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赵婧
摘要:在对哈萨克斯坦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发现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在使用否定副词“不”“没有”的时候,经常容易出现偏误。常见的有“不”“没有”的混用、否定句成分缺失、语序不当等。根据中介语理论,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和学生所掌握的目的语知识的限制是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哈萨克斯坦留学生 否定词 偏误 原因分析
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三年来,中国大力发展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关系,这也吸引了更多的中亚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其中以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为主。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以俄语为母语,俄语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与汉藏语系的汉语有巨大差别。这决定了其否定结构和用法的差别。“不”和“没有”都是现代汉语日语中常常出现的否定词。在我们对哈萨克斯坦进行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在学习与使用汉语常用否定结构时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偏误。
一、偏误类型分析
1.“不”“没”的混用
基于教学的总结、语料收集的结果及语料库搜集的病句,我们分析出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不”“没”的使用偏误主要变现为:“不”与“没(没有)”的混用。“不”和“没有”都是否定词,都可以用于谓词性成分前,《现代汉语虚词列释》中认为“不”修饰动词,是对动作本身的否定,而“没”修饰动词,是否定动作的完成或者经历;修饰形容词,是对性质变化的否定。哈萨克斯坦留学生无法察觉“不”和“没有”这些差别,因而经常将这两个否定副词混用。我们发现这种混用的现象主要出现在修饰动词时。
1.1汉语中使用“不”否定时,表示该情况为人的主观意志,而用“没”表示否定时则是对客观情况的说明。
①你的手又不绑着,为什么不自己做。(你的手又没绑着,为什么不自己做。)
②他什么事都没找我。(他什么事都不找我。)
例①中“手绑着”,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所以应该用“没”来否定,相反,例②中的情況是句中主语“他”的主观意志,所以应用“不”来否定谓语。
1.2“不”一般是对将来体的否定,而“没有”是对于完成体的否定。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很容易忽视“不”和“没有”在体上的差别。例⑨就是这种情况。
③我从来不爱他。(我从来没爱过他。)
④我过去不来过中国。(我过去没来过中国。)
句中的时间副词“从来”“过”已经表示该情况为完成体,因而应该用“没”来否定。
1.3在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当中,只有“能、能够、肯、敢”等少数能愿动词能跟“没”结合,而其他能愿动词如:“会、需要、愿意、应该、该、可以、可能、用”等一般只能用“不”修饰,不能用“没”修饰。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不容易感知汉语中此类细微的语法规则,因而出现大量混用的偏误。
⑤昨天我身体不舒服,所以不能完成作业。(昨天我身体不舒服,所以没能完成作业)
⑥我没愿意去医院。
⑦你没用等我。
2.否定语序不当
在汉语语序中,副词的位置在谓词结构之前,但谓词之前同样有多种可能放置的位置。否定副词的位置决定了否定的对象、范围、程度、焦点等,从而产生不同的句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发现哈萨克斯坦学生常常会因为弄错了否定词的位置,造成语义或语法上的错误。
2.1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我们讲授及教材中出现的否定副词“不”通常位于动词或者形容词之前,是对动作、意愿和事物的性状加以否定。因此哈萨克斯坦留学生运用类比的学习策略,在遇到动词或者形容词之前有其他副词的情况,也将否定副词“不”放置于紧挨中心语的位置。但在汉语中,某些副词和否定副词“不”同时出现时,既可以放置于“不”之前,也可以放置于“不”之后。但这两种情况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如:
⑥我昨天的运气太不好。(我昨天的运气不太好。)
例⑥中说“运气太不好。”表示运气很糟糕的意思,而“运气不太好”是说运气不太好,只是否定词与程度副词的位置调换了,然而所表达的意义却相差甚远。
“经常”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频率副词,在否定句中,“经常”有两种位置,一是在”不”后,“不经常+V”;表示动作的频率不高。二是在“不”前,“经常不+V”。这种表达方式带有批评和反对的意味。留学生不用感知此差别,因而出现此类偏误:
⑦我们的宿舍他经常不来。(我们宿舍他不经常来。)
⑧达娜不经常来上课。(达娜经常不来上课。)
例⑦中说话人想表达的语义显然是他很少来我们的宿舍,应该用“经常不”,而例⑧“不来上课”是不好的事,带有批评的意味,应该说经常不来上课。
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含范围副词的否定句中。
⑨这次听写的生词,我们全不记得,只写对了一半。(这次听写的生词,我们不全记得,只写对了一半)
对比例⑨中的病句与括号中修改过的句子,我们发现没改的句子强调无一例外,而修改过的句子则只是否定一部分。我们通过上下文,发现其实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是部分否定。
因此,在遇到否定副词和其他副词同时出现的情况,我们应该将否定副词位置造成的语义不同讲清楚。帮助他们仔细体会其中的不同。从而避免此类偏误的出现。
3.否定句中成分冗余或缺失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使用否定句时,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助词“了”。学生很难判定何时该用,何时不能用。
