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策划人|彭春雨 王 玉 刘春雄
特邀专家|刘春雄 刘 昭 沈祥进
BC一体化运营,有一个问题至关重要:在全链路体系F2B2b2C中,用户(C端)到底是谁的用户?
在电商体系,用户是品牌商的用户;在新零售体系,用户是零售商的用户。用户运营只有一个主体。
BC一体化恰恰奉行“双私域”:用户既是零售店的用户,也是品牌商(经销商)的用户。没有零售店的运营,单个品牌的黏性不够;没有品牌商的运营,对品牌的认知不够。双私域就是双强化。
双私域运营为什么行得通?关键就是增量。增量就是对终端赋能,只要有增量,就能够激活存量。
专家视点
如果说深度分销的核心逻辑是“只要有人卖,一定有人买”,那么,现在的核心逻辑是“只要有人买,一定有人卖”。
BC一体化的逻辑:只要有人买,一定有人卖
文|刘春雄
中国过去没有营销,但有买卖。只要有人卖,可能就有人买;只要有人买,可能就有人卖。因此,生意就是买卖,要解决卖和买的问题。
其实,只要有足够的人买,一定有人卖;但有人卖,不一定有人买。
中国过去是品牌驱动和渠道驱动,品牌驱动解决“有人买”的问题,是to C问题;渠道驱动解决“有人卖”的问题,是to B问题。
品牌驱动与渠道驱动,只能分别解决to C问题和to B问题。有的企业优先解决to C问题,比如赌广告效果;有的优先解决to B问题,比如渠道制胜。
能够同时解决品牌和渠道当然更好,但得有足够的资源,还得有那个能力。即使是品牌资源好得不得了的跨国公司,多数在中国也没有解决渠道问题。
理解中国大陆渠道的复杂性,就理解了中国营销特色。
渠道数字化,BC一体化,某种程度上同时提供了解决to B和to C问题的机会,但其逻辑却是以to C为杠杆解决to B问题。
to B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就是通路成为“阻路”。
比如,经销商不进货,零售店不进货,陈列位置不佳,SKU(库存量单位)太少,店主或店员不推荐等。就是通路不通,通路遇阻。
只要消费者进店,就只能在门店陈列商品中选择。只有有人卖,才会有人买。
深度分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更多的SKU、更好的陈列、更多的推荐,让通路更畅通。
通路出现问题怎么办?仍然是“更”字诀。
拜访更勤,客情更好,花钱买更多的堆头,促销力度更大。这是疏通通路的办法。
你会发现,不只你在“更”字上下功夫,对手也在念“更”字诀。结果是:你的“更”被对手的“更”抵消了,资源却投入不少。
当然,没有念“更”字诀的品牌被淘汰了。用现在流行的语言,就是深度分销的内卷。
有人卖就有人买的逻辑,渐渐失效。
过去,新品牌进KA,有人说,哪怕不卖也是形象。现在,新品进KA,我会说,不卖就是影响形象。
深度分销,已经到达天花板。不做当然不行,即使做到极致,也就那么回事。
用to B的手段解决to C的问题,已经进入瓶颈。不能往后退,但往前进也很难。
最近见过几个案例,用to C的逻辑解决了to B的问题。
