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议环境与消费的同一性

时间:2024-04-24

[摘 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危及人类自身安全的问题后,人们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优先权上不断地寻求着折衷的处理方式。经济发展需要连续不间断地消费刺激,过度消费无疑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思想对于实现环境与消费的同一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生态 环境 消费 同一性

作者简介:郭盘江(1972-),男,彝族, 199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现为西南林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师。

消费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并不在于消费本身的意义,而是消费具有经济动力的因素。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大部分地区消费早已由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发展成为舒适或享受性的追求。然而,每一样消费产品在当前渐渐都进放了一种恶性的循环状态,即消费伴随着消费副产物的增加,这种副产物往往是直接导致环境问题。首先使消费和环境问题背道而驰,而且这种问题在发达国家日益突出。每个消费者每年制造出成吨的纸质垃圾,废弃的电视机,汽车、电脑配件堆成山。不知不觉中,地球的承载已经远远超过了其自我代谢的能力,人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周围的环境。事实上,只有当这些消费按个人的消费历史或者按国家、地区的年度消费累加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令人恐惧的数字。

环境的问题不到出现灾难性的警示之前,往往是不为人们所觉察的。而且,消费也普遍被认为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以及消费人口都是国家经济政策中非常重视的目标。美国著名的消费分析学家维克特﹒勒博宣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在这种状况下人们感受到的都是生活上的方便和似乎在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

而事实上却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却在不断地恶化,消费的增长速度超越了地球自我更新的能力和速度,如果继续经由消费与环境的矛盾对立状态持续下去,很快就会出现美国参议员Al Gore的《地球的平衡》一书中所说的“今天的人类文明对全球环境造成威胁,而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文明也造成了威胁。”(Al Gore,Earth in the Balance:Ecology and the Human Spirit Boston:Houghton Mifflin。1992)显然,我们能否妥善地处理环境与消费的问题,已经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危:有效地控制消费,并进而实现消费各个五一节的绿色化,是解决环境与消费矛盾的关键,即实现消费与环境的同一性。

一、适度消费,养活环境的污染付出和回收

美国学者艾伦杜宁在《多少算够》一书中提出:“如果环境的破坏根源在于人们拥有太少或者太多的时候,留给我们的疑问就是:多少算够呢?地球能支持什么水平的消费呢?拥有多少的时候才能停止增长而达到人类的满足呢?”这些问题其实无需解答。因为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只是人毕竟是理性的。如果一味地任由自然发展,缺乏理性的反思,那么其结果不难预料。提倡适度消费,目的在于清除不必要的浪费。现代消费的一个诱惑就是广告,广告的背后则是对需求无限制的培养。广告商们认为:使人们对于她们所拥有的东西不满意是我们的工作,无需深入调查,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身边有多少通过消费方式拥有后,却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的物品。所有这些物品正是通过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人力的虚耗得以形成的,因此合理的消费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首要任务。

二、绿色消费思想的养成

消费品进入环境是随着消费行为发生的。在当前消费多元化的社会中,提倡鼓励绿色消费、降低牺牲环境的代价是有效的举措。比如在城市交通中,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和私人交通工具相比较而言,公共交通工具的效率要大得多。同样的机动车,同样使用矿物燃料,制造着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那么公共运输的污染显然要小于私人运输工具使用之和。从这个角度来看,绿色有时未必是一种绝对要领。相比较而言,产生环境问题较小的相对于其他方式就是绿色的消费行为。选择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认识,当绿色消费在个人思想中占主导地位时,个从的行为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消费文化与环境的统一

环境问题是工业化带来的产物,消费本来是一种带有显著区域和民族特性的东西。但在全球化加剧的今天,消费的共性越来越明显,文化趋同导致消费的理性减弱,营造出良好的消费文化,有助于环境的改善,如果要寻找消费的历史源头,中国传统文化与消费文化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文化状态。然而没有丝毫历史根基的现代消费主义轻而易举地打败了传统的消费文化。古老的勤俭持家、崇尚简朴的风尚被消费享乐一扫而空,并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消费主义价值体系。处于这样的价值体系下,个人的力量会显得微不足道。但过度消费与欲壑难填简直是一对共生的词汇,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金钱从没有使一个人幸福,也永远不会使人幸福,在金钱的本质中,没有产生幸福的东西,一个人拥有的越多,他的欲望越大,这不是填满一个沟壑,而是制造另一个。”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居民幸福感调查数据再一次证实金钱与幸福无关这个论题的正确性。相比之下,一些中小城市的人们在知足常乐的心态下,拜物情绪不那么浓厚。传统的朴素文化作为一种集体记忆还存在人们脑海中。浪费的消费现象相对而言比较少,由此可见,良好的消费文化对于环境的保持和维护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消费投射在环境上的阴影越来越浓越来越广,物质欲望如果不在理性的节制之下,技术和经济都无法保障环境的恶化不再继续。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充分认识到消费改变的迫切性,而在今天,即使努力实现消费与环境的同一性,用合理适度的消费来保护环境,以良好的环境为理性消费提供更优越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希姆·拉德卡著《自然的权利》[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王尔敏著《先民的智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王振铎著《科技考古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4][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1997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