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摘 要]随着高校学生团体的蓬勃发展,学生团体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个人兴趣和特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高校学生团体建设的现状入手,转变思路,创新方法,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团体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学生团体 校园文化 建设 发展
作者简介:刘明明(1980-)女,重庆潼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文理学院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
一、当前高校学生团体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高校学生团体呈蓬勃发展的势头,学生团体活动深受大学生欢迎,学生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高校学生团体管理工作也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而:
第一,学生团体发展不平衡,参差不齐。
有些团体规模大、活动多、影响而广、自身建设完善。有些学生团体活动忽冷忽热,缺乏持久性,一些团体的成立带有一定随意性和功利性,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团体整体水平的发挥。
第二,学生团体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影响力。
目前,在高校中学生团体异常繁荣,种类繁多,有学术性的、有娱乐性的、有社会公益性的,学生的参加面也很广。一些学生团体骨干认为学生团体应完全从属于学校团委的指挥和领导,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学生团体所独有的活力。这对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学生团体活动涉及的面不广,点不深,并且很多学生团体活动仅是面向其内部成员开展,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精神面貌的影响力大大削弱,很难长期吸引大学生。
第三,学生团体自身管理不够规范。
学生团体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非正式群体,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存在着很大的流动性和自由度,很容易导致团体缺乏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些学生团体由于成立仓促,加上自身建设没有跟上,虽然有详细的团体成立申请书和章程,但是组织结构不健全、内部分工不明确、活动开展无计划,制定的章程不能够严格执行,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团体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四,学生团体的继承与发展不够。
目前,许多学生团体比较轻视团体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包括团体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还有一些团体成立时招收会员无条件限制,致使团体成员之间层次不一,缺乏梯队建设,团体发展后劲不足。
第五,学生团体活动经费不足,活动阵地较少。
高校的学生团体普遍存在着活动经费不足的情况,虽然一些学生团体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但经费不足仍是目前影响高校学生团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在活动阵地方面,除小部分团体有固定场地外,绝大部分团体没有固定场所,这就给团体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团体管理和活动的策划,这也是一些学生团体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高校学生团体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引导,引领学生团体发展方向
高校要把学生团体活动作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育人功能和活动效果为主要指标,合理引导学生团体的发展。高校团体成员和团体组织者是那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他们处在传统与现代相遇、新生与陈旧交锋、先进与落后对泉、东方与西方文化碰撞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所以必须加强对团体的引导,在价值体系、道德情操、思维模式、文化思潮等方面对团体进行积极的引导;学校对团体的成立要进行审批和注册,要审查团体的性质、目标、内容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学校的规定以及学生的发展,以保证团体存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二)积极探索,完善学生团体管理机制
高校要充分发挥团组织对学生团体的组织领导和活动指导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团体活动的协调和引导性管理,既要敢于放手,又要避免放任自流,使其活而不乱,管而不死。制定灵活又充满激励的管理机制是团体发展的制度保障。同时,学生团体联合会应健全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能,加强过程监督,及时修订并完善相关管理条例及规章制度。各学生团体要不断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和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特别要严把团体成员“入口”关,使团体新成员妥善处理兴趣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确保团体的组织纪律性。
(三)打造品牌,提升学生团体活动层次
高校对于学生团体活动的开展要引入科学的良性竞争与协作机制,建立“品牌(特色)主题团体活动”立项申报制度和评比表彰制度,对于通过立项申报的团体单位,学校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场所、活动经费上给予重点投入,“品牌(特色)主题团体活动”可以每学期定期集中申报一次,申报者可以是独立的一个团体,也可以是一个团体牵头,几个团体合作开展该活动。这样可以引导团体活动向“精品化”方向发展,避免“条块分割”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这样首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财力和无限的智慧,提升活动质量;其次可以促进团体组织模式与结构的调整,促进单一型团体向综合素质型团体转变;再次,可以进一步扩大团体的活动空间,扩大学校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团体活动走上开放化的道路。
(四)重视教育,加强学生团体干部队伍建设
团体发展的层次,很大程度取决于其组织者的个人能力。培养好一支团体管理的学生骨干队伍,是团体繁荣的人事基础。要加强对学生团体负责人的培训,提高学生团体工作的战斗力。组织他们参加团校、骨干培训班的学习,通过举办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培养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个人素养,指导和鼓励他们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学生团体活动。(五)保驾护航,优化学生团体发展环境。
一方面是方法上的引导。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探索建立“学生团体导师制”。每种类型的大学生团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活动宗旨与内容,只有进行分类指导,才能呈现出百花争艳、各具特色的团体活动。通过建立“学生团体导师制”的机制,使学生团体在指导老师的具体指导,学生团体负责人的带领下,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开展学生团体工作,这对于学生团体工作的持久性、连续性,增强学生团体活动的吸引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建立团体激励机制,使培养优秀管理人才与促进团体工作有机结合,促进同一团体在换届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团体活动学分(积分)制度,把团体干部和社员在团体期间参加、组织的重大活动纳入其“艺术课 ”、“德育课”、“文体课”等课的成绩,享受加分,使团体活动正规化。把学生参与团体活动的情况纳入到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之中;改变“团体干部不算学生干部”、“团体干部不享受综合测评加分待遇”等歧视政策。
参考文献
[1]施喜军,高校学生团体建设的现状、特征与用途[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2]王占军,高校学生团体运作及功能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06(5)
[3]刘渤等,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青年研究,1996年(10)
[4]朱杰,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体管理模式优化问题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