一家不算特别知名的品牌,我问老板为什么不给进店费、陈列费也要卖,老板说“因为有人买”。
一家品牌备受争议的企业,问老板为啥卖,老板说“因为有大客户要”“有的顾客一问没货扭头就走”。
一个学生问我能不能找老板搞到某个品牌的酒,还顺带说“想不到我们这里也有人喝这个酒”。
如果说深度分销的核心逻辑是“只要有人卖,一定有人买”,那么,现在的核心逻辑是“只要有人买,一定有人卖”。
过去,在营销角度,买与卖是两个问题。现在,认知、交易、关系,三位一体,BC可以一体化运营。
注意,BC一体化运营,不是BC一体化。有时为了方便,简化成了BC一体。
买的问题,是认知问题。卖的问题,是交易问题。解决了认知问题,就解决了交易问题。
过去,只要卖得不好,业务员就会说“品牌不行”。说的就是这个理。
品牌是认知问题,销售是交易问题。因为认知(品牌)没解决,所以交易(销售)无法达成。
过去的认知只有三种手段:
1.口碑。口碑是农业社会的主要手段,优点是认同度高,缺点是传播速度慢。
2.大众传播。比如广告。优点是快,缺点是花钱多,产生依赖。
3.一对一。比如推荐,核心是关系。因为关系降低认知成本。
所以,营销的核心问题是认知,“营销让推销成为多余”,就是认知完成了,交易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BC一体化运营有两个核心要点:一是BC关联;二是双私域运营。
什么是BC关联?比如,有人买了一瓶可口可乐,在电商上可以知道谁买了,在B2B上可以知道谁卖了。但在云店(云渠道)上可以知道谁在哪个店、什么时候买了一瓶可口可乐。
一瓶可口可乐的销售,B端(终端)与C端(用户)关联了。过去是没法关联的,因为没有技术手段。
当然,不必知道所有用户在哪个店买可口可乐。所谓杠杆效应,就是少数可以撬动多数。比如,互联网的1990原理,就是1%的人带动9%的人,9%的人再带动90%的人。
对于快消品,全部在线交易不现实,但1990原理可以发挥杠杆作用。
BC关联,这是to C带动to B的关键。数字化以后,在数据上是可以看到的。
双私域运营。这个概念我已经在线下讲过一段时间了,这篇文章是第一次以文字的方式提出来。
云店(云渠道),渠道链是F2B2b2C,打通了厂家(F)、经销商(B)、门店(b)、用户(C)。这是营销史上没有过的事。
一旦全链打通,那么,用户是谁的私域?
首先,用户当然是终端(b)的私域。线下强关系,离不开门店。但是请注意,门店的私域,用来卖所有商品,不是只卖某个品牌的商品。
顺便说一句,现在有的企业从线下引流,把门店的用户引到线上,这是不能持久的,也做不大。是耍了歪心思。
其次,用户也是品牌商的私域。用户运营,不能只是以交易、复购为目的。互联网的营销技术,基本上是以复购为目的,很不好。
用户运营是个大问题,本文不详细讲。目的要非常清楚,就是变成品牌商的私域。
双私域运营,品牌商就有了建立用户认知的能力,以及有限的导流用户的能力。
如果说门店的私域是存量的话,品牌商的私域可能就是门店的增量。
用to C问题解决to B问题,就是用增量的杠杆撬动存量。
在流量枯竭的时代,哪个门店不欢迎增量呢?
