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许言庆 徐维祥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升级转型背景下,浙江中小企业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管理类人才需求呈现出复合型、学习型、创新型和实用型等特征。本文结合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现状探讨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特征、国际化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培养途径。
[关键词]国际化 人才培养 中小企业 管理类 浙江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yb05023)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许言庆(硕士,讲师)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徐维祥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 主要研究方向:产业集群,高教管理。
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和对外贸易尤为突出。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中小企业现代化管理明显滞后于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需求,中小企业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管理类人才需求呈现出复合型、学习型、创新型和实用型等特征。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对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特征
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激烈竞争,核心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浙江中小企业一般由家族制起步,内部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先天不足,如管理随意性较大,缺乏制度约束;人才机制市场化程度低,选拔途径不畅,没有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配套激励机制不完善,难以留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等等。随着企业国际化发展,竞争加剧,现代科学管理是中小企业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因此对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需要大量复合型、学习型、创新型和实用型的管理人才。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迫使企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提升了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一些新兴职业,如物流管理也要求将不同的学科综合在一起。再者随着企业产品结构和专业特色改革和创新,急需“全能人才”的支撑。中小企业规模小,从业人员总体管理素质偏低,规范管理能力不高,长期面向国内市场和消费者,忽略国际经营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导致企业熟悉国际市场和精通国际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加匮乏,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因此,既能统领全局,高情商、善交际,会外语,既懂专业技术又具有市场经济与新经济、新思维的,懂现代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日益成为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追逐的对象。
复合型管理人才要求具备良好的管理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前者意味着掌握现代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的专业理论和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相应的管理技巧和方法,后者意味着较强的中外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较好的人文素养是管理者实现良好管理沟通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国际化管理人才应在国际的活动空间内具有很强的深层交流、交往、对话、沟通和抗衡的能力。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需要学习型管理人才
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使知识的半衰期缩短,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要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环境,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带来新的竞争对手和管理难题,需要管理者不断更新知识和获取新知识,不断研究和学习新的管理方法,从而掌握更多管理技能。学习型管理人才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破译处理信息能力,具有追踪本专业的世界前沿和不断学习、吸收国际先进文化和知识的能力,具有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国际化人才基本素质的充分反映。
有经验的高素质国际化管理人才是人才市场上的希缺资源,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往往在人才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所以吸纳学习型管理人才不失为一条捷径。
(三)中小企业国际化需要创新型管理人才
浙江中小企业通过“模仿”战略完成了创业的起步阶段,但国际化的新经济时代需要的不是仿效,而是自己独特的构思和创造。一般而言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是单指技术创新方面的人才,管理方面同样需要创新型人才。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背景下,高度的创新、务实能力是企业管理者必备的条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鲍莫尔(Baumol)教授非常重视管理者的创新能力,认为合格的管理人才应该“敢于创新,对新事物、新环境、新技术、新观念有敏锐的感受力,敢于承担风险,有雄心,能创造新局面”。
中小企业要真正走向国际化,首当其冲是吸纳国际化创新型管理人才,这样才能具备国际化的战略决策、科技成果、市场营销手段等,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四)中小企业国际化需要实用型管理人才
实用型管理人才要求具备较强的实际业务管理与操作能力,较好的职业素质,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单单只有文凭和管理理论。实用型管理人才“实用”的特征是:实际动手能力强,责任心强。对企业而言“实用”意味着用人成本投入较少,见效较快,企业引入的人才不必经过较长时期的培训,就可以直接在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对于真正的人才,有实力的企业会愿意花时间等待,为帮助其素质提升而进行投入,进行实习培训等,但是对于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而言,招用了人才之后,立即带来了所需要的效益,当然是求之不得的。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实用型管理人才是今后的用人趋势,将持续保持热销态势。
二、浙江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由此产生了系列新管理职位,促使浙江管理类专业高校较早得进行了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但在新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与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特殊要求相比,存在较大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类人才需求与供给存在结构性错位,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供给不足,拥有专业技能背景的基层“实用型”管理人才培养薄弱。
(二)高校管理类人才教育质量的提高滞后于企业的实践要求,因为对一些新环境下产生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和运用,企业往往快于高校。因此毕业生的管理创新能力往往不足,需要企业进行投资培训。而国际市场商机变化多端,并且竞争激烈,规模较小资金缺乏的中小企业一般无力做到。
(三)管理实践与认识实习环节的客观教学条件、实际执行与监督力度不够,使得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一知半解,缺乏感性认识 ,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脱节,造成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运用能力偏弱,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四)大多数高校学科支撑性不强,学位点少,缺乏知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知名教师,人才储备不足,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这种师资和教学资源的不足,使一些诸如弹性学制、选课制等较为先进教育措施的作用减弱,而弹性学制有利于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经验是管理艺术的重要前提。
