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信贷调控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4-04-24

吴伟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对我国货币信贷调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影响货币信贷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出发,对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信贷调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货币政策完善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货币信贷 影响 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结合的“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并逐渐呈现出种崭新的商业形态。从宏观调控和监管的角度来看,与传统金融创新相比,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信贷调控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本文从影响货币信贷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出发,对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信贷调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货币政策完善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1.多种模式并存,发展形势良好,对传统银行形成较大冲击。

互联网金融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网络信贷、P2P、第三方支付、众筹等为主要模式的发展方式。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结算业务产生,电子支付方式出现,随着应用的逐步普及,第三方支付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生活中的网购及费用代缴都被网络结算方式取而代之,交易规模不断增长。网络信贷业务降低了信息成本,打破了银行为中介的传统思想。人们开始发现网络信贷相较传统银行信贷而言,门槛更低,手续更简易,借贷更方便,从而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原有的银行客户。这些变化的出现对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借贷款业务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也对银行的地位形成了一定冲击,倒逼银行借助电子银行或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开展业务,银行传统的经营发展模式面临着变革的压力。

2.金融新格局逐渐成形,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国将迎来金融行业新一轮的整合时期,无论是P2P借贷、众筹等新型金融业务,还是银行、网络券商、基金等传统金融业务都在互联网的指引下,推动了自身现有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为与传统银行业相抗衡,互联网金融摒弃传统银行业片面追求大客户的营销方式,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和传播信息,以“低门槛、高效率”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者,让个体经营户、小微企业和普通民众都分享了互联网金融产生的经济硕果,体现了普惠金融的精神,并实现多方面的互利共赢。

3.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前景良好

互联网金融不仅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也丰富了融资者的融资方式,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职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我国的网络银行、P2P以及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前景可观。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准入门槛较低,甄别能力较弱

如今,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准入门槛较低,尚未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与监管标准,因此,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人们片面追逐利润而忽视风险的心理,通过隐瞒、欺骗甚至造假等骗取客户的信任,容易引发风险,并造成群体性事件。

2.网络交易安全系数低,涉嫌违规举证难

首先,我国目前采用国际上通行的网上支付协议,容易受到各种网络病毒的影响以及黑客的攻击。其次,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计算机技术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很难确保网络支付的安全性。再次,网络交易主要依据网络平台,电脑上的数据容易被入侵、篡改和删除,发现网络金融交易违法和查处的困难系数较高。

3.信息技术风险大,安全性不高

我国的信息技術处于发展阶段,技术相对落后,支撑互联网金融的新技术也不够成熟。第三方支付、P2P等新生业务也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安全水平有待发展。此外,各种网络诈骗、木马病毒、钓鱼网站入侵的现象普遍存在,也严重地影响着网络交易的安全和效率。

二、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效应的影响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被削弱

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以及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资金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流动,从而进入金融市场和些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中。从这个角度上说,商业银行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货币信贷政策的传导体。以目前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来说,主要还是对存款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调控,对网络类金融机构没有准备金的要求,互联网金融成为游离于存款准备金政策之外的资金融通渠道。

一直以来,中央银行通过存款准备金制度调整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能力、控制货币供给量,但在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下,大量活期存款并未直接进入商业银行,而是转向了互联网金融机构,增加了更多的中间环节。从这个角度说,央行传统的通过准备金制度调控货币供给的有效性有所削弱。

(二)对利率政策产生双重影响

1.互联网金融降低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但仍然制定存贷款基准利率,而且存贷款基准利率仍是银行定价的主要基准,同时,央行还会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等形式引导市场利率变化,还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削弱了货币供给量的可测性和可控性,也造成货币需求的不稳定,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的效果削弱。

2.互联网金融促进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了多种投融资渠道和业务模式,使得名义利率更加接近真实利率。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开始通过各种金融创新来争夺客户资源,迫使他们不断降低贷款利率,同时提高存款利率,逐渐挤压原有的利差收益以吸引客户,商业银行体系改革的压力与变革的活力同在。相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利率市场化的促进作用会越来越强,也会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效果。

(三)增强了公开市场操作的调控作用

首先,互联网金融是顺应市场发展需求的产物,市场化程度较高,当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时,互联网金融对市场和政策调控意图的敏感性较强。

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速了金融创新,产生了大量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新型的金融工具,从而加剧了市场竞争,打破了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行业格局,倒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速市场化改革,结束了银行长期享受的较高利差收益的时代,增强了不同利率之间的联动机制,进而强化了公开市场操作对整个利率体系的调控作用。

三、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削弱了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

首先,货币供给量的可控性被削弱。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其中,基础货币可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有较强的可控性,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货币乘数效应有所改变,导致货币供给量可控性削弱。

其次,货币供给量的可测性削弱。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一样具有购买力,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电子货币的使用逐渐普及,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而这部分电子货币目前尚未被纳入货币统计范畴,使得货币供应量的测量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可能一定程度上低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根据这一定义,P2P、网络银行、众筹等互联网金融融资也应被统计到社会融资规模中,但目前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制度还没有将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支持纳入统计范围,使得社会融资規模可能低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完善货币信贷调控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货币供给量的可控性和可测性被削弱,与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关性降低,只关注货币供应量可能无法有效实现货币信贷调控意图。因此,急需加快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由数量型向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的转型。

(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提升政策实施效果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方面,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准备金范围,提升法定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果。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尽快实现市场利率与管制利率的并轨,形成统一的市场基准利率,疏通利率传导机制。

(三)强化互联网平台监管

互联网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因此,需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审慎监管,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监管责任的同时,强化对互联网金融的监测分析、调查研究,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