案例实践
只有真正帮助门店实现一键式多样化运营,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运营赋能终端。
BC一体化是对传统运营的降维打击
文 | 沈祥进
随着近年产业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关于“BC一体化运营”的讨论话题越来越热。我本人就职的江苏嘉数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江苏嘉数”),自2017年起就服务于下沉市场的母婴门店,也一直是渠道数字化运营模式的探索者。今天分享一下江苏嘉数在BC一体化运营方面的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传统渠道运营模式的主要方法就是压货,不管品牌商或者经销商承不承认,他们主要的思想就是“有人看到就有人买”,即货到了终端,有了露出,再加上门店用自己的方式推销给消费者,就一定有量。
然而随着门店客流逐渐稀少,以及更多的品牌开始前置触达(数字化运营手段提前获取了用户的认知),让本来就越来越少的进店人群在进店前就已经被锁定了。
谁能快速利用数字化实现BC一体化运营,谁就会在这个严重“内卷”的市场里,获得先机。
江苏嘉数推出BC一体化运营主要通过四个阶段来实现门店赋能、品牌造势、渠道利益绑定。
这个阶段主要是门店数字化的启蒙阶段,好用的数字化工具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用户使用门槛问题,让用户在简单的操作中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价值。阶段性目标是让门店习惯用数字化工具来做生意,习惯于用系统来触达消费者。
案例一:21天素材打卡。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新的习惯或者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为“21天效应”。为此我们为门店设计了“21天素材打卡”活动,门店店主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可以一键把品牌商准备好的成品素材转发到朋友圈或者会员群(见图1)。让门店用最低的成本达到了品牌宣传的目的,系统可以支持全流程数据统计,也可以和其他投资发放挂钩(连续转发N天发放××奖励/进货抵用券等等)。
图1 品牌素材转发
案例二:门店陈列竞赛。江苏嘉数通过数字化系统,让门店将自己的陈列和排面的照片上传到系统中,然后自动生成带参数的活动海报,让门店一键转发到门店的私域会员池中,邀请C客户为其点赞投票,点赞数量达到一定的数值或者在某个区域范围内达到了某个排名,品牌给予奖励。一方面解决了门店陈列检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强化了C客户对品牌的记忆(见图2)。
图2 线上陈列竞赛
只有真正帮助门店实现一键式多样化运营,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运营赋能终端。没有自上而下的统一运营,就无法完成门店数字化运营。
门店数字化运营不是门店帮助品牌商引流,而是品牌商带着资源、素材内容、数字化工具帮助门店将潜在客户引流到店。
只有深度运营和丰富的趣味玩法才会帮助门店激活它的私域会员。
案例三:限时抽奖活动。通过简单低门槛的抽奖形式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到活动中来,系统可以自定义控制每个奖项的概率以及库存,既保证了趣味性,也不至于超出预算。凡是参加活动的用户都会展现给相对应的门店,因此这类活动也特别受到门店的欢迎(见图3)。
图3 限时抽奖活动
案例四:投票活动。通过品牌策划好的投票活动也是触达消费者的一个不错的活动,例如寻找“最可爱的代言人”这类的活动,让消费者将其和产品一起拍的照片上传到系统中,再邀请其好友来投票。在这个过程中相当于渠道内的消费者做了一次规模庞大的“晒单行为”。不仅为品牌带来了很多新客户,也增加了渠道对品牌的信心(见图4)。
图4 投票活动
触达的目的就是建立“认知”,多样丰富的触达通道早就让产品的价值深入人心,那么交易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打通交易和核销流程,精准识别客户以及订单条件,简单快捷地发放礼品、优惠券等,促进会员活跃,增加客单价就成了阶段的主题。