(五)由于过于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素质,对道德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文素养教育不足,缺乏商务谈判技巧,毕业生外语交际沟通较弱,“学习型”人才不足。
(六)在培养宗旨与定位上,历史与体制的原因造成对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结构缺乏科学分析,从而在定位上不够清晰,流于一般化,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规格趋同,专业口径过窄,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和素养表现趋同,缺乏个性和特色,“创新型”人才稀少。
三、培养适应中小企业国际化要求的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途径
管理类人才教育植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壤中,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吸收社会资源、服务社会发展的开放体系。显然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较为复杂,需要在充分认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形势和对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的基础上,对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改革进行探讨 ,特别是在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是管理类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需要,也是浙江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一)正确处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注重学生综合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培养基础宽厚、专通结合、和谐发展的复合型、学习型管理专业人才
人才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无论定位如何,本科教育教学都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起点,使其胜任将要面对的管理任务,并为其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使其具备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加紧培养学生对企业国际化的适应性,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对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及技能标准做出新的调整,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学科和专业调整促进学科和专业交叉、融合,创建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观念上,按照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发展趋势,不断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注意正确处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关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努力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与过程上,将社会实践、创业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等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在一些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基地,使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管理类教育的国际化对人才的素质教育也赋予了新的内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完善的人格、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应是国际化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推动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实际技能的训练,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管理人才
管理类专业是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将教学与非教学培养形式相结合,建立结构优化、综合化程度高、基础宽厚、适应性强,能体现因材施教和分流培养原则的弹性开放的课程体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作为三个实习层次,给学生创造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特色为三个知识模块,推动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推进教学方法多样化,教材内容国际化,加强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外向型管理人才的培养
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类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传统的教学法,可结合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除了课堂讲授外,大幅增加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专题研究、情景模拟、影像教学等教学形式,把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大幅增加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和社会实践的时间,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材国际化,强调与国际接轨,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包括直接使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或英语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直接进行国际课程的学习,缩小某些应用类教材和课程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自编的中文版教材,也一定要跟紧国际学术潮流,在教材内容中体现最新的知识。同时要注意专业特点和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同的专业,同一门课所使用的教材应有所不同,尽量编精品教材,在教材编写时,应突出实践和操作导向,除了原理性较强的教材外,其他教材的编写应突破传统的写作模式,少概念分析,多案例分析。国外教材做得较好,如《管理学原理》,国外教材与国内教材具有明显的不同。
(四)结合就业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与发展定位,突出培养特色,培养实用型管理人才
为了培养知识、素质、能力更适应于国际经济竞争的专门人才,高等院校应该适时地进行培养目标调整和人才规格定位。在设置专业与培养人才上要具有超前性,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并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通过培养“未来人才”主动促进经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专业方向、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使之总能与市场的有效需求合拍;在开设和发展管理类专业时,各学校应突出自己特色,不可盲目求大求全。
(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管理实践,提高师资水平
鉴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现状,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进来”是指聘请工商企业界有丰富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专家担任名誉教授,利用一定时间到学校授课,充分借用他们的特长,弥补高校实践型师资紧缺的不足;“走出去”是指到著名工商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现场观摩、现场操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技能培养,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企业继续“深造”,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另外强调教育资源配置的国际化,要抓住全球化条件下物质、资金、人力、信息等要素跨越国界流动给我们提供的机遇,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办好中国的教育,包括吸引优秀留学人才,也包括充分利用可流动、可交易的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2]何自力,沈亚平,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南开大学经济管理法学跨专业人才培养试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9)
[3]邢运民,本科教育应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4]金光远,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 2004(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