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刍议《中国好声音》对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时间:2024-04-24

吴杰 任磊 吴成龙

摘要:《中国好声音》作为歌手选秀的典范,其运作模式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好声音》在人才的招聘、开发、培养、激励等环节的优势和不足,探讨《中国好声音》人才选拔模式对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好声音

2012年,浙江卫视一档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席卷全国,平均收视率高达5%以上,稳坐同时段收视率冠军,成就全民“转椅热”。2015年,随着导师周杰伦的加入,《中国好声音》更是势如破竹,第四季鸟巢总决赛收视率6.566%,收视份额30%,一条1分钟的广告费高达3000万。《中国好声音》从本质上来讲,就是选拔、招聘、培养音乐人才,其新颖、科学的运作模式对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从《中国好声音》看人才的招聘与开发

(一)人员“盲选但不盲目”

传统的音乐选秀节目,采取的是“海选一分赛区比赛一全国总决赛”的模式,人员差别比较大,比赛的周期比较长。《中国好声音》前期导演直接到全国40所音乐学院、演艺酒吧等开展针对性的遴选,确保学员各具特色,节目精彩纷呈。好声音选手分两类,一类是科班出身,通过系统教育培训,另一类是草根出身,俗称野路子歌手。不管是学院派歌手还是平民草根歌手,其演唱水平和音乐特色都是可圈可点的,都绝对是能让导师为其转身的“好声音”。反观我们的企业招聘,要么设置较高的门槛,比如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者取得相关证书等,将一些工作经验丰富而学历不足的员工拒之门外;要么是门槛比较低,企业招聘者对企业实际、人员需求缺乏深刻的了解,无法找到真正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员工。而一些应聘者缺乏自身职业规划以及对个人能力和求职动机的研判,盲目跟风,造成应聘失败。

(二)“好声音”精准评判

整个节目的评价指标就只有一个:好声音。不考虑性别、年龄、长相、地域等因素,好声音是人员选拔的唯一评判标准。所以导师在选择歌手时,唯一需要辨识和甄别的就是声音是否符合自己的评判标准。通过“盲听”模式,淡化了对选手外貌、着装的要求,选手通过声音征服导师“转椅子”,使导师在初选阶段,更注重声音的辨识度,让音乐选秀节目重回音乐本位。日常招聘工作中,方面考官对人员评价指标过多或者评价标准不明晰,造成考官对人员的评价不够客观有效。另一方面应聘者对应聘单位人员选聘评价标准、单位员工要求不了解,招聘信息不对等,造成应聘失败或者应聘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中国好声音》对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一)人员选拔精准化

供电企业用工总量偏大,结构性缺员,高层次关键人才、优秀技术人才、生产一线高技术人才稀缺,辅助生产岗位和管理岗位严重超员,结构性冗员带来人力资源结构不科学。再加上人力资源基础薄弱,人力资源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滞后,企业在人员招聘中没有真正按需招聘,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严重不平衡。比如供电企业一般录用的工作人员是理工科大学生,由于招聘条件的限制,没有合适的渠道引进合适的、有经验的管理、经营人才,造成人才结构单一。供电企业应该制定科学的人员需求规划,明确人员选拔标准,构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开发管理机制,打造“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人才队伍。

(二)人员激励常态化

供电企业薪酬的“平均主义”,不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容易形成懈怠情绪。企业的人才开发和分配激励机制不完善,全员绩效管理推进力度不够,对员工评价考核比较粗放,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供电企业并不是没有绩效考核,而是考核力度不够,以及考核不到位。需要企业打破考核结果平均化,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实现人力资源扁平化、集约化。完善人员激励措施,建立高效的绩效评价和反馈机制,为人才选聘、开发、培养、激励提供高效的平台。

(三)人才培养系统化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缺乏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維,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人才培训开发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技能实训设施和师资配备有待加强。供电企业需要通过“赛马而不相马”,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和健康的人才培育机制,挖掘员工的潜力,发现绩优人才。加强“定编、定员、定岗”管理,落实“考核、考评、考试”内容,制定完备、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训I体系,培养基本功扎实、技能一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通过公司的系统课程体系,选择优秀导师,因材施教,并通过不同岗位的实践,培养符合公司文化和战略需要的系统人才,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

三、结语

作为中国现象级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无论是激发社会热议程度,还是高回报的经济效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中国好声音》的人才选拔模式值得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吸收与借鉴。当然其在后续人员的开发和培养上,也存在短板。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构建业绩优秀的员工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