案例五:大单买赠。通过后台设置好的买赠规则,或者是金额满减,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展示会员码(如果还不是会员,直接扫码立即成为会员),门店扫码后再扫商品码,系统自动判断用户是否符合活动条件,当场给予优惠,让消费者的感知做到最好(见图5)。
图5 大单买赠
杠杆效应就是少数撬动多数,比如,互联网的1990原理,就是1%的人带动9%的人,9%的人再带动90%的人。
针对现有客户的运营,让这部分用户通过社交平台裂变传播给更多周边的朋友,使他们成为品牌触达的会员,从而逐步建立认知,形成交易转化,最终进一步扩大产品用户群体。
案例六:老带新裂变。品牌商(或者运营服务商)在系统配置完成后,门店点击参加活动即可分享一个带参数的二维码,消费者可以通过邀请新用户来为自己砍价,以使自己购买商品获得一定的优惠(见图6)。
图6 老带新裂变
综上,其实BC一体化运营本质上就是利用数字化工具,广开口+低成本,裂变招新,从而进行门店赋能、利益捆绑、数据打通,最终实现主推。
BC一体化联动更多的价值还体现在本身就是可以和渠道进货相互结合,上文提到的所有活动在每个节点都可以设置相应的“门槛”(例如进货达到××才可以参加)。有了全流程的数据支持,未来品牌商对于门店的价值会有更加立体的分析,也有助于更好地甄别谁才是最适合的合作伙伴。
从数据结果上来看,某新品牌,从上线初期就使用了数字化营销,上线3个月触达(参与品牌方数字化营销活动)会员近200万,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渠道势能。另一个奶粉知名品牌,通过渠道数字化系统,精准掌握了超过10万家门店信息,每个月数万家门店直接在系统订货,渠道投资、费用管理、门店开拓、消费者拉新等等全面实现了数字化,终端反馈非常好。
在《三体》中,对于降维打击有一个比喻,所有的鱼本来都在海里游泳,一部分鱼把自己改造成陆地生物,然后它们再把海水抽干,从而干掉剩下的还没来得及变成陆地生物的鱼。
现在来类比一下,目前奶粉行业巨头都纷纷开始了BC一体化运营的模式落地,门店店主只需要简单点击转发就可以高效做好卖货工作。门店越来越习惯使用工具做生意,也越来越习惯品牌商带着工具、带着文案素材、带着投资来帮助它们运营会员。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加速全行业进入“数字化运营”的时代。那么那些还在使用传统的渠道运营方式的品牌,未来等待他们的可能只有被干掉的结局了。
20年前,老司机们长途开车是看高速公路的指示牌来指引行驶路线的。20年后没有导航可能90%的人都没有办法长途开车了,高速公路的指示牌没有变化,只是这个时代已经拥有了更为简单直接的选择而已。
论辩
品牌企业想做好BC一体化,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连接消费者以后,可以给消费者带来什么价值,而不是先想到让消费者复购。
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做BC一体化
文 | 刘 昭
现在很多品牌企业都在选择BC一体化,因为品牌企业产品最终是要卖给C(消费者)的,但是多年来品牌一直无法触达消费者、连接消费者。这让品牌方非常恐慌,一方面是担心消费者被别的竞争对手的品牌给连接去了,另一方面是担心消费者的喜爱发生变化,有一天不喜欢自己的品牌了。
所幸的是,现在还有各种SaaS工具、各种企业数字化的方法(比如外勤365),很多品牌企业不但连接自己的经销商B,还通过B2b工具连接上了小b门店,离最终的消费者只有一步之遥。所以BC一体化已经成为品牌企业最热衷的事情之一。
笔者从事消费品行业数字化多年,在观察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进程以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立即开展BC一体化。
首先,不同的品类,在连接C端时,效率有天壤之别。我按照连接效率,把品类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为电动汽车,必须有一个APP连接消费者,可以操控汽车。智能手机,都得有一个账号、云同步系统通信录、照片、应用等。这层属于强连接需求,必须与消费者建立连接,不连接反而不行。金融、保险类的服务产品也属于此类。