“了”可以表示事态出现了变化,因此在有特定的时间参照的情况下,“了”是不能缺失的,哈萨克斯坦学生在使用否定词时不能掌握这一用法,于是出现了“了”缺失的偏误。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收到你写给我的信,所以我现在很着急。(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收到你写给我的信了,所以我现在很着急。)
例有时间词语“很长时间”作参照,因此需要语助词“了”来结尾。
相反,在汉语中,“不、没有”在否定行为发生时,“了”是多余的。学生在学习了有时间参考的情况下,否定句末尾应加助词“了”,很容易将这一知识点滥用,不管句子中需要否定的部分是什么,都在句尾加上助词“了”。这样就出现了助词“了”冗余的现象。
我把我的声调怎么改也改不了了。(我的声调怎么改也改不了。)
其实这种差别很细微,要掌握这种差别,只通过汉语语法的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是很难掌握的,多听多说、多练,语感的培养是最重要的。
二、偏误原因分析
中介语理论中有对偏误产生原因的很好归纳,如:塞林格曾经归纳出偏误产生的五个原因:“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国内最早引进中介语理论的鲁健骥于1984年在其文章中也谈及这一问题,同样归纳为五方面的原因:“(1)母语的负迁移,即干扰;(2)所学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的干扰;(3)本族或外族文化因素的干扰;(4)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等的影响(如避免使用某些难音、某些難用的词和语法形式);(5)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的语言现象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讲解和训练。”后刘红英的《留学生语言偏误产生原因分析》一文,从(1)偏误自身性质的原因一错误的不可预知性;(2)学生自身(3)教师方面(4)教材方面这四个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地分析。我们在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后,对否定副词“不”“没有”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以下几种原因:
1.母语的影响
哈萨克斯坦学生的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哈萨克斯坦国家独立后,逐渐将本民族的语言一哈萨克语发展为官方语言,但是俄语在哈萨克斯坦境内还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依然是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的母语。因此,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收到
1.1俄语是绝大部分哈萨克斯坦学生的母语,他们从小就说俄语,所以哈萨克斯坦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俄语的负迁移影响而产生偏误,当然对汉语否定词的学习也不例外。
俄语作为典型的屈折语,形态变化相当丰富,可以通过动词的各种形态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时、体意义,俄语中在不同时、体的谓语动词前都用“H e”来表示否定,在这里否定词“H e”只是附加在动词前而的一个单纯表示否定的成分,不承担其它意义。而汉语作为典型的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动词本身无法表达时、体意义,要借助特定的助词来一进步明确。另外,俄语由于形态丰富,句子中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明确,所以句子中成分的语序相对自由。而在现代汉语中句子的语序起着确定主、谓、宾等语法关系的作用,排列不当将成为不符合语法的句子,因此语序相对固定。
哈萨克斯坦学生在不熟悉汉语规则的情况下,会采取类比的学习策略,依赖所熟悉的俄语的语法规则来类比汉语,因而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比如”不”与“没有”的混用,否定词的位置使用不当,体态助词的残缺等偏误。
1.2我们也不能忽视具有官方地位的哈萨克语对学生学习汉语产生的影响,哈萨克斯坦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它的语法关系主要靠形态变化来实现。在突厥语中动词的否定形式是一个粘附语素,它通过粘附在动词词根后来实现对行为动作的否定。所以动词与否定它的那个语素总是紧密地在一起,这就是哈萨克斯坦学生在口语和作文中常常出现否定词位置偏误的一个原因。
2.对所学知识的过度归纳
归纳是获得并扩展新知识新经验过程中使用的重要思维形式。学生在学习了新的汉语知识和语法规则后,会主动地将这些知识和规则归纳总结,以备之后话语活动中使用。周国光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汉语儿童介词‘给的习得,在习得作为介词的‘给之前,学生已习得了动词‘给。”动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和抽象的虚词相比,是比较容易习得的,实词是反映具体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词汇网络占有节点,和其他词汇有各种联系。但是虚词就不容易建立映射关系,所以学生对虚词的理解掌握必然比较困难。但是就像周国光所说那样,学生在学习了动词“给”之后,因为可以和具体的动作建立映射,所以很容易掌握,在学生的词汇网络中就占了有一个节点,之后,当学生接触到介词“给”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联系已知动词“给”的知识,通过恰当的归纳方式得到介词“给”的意义和用法。以汉语为母语的儿童在学习中会使用归纳的方法,同理,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也会有归纳的思维过程。但是如果学生过度的归纳得出超越汉语规则的假设,他们就会生成偏误句。这种规则的泛化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泛化对学习第二语言者的影响。在教学中引导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尽量避免归纳过度现象的出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