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提高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一环

时间:2024-04-24

刘 伟

[摘 要]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和人生定位。本文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入手,探究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为学生构筑深厚的人文底蕴,对激励大学生成才、提高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形势与政策 人文素养 培育

作者简介:刘伟,生于1980年1月,男,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开展和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当今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凸显,以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面临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而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使大学生自觉地“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使其自身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2]这就要求高校不但要培养大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其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内涵及研究必要性

人文素养,作为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内涵丰富的词汇,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定论。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被赋予专指与科学相对应的道德品质修养等内涵。“素养”一般指经过长期的系统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在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学生“人文素养”主要指大学生通过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内化为相对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的总和,具体涉及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精神、人文行为诸方面。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其人文素养的培育程度如何,既是其文明程度和生存状态的重要标志,也是支撑其发展的文化底蕴。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个特别器具……”[3]毋庸置疑,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素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完善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比数理化等能力的提高更具基础性。对此,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就曾明确表述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人、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众所周知,心地善良、胸怀宽广、诚实守信、具有良好自我管理能力、能与他人和谐共处,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会“做事”,更会“做人”,会为我们的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公益价值,否则就会怨天尤人,甚至误入人生歧途。

当代大学生头脑灵活,其发散思维和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形势与政策教育若仅停留在呆板说教上,其效果必受影响。这就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式须多样化,内容须生动、丰富,因此适当讲些弘扬民族精神、人类宝贵文化素养,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也是克服那些消极、落后的人生观、价值观,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法宝。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其人文精神一直源远流长。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气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精神,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情怀,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源和压不垮的精神脊梁。正如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就会愚昧落后,没有发达的经济就会积贫积弱,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会被动挨打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人文素养,其“精神就会迷失,民族就会异化”,因为“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残缺的人。”[4]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和人生定位。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析

(一)设置生命价值观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积极探求生命的本质与意义。

生命价值观是个体对待生命及其存在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根本使命之一,“从低层次上说是要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从较高层次上是要通过教育活动达到人的精神的不断完善与充实,使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生存信念,让他们真正体味生命之真、生命之美,树立起追求人生幸福的信念。”[5]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结合具体事例,让其明确生命的本质在于过程与承担,在于不断地完善和超越自己。二、正确认识和善待自己的生命,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三、教育学生提高生命的质量、维护生命的神圣性,敬畏并尊重他人生命。四、教育大学生树立积极主动、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的诚信、感恩、责任、协作和大局意识。五、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身体力行,不要因情感、家庭、就业压力等问题一时想不开而轻生,俗话说“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要你坚强、自信总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二)加强校园人文素养培育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环境。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折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行为风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校园人文氛围环境的营造,关键在于提高大学教师整体人文素质,塑造教师人格魅力。“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等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单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师生之间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火花,因此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掘专业学科中的人文背景资料,在学习专业教育的同时贯彻人文教育。其次,引导大学生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如孟子的舍生取义精神,屈原、岳飞、文天祥等人的爱国操守,杜甫、范仲淹、顾炎武等人的关注天下苍生、忧国忧民情怀,这些都是民族的灵魂,对当今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教育意义。另外,积极挖掘本校的历史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自觉,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软环境。一方面,高校可结合国家传统节假日、本校历史文化资源、校文艺晚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人文色彩浓厚的主题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文学社团、读书沙龙、诗歌朗诵、征文比赛、校报、海报、社团表演等形式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学生踊跃参与,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交流情感、提升人文情怀及社会责任感。

(三)重视网络人文教育,塑造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

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行为的主群体之一,已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其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诸方面正受着强烈的冲击。如何驾驭和把握网络的两面性,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深入开展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工作、构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一、各高校要开设网络道德规范课程,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自觉抵制网路垃圾信息的侵蚀,充分激发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民。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力度,按照校园文化的整体要求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各种信息进行选择、过滤,控制和调整信息的传递和发布,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规定,加强网上监控,及时处理有害信息;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监管、信息化教室的管理、宿舍上网的管理等等。”三、在强化建设思政网站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园网站、校园BBS论坛、师生博客、大学生在线、班级“飞信”、电子邮箱 、QQ聊天等交流工具,依靠以观测、发现、分析、判断 、反应为核心程序的工作规范,辅之以主动的设题、论争与引导,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地方式开展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构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等相关话题。

(四)强化大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不断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大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培育,不仅是高校、社会、家庭等外部环境的责任,更重要的还在于自身素质的提升、自身人格的完善。大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育,可从多方面努力,比如,可强化自己知廉耻、守信用的传统美德。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层次需求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尊重需求”得到满足,会充满信心,体验到自己的用处和价值,否则会有自卑感,因此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在尊重自己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诚信是现代社会公认的伦理基础,是个体的处世之根、法人的兴业之本,“既是现代社会调整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诚信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不可否认,“知廉耻、守信用”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做人应具有的本质品格。此外,还应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社会。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之一,是生活的大智慧。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不懂感恩,只知怨天尤人、一味索取,最终可能一无所有!大学生应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诸方面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古往今来,凡对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大都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育,如爱因斯坦本人就是拉小提琴的高手,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酷爱吹圆号,弹钢琴。可见,一个人科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自身人文素养的熏陶,二者密切关联,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三、结束语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其素养高低不仅决定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更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高校普遍扩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探究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为学生构筑深厚的人文底蕴,这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们应高度认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实践,努力探索,推动高校人文素养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文件

[2]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135

蔡元培。教育独立议[J]新教育,1922(3)

[3]王会。一个人缺乏人文素养就是一个残缺的人[J]中国教育报,2004(11)

[4]邵晓红。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7):129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