第二层为家电,连接消费者以后,可以做维修、维护服务。如净水器需要不定期换滤芯。油漆/防水,连接消费者,定期做刷新/防水服务。部分慢性病管理的药品,连接消费者,可以登记患者定期用药后的效果,一方面统计各项生理指标用于药品计量的调整参考,一方面也能收集患者对药品的反馈。这层属于中度连接,连接对消费者有较大的帮助。餐饮、旅游类服务产品也属于此类。
第三层为婴幼儿配方奶粉,连接消费者以后可以传递喂养知识。美妆护肤类,连接消费者以后可以传递护肤化妆技巧。调味调理品,连接消费者以后可以传递烹饪的技巧。属于轻度连接,对消费者的帮助有限。
第四层为服装、休闲食品、饮料、酒、米面粮油等,连接消费者本身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就较少了。
连接消费者后,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越大,连接消费者的效率就越高;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越小,连接消费者的效率就越低。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品牌商都希望通过连接消费者,促进消费者的复购。最常见的想法就是不定期发券。不过大家往往忽略了,连接消费者是需要成本的,连接的效率越高,连接的成本就越低,连接效率越低,连接的成本就越高。不是说上述第四层的品类,就不能连接消费者了,只是连接的成本极高而已。
这里定义一下连接,连接指的就是和消费者的一次接触,BC一体化就是让品牌企业可以比较轻松简单地和消费者发生接触,而不用付费去购买大平台商的流量。因为流量的获取是有成本的,不便宜。
但BC一体化的连接消费者,也是有成本的,比如为了连接消费者而进行的扫码抽奖,为了构建BC一体化搭建的数字化平台等等。而如果一个品类,商品单价低,连接消费者成本高,那么就不经济了。通俗地说,连接消费者,再发券使用的成本,低于拉来客户以后能给企业创造的价值。这就是很多知名企业费了很大劲去做一瓶一码,让消费者扫码抽奖送红包,但是发现,实际用处不大的原因。虽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用户数据中台,但不知道用来干吗,只能拿这些用户数据去微信朋友圈投放一个广告,让投放更加精准,但复购的指标,是肯定完不成了。
BC一体化中,还有一个更大的误区,就是把消费者当作自己品牌的粉丝。自从小米出现以后,粉丝的概念就深入人心了,很多品牌做BC一体化言必称粉丝。
我经常和品牌商开玩笑,一个粉丝会在音乐平台上买自己偶像的同一首歌,买1万次。如果自己要听歌的话,买一次就够了,买1万次就是为了支持偶像,我们的品牌能做到让客户在不需要的情况下买个三次吗?即使是茅台,我买来以后不用存着,也是在等着未来涨价而已,我不是茅台的粉丝,只是茅台的消费者而已。
试想,自己费劲搞的品牌公众号,给粉丝们推送一条打折消息,就引来大批粉丝取消关注,这真的是粉丝吗?
粉丝需要的是了解偶像的一举一动,而消费者,需要你不停地给他带来价值。
最后总结:品牌企业想做好BC一体化,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连接消费者以后,可以给消费者带来什么价值,而不是先想到让消费者复购。给消费者的价值传递到了,BC一体化就自然建成了,复购也就随之而来了。
论辩
SKU生态、社交、生活方式,这才是用户运营的价值所在。
越是连接效率低,越是需要BC一体化运营
文 | 刘春雄
刘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BC一体化运营。
2015年5月,我在粉丝研究院的分享中第一次提出“BC一体化”概念时,主题就是“BC一体化是营销的必然路径”。
至今仍坚持这个观点!
BC一体化运营,从最初业界的不理解、质疑,到现在广泛接受,有可能像深度分销一样成为快消品的基本模式。
BC一体化运营涉及几个概念:BC一体(BC技术关联)、用户运营、一体化运营。下面分别解析。
在F2B2b2C全链路打通之前,虽然分别有B2B和B2C运营模式,但to B与to C是分离的,分属不同部门,没有一体化运营。
深度分销体系下,即使没有渠道数字化,也是有to B的客户运营的。依托B2B的to B的数字化运营,订单、政策、管理是主线,中台运营得当,对品牌商销售团队有赋能,但对经销商、终端店基本没有赋能。这是B2B推动艰难的重要原因。
数字化B2B,最大的意外发现是政策直达终端,避免渠道政策灰色。据有的企业说,能够减少40%以上的政策浪费。正因为如此,在实践中是有抵触的。
