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登耀
摘要:近年来,哈尔滨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保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采取各種措施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为当地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支持。但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相比,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仍存在一些问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本文在对哈尔滨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现阶段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金融服务哈尔滨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业 服务实体经济 对策
一、哈尔滨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现状
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必须全面界定实体经济的内涵。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并非简单地等同于制造业。它既包括传统概念中的农业、工业、制造业等物质产品的生产行业,也包括文化、信息、教育、艺术等精神和服务产品等行业;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也包括新能源、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包括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在金融资源有限、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大环境下,哈尔滨市金融机构越来越意识到将宝贵资金用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创新产品,普惠三农,为民解忧,为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哈尔滨银行为解决农民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停滞不前的局面,创新产品和服务,以农村地区规范化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为对象,“宜户则户,宜社则社”,为广大处于贷款难困境中的涉农企业提供用于生产经营方面的贷款服务。
二、哈尔滨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哈尔滨市金融对当地实体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哈尔滨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很多金融业务与实体经济相脱节,并没有真正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尤其是对中小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提供的金融服务明显不足。衡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一要看实体经济的融资便利与否,各经济主体是否同等享受便利的金融服务;二要看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三要看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本文从衡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判断标准入手,分析哈尔滨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正规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不匹配问题
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瓶颈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体系不合理,不能做到根据中小企业特征灵活变通,造成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存在结构性缺口,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的资金需求。哈尔滨市银行对规模以下企业的贷款覆盖率较低,与发达地区的覆盖水平存在定差距。同时,中小企业、“三农”等融资主体受自身规模小、抵押品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等条件制约,加之信息不对称和多层次担保体系缺失,使得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融资活动难以有效开展。为避免出现“融资搭便车”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金融机构出于利润最大化的驱使,选择贷款向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无形中造成中小企业不能享受同国有企业同等便利的金融服务。
(二)经济虚拟化使得实体经济部分领域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突飞猛进,些获贷容易的企业并没有按照预定需求使用资金,而是以投资炒作为目的,纷纷将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到房地产等虚拟经济市场。这样,低成本资金并未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使得中小企业存在“融资贵”的发展瓶颈。长期以来,银行信贷是哈尔滨市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但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普遍存在困难,致使大部分中小企业几乎被正规金融机构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只能被迫转向“体制外”的高成本融资。同时,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薄弱领域不但没有政策倾斜,反而部分贷款还提出诸如保证金存款、搭售理财产品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失衡
从融资规模、总资产等相关指标来看,银行业在哈尔滨市社会融资格局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相比于国内北上广等大城市,哈尔滨市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直接融资渠道受限,实体企业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不得不对银行贷款高度依赖。这种畸形的社会融资结构,无疑会造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弱化,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四)银行信贷期限短期化
根据哈尔滨银行等金融机构数据显示,虽然近年来新增贷款总量逐年增大,但是长期贷款所占比例呈趋势性下降,银行信贷短期化问题凸显。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转无疑需要大量的长期资金支持,银行中长期信贷疲软从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亟需加强,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企业有效需求不足,中长期投资意愿减弱;另一方面是资金流出实体经济进行投机炒作,致使实体经济无法获得长期运转所需资金。一旦实体经济出现资金断裂,将直接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地方经济健康发展。由于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方向缺乏深入理解,加之民间借贷门槛较低,近年来哈尔滨市企业数量增加,企业家对自身发展前景估计过于乐观,盲目投资扩张,部分企业放弃主营业务进行跨行业经营,更有甚者进行投机炒作。无形中导致企业在自身发展根基不牢的情况下,自身经营不善、民间借贷过多等问题连续出现,容易引发资金链断裂从而破产。
三、增强哈尔滨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对策
(一)形成哈尔滨市充分竞争的金融体系格局
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就必须推进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差异风险定价机制,根据不同企业的自身经营情况、贷款期限、风险水平等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不断加强人性化定价管理水平。贴近中小企业,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标准化、流程化运作,创新抵押质押方式,提高金融配置资源效率。积极引进金融技术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在金融创新中的应用和开发潜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包容的金融创新网络。哈尔滨市现有的信贷管理方式固化,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需进步改善信贷管理,科学制定信贷绩效考核机制,严格规范贷款审查、审批流程。适当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容忍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企业还款方式。借鉴温州银行业为延长企业资金使用期限、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率而创新的“宽期限还本付息贷款”产品等经验,哈尔滨市相关部门应结合实体经济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根据实体企业的发展需求,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强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健康运转提供发展动力。
(二)明确实体经济服务的战略导向
从发达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演进的历程来看,无不是依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转型,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宏观政策调控下,金融机构应和地方政府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地方重大项目数据库,重点支持那些关乎改善民生、污染少效率高、创新型的战略性行业,促进地方金融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应在市场化原则下,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加强对新型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尤其是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创新文化产业金融服务,针对文化产业的特点,通过银行信贷、股权融资、引进投资者等多种形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三农”发展战略的引导和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推进对县域金融战略的政策倾斜。加大对“三农”金融支持力度,在提升农村金融效率的基础上,积极改进银行信贷流程和方式方法,完善专业化经营管理,为中小企业和“三农”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三)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农户信息档案,加强对农户的信用教育普及工作,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构建信息收集、信用评定和信贷支持一体化的全方位信用体系。进一步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在稳步推进金融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鼓励金融业务应用互联网等新技术以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大力推广金融IC卡的试点和新型电子支付工具的应用,使得银行卡和电子支付业务步入正规管理阶段。企业家应注重加强企业自身基础建设,加强团队经营管理理念和风险教育等,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风险应对理念,不断提高企业自主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企业内部首先应加大对财务管理相关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严厉打击弄虚作假等行为,规范财务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准确,在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前树立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