长久稳定发展。

一、全生命周期理论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前期规划

近年来,公立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不仅仅包括财政拨付资金,还包括医院自有资金的使用,这就对公立医院固定资产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前期规划合理有效是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因素。一般公立医院固定资产购置都是相关科室主任根据科室实际情况提出所需资产的型号、品牌、数量、规格等具体信息,将购买资产信息上报医院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汇总科室数据上报财务科,财务科根据年度收入情况,按照比例确定下年度资产购置支出计划总金额,上报医院预算委员会,根据公立医院实际发展需要,确定是否批准科室购置固定资产计划,最后申报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批复预算。

(二)招标购置

当前公立医院固定资产购置都需要按照政府采购的流程进行,通过第三方介入,更加高效合理透明的完成政府采购,防止医院购置资产过程中出现徇私舞弊行为。

(三)日常使用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对于固定资产进行清查,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在盘点过程中,测定其使用寿命,确定是否需要利用加速折旧方法。若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后续保养维修费用超过为医院带来的价值,公立医院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申报上级主管部门后,购置新型设备。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归口管理与实际使用部门紧密协作,在保证公益性、服务性的同时,实现固定资产经济效用最大化。

(四)报废处置

根据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公立医院合理的处置固定资产。公立医院确认固定资产确实损坏无法修复或者无法满足医院开展医疗服务业务使用的前提下,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固定资产报废,同时通报资产报废相关信息,以便其他科室对于相关资产数据进行更新及会计账目的处理。

二、全生命周期理论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存在的风险因素

(一)前期规划阶段

1.事前规划不合理。由于公立医院购置大型设备需要各部门层层审批,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由于相关国家政策变化或医疗技术取得重大进步,购置的大型医疗设备无法满足医院开展医疗事业的需求,导致公立医院固定资产资源浪费。

2.预算调整制度不完善。预算编制完成后,公立医院根据当年实际情况,进行资产增加或减少预算,导致资产购置计划随意性增大,造成资产购置过程中,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二)招标购置

公立医院招标购置过程中未采用全成本理论核算方法。一项资产购置计划并非单纯的购置成本,还包括运行成本、维修成本、故障成本、报废成本等一系列成本。多数公立医院追求“性价比”较高的固定资产设备,造成后期相关成本巨大,无法完成购置设备时既定的投资回收报酬率。

(三)日常使用维护

1.固定资产管理权责不明确。办公室、财务科、设备科、后勤管理中心以及设备使用科室作为管理固定资产相关部门,无法有效分工合作,出现问题相互推诿,造成部分固定资产使用不合理、不规范,无法使设备使用效益最大化。

2.固定资产盘点缺乏严谨性,造成固定资产流失现象发生。公立医院一般一年组织一次盘点工作,由于人员不足和信息化相对落后,盘点工作流于形式,盘点时只清查数量,并未对设备型号、规格及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造成固定资产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3.设备后期维护不当,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公立医院设备都有固定的维护保养时间表,为了节约维护成本,使大型设备超负荷运行,设备老化速度加快,严重影响设备的使用年限,导致部分固定资产提前报废,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四)报废处置

1.报废处置环节冗长,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固定资产归口管理科室负责医院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由于沟通不畅,会出现设备已被回收,但会计账目并未做相关处理,仍然在会计账目中计提折旧,造成资产管理混乱。

2.固定资产清理不及时,严重占用医院空间资源。根据对相关公立医院的调研发现,固定资产清理过程需要层层审批,一般从科室申请报废到最终回收公司回收设备,需要二至三个月时间。在回收公司回收设备之前,医院需要将设备集中存放,严重占用公立医院珍贵的医疗空间,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三、全生命周期理论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风险控制

(一)事前规划

1.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思想。公立医院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充分研究讨论现有存量资产情况,结合考虑新增资产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人文因素,贯彻预算管理思想,制定合理资产购置计划。

2.完善医院预算调整制度。预算编制完成后,减少预算调整事宜,严格把控资产购置数量、资金的追加,除涉及的国家突发性重大公共医疗项目外,年初预算一般不予调整。

(二)招标购置

公立医院采用更加合理的成本核算方式。公立医院购置固定资产应该采用全成本核算的方式进行招标,综合对比设备的购置成本、运行成本、维修成本、故障成本、报废成本等一列成本,杜绝盲目采购,节约公立医院资源,选择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医疗设备。

(三)日常使用维护

1.落实各科室职责,全面推进制度化建设。根据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以精细化固定资产管理为要求,优化组织结构,明确部门职责,在医院资产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相互独立、相互协助、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2.重塑固定资产盘点流程。资产管理部门每年进行盘点时,加强与维修科、财务科、后勤管理中心等相关科室的沟通与协调。例如将财务科资产信息系统数据、维修科相关维修记录以及后勤管理中心数据进行汇总,结合实际盘点情况,更加合理、全面、科学的分析固定资产缺失原因,避免固定资产的浪费与流失。

3.加强固定资产后期维护管理。设备维修科应该严格按照设备维修手册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检查与维护,规范设备使用科室的操作流程,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4.完善医院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为依托,加强资产管理软硬件建设,提高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标准化,确保公立医院资产管理程序的规范与安全。

(四)报废处置

1.优化报废程序。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政策要求,不断优化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报废程序,由医院资产管理科室查阅登记台账与维修科维修设备情况,综合评判固定资产是否需要报废,在此基础上,由专人负责资产报废事项,完善科室间沟通机制,报废完成后将相关反馈意见通知对应科室,使得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报废更加合理、科学。

2.及时清理待报废资产,完善资产评价体系。固定资产使用科室至少一个季度上报一次需报废资产的情况,有效解决占用医院空间资源的问题,提高医院资源利用效率。

四、结语

在推动“新医改”的今天,公立医院应不断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利用全生命周期理论,从固定资产的前期规划、招标购置、日常使用、报废处理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固定资产管理组织结构,不断提升医院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