B2C是数字化渠道,胎里带的数字化。运营逻辑被称为“千人千面”。有夸大之实。核心点是两条:一是依据用户画像的“关联推送”;二是根据用户行为的推送“政策”诱导复购。
没错!大家注意,就是复购导向。复购导向的用户运营,很容易得出快消品用户运营难的结论。
把关联推送、广告推送和政策诱导复购编辑成程序在线上自动分发,就是营销自动化(MA,Marketing Automation)。
BC一体,首先是技术进步,让品牌商实现了BC在技术上关联。
注意,BC一体是站在品牌商或经销商角度的语言体系,不是零售语言。
品牌商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实现b2C。这是技术上的BC一体。
搞数字化,关注技术手段的进步非常关键。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
以我有限的技术了解,目前主要有两大技术:一是一物一码4.0;二是终端的“超级触点”。
一物一码多数人都知道,就是二维码。但现在技术手段能够做到二码关联、三码关联。二码关联,一个是B码(终端码),一个是C码(用户码)。如此一来,就知道哪件产品在哪个零售店被哪个用户买走了。
对品牌商而言,这是很重要的信息,在运营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另一项技术,我称之为“超级触点”。我们知道,店主、店员、导购员对用户有很大影响力,但过去只限于交易(促销、导购),现在除了完成这些工作,还要连接用户。
连接用户,不是从线下拉流量到品牌商的线上店,而是拉到零售店的线上店,即云店。每个品牌商给每家零售一个云店。可口可乐的BC一体化运营,把云店叫CP店。
如此一来,每个零售店就是“双店”,线下门店+线上云店。我们称这种零售店为“新店商”。
现在很多企业都有小程序(有的称微店),把流量引到小程序,把门店的私域流量变成品牌商的流量,引起终端店很大反感。这种“去中心化”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
一物一码4.0和超级触点,都是成熟技术。现在很多搞数字化的过分关注纯线上,对线上线下结合的技术关注不够,应该警醒。
b2C是打通全链路的关键。如果以前有B2B(F2B2b)系统,那么,F2B2b+b2C=F2B2b2C,就完成了全链路数字化。
全链路数字化是BC一体化运营的前提。
如果已经有了B2B系统,那么,只要打通b2C就容易实现全链路数字化。
如果还没有完成B2B,或者B2B不尽如人意,我建议先做b2C,再做F2B2b就比较容易。B2C是增量系统,F2B2b是存量系统。增量能激活存量。
用户运营这个概念现在很火,但也搞得过于神迷。
我本科是学计算机的,后来从事营销,结合得相对快一点。营销与互联网结合,产生了一个新词MarTech。MarTech=Marketing+Technology
前面讲过,B2C的用户运营主要就是营销自动化(MA),关联推荐、在线广告技术,以及基于复购的政策诱导。
B2B的运营技术就比较复杂。所以,虽然B2B普及率很高,但效果差强人意。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有系统,无运营”。比较而言,今麦郎和江小白的B2B运营就相对不错。
连接产生成本,运营产生收益。有系统,无运营。结果就是有成本,无收益。所以,传统渠道对B2B的应用是有怨言的。
B2B运营的关键是数据分析师。B2B的数据分析师,既要懂互联网,又要懂传统渠道,还要会分析,比较难得。有家B2B运营得比较好的老总对我说,数据分析师是他的“宝贝”。一个分析师,激活一片市场。
B2B的运营,很难做成to C那样的营销自动化。to B的用户画像比to C难多了。所以,to B的数据分析师很难培养。
B2C有前台和中台,但因为都在线上,其实都在“后方”。B2B的中台,数据分析师应该在“前方”(一线),否则便不能很好地与渠道结合。比如,对终端的线上分析,既可能是线上运营,也可能包括线下落地。
比B2C运营和B2B运营更难的是BC一体化运营。其中包括B端运营、b端运营、C端运营,以及BC关联运营。核心是BC关联运营。
BC关联运营有两个方向:一是从B到C,二是从 C到B。所以,BC一体化运营的中台人员,应该在“前方”(一线)。
如果简单说清楚BC一体化运营,我觉得要用两个词:一是双私域运营;二是线上线下结合运营。
BC一体化运营,首先要搞清楚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全链路体系F2B2b2C中,用户(C端)到底是谁的用户?
在电商体系,用户(C端)是品牌商(向平台购买)的用户。
在新零售体系,用户(C端)是零售商的用户。
在去中心化的体系中(比如品牌商的微商城),用户(C端)是品牌商的用户。
总之,用户是某一家的用户,不可分享,用户运营只有一个主体。
BC一体化恰恰奉行“双私域”:用户既是零售店的用户,也是品牌商(经销商)的用户。用户运营是多主体运营。
双私域运营,这是BC一体化运营最重要的一条。
BC一体化语境的用户运营,其实是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在共同运营用户,分别扮演不同的运营角色。
因为用户是零售商(b)的私域,所以,零售商与用户在线上线下都形成了“认知、交易、关系三位一体”。
因为是品牌商的私域,所以品牌商要在线上运营用户,同时在线下运营KOC。
因为是经销商的用户,在政策推送激活用户上,经销商起着重要作用。
没有零售店的运营,单个品牌的黏性不够。没有品牌商的运营,对品牌的认知不够。双私域就是双强化。
双私域运营为什么行得通?关键就是增量。
深度分销现在难度很大,原因在于终端无增量,只能瓜分存量。BC一体化运营,因为有C端运营,应该能够带来增量。
增量就是对终端赋能,瓜分存量不是赋能。只要有增量,就能够激活存量。
因为有C端运营,就能够引导C端流量的再分配。这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不少人受电商影响,认为用户运营一定是在线订单。这是错误的。快消品不仅货值低,而且即时消费,线下交易是主流。所以,完全可能是下列场景:线上运营,线下销售。甚至10%的线上销售能够带动90%的线下销售。
刘昭老师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连接效低的品类,不适合BC一体化运营。
我的观点恰恰相反:越是连接效率低,越是需要BC一体化运营。
从刘昭老师的举例看,他的结论应该是:连接效率低的品类,不适合C端运营。
连接效率低,实际上就是品类黏性差。汽车、家电不是购买产品,而是购买使用系统,使用即连接,品类黏性强。快消品品类,要么货值低、关注不够;要么购买频率低,同样关注不够。
一个饮料老板说,我就是一个卖几块钱饮料的,用户怎么可能天天关注?
这个思维方式明显受到电商影响。在电商体系,用户运营是品牌商运营;在新零售体系,用户运营是零售商运营。用户只有一个触点,要么是品牌商,要么是零售店。
我的观点是:正因为快消品的黏性差,一个主体的用户运营难度很大,因而更需要BC一体化运营。因为全链路数字化改变了渠道关系。
数字化全链路,带来渠道的巨大改变。
第一,数字化全链路形成了多级交叉覆盖的渠道关系。
传统渠道是分级运营,渠道关系是F→B→b→C,一级管一级,最后触达C端。但深度分销其实只是触达了b端。
数字化全链路不仅是全渠道打通F2B2b2C,更因为每个节点都在线,任何两点或多点均可打通,形成了多级链路关系:
1.两点间链路关系:F2B、F2b、F2C;
2.三点间链路关系:F2B2b、F2B2C、F2b2C;
3.全链路关系:F2B2b2C。
这么多链路形成了渠道的多级交叉覆盖,品牌商的渠道影响力、控制力、响应力,都会大大提升。
从另一个角度讲,用户与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都能够建立关系。有关系,就可以建立运营体系。
第二,从交易角度,任意两点间均可交易。
交易(订单)模式可总结为X2F,即B2F订单、b2F订单、C2F订单。
第三,从交付(物流仓配)角度,可以绕过中间环节,直达用户。比如F2b交付、F2C交付。
第四,从运营角落,可以叠加运营。
1.B端运营:F2B运营。
2.b端运营:F2b运营、B2b运营。
3.C端运营:F2C运营、B2C运营、b2C运营。
所以,数字化全链路连接后,渠道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渠道,渠道关系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分级关系。
BC一体化运营实际上是三大主体叠加运营,即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店三个渠道主体,因为通过数字化连接了C端,都获得了运营C端的资格。
如果说快消品等品类因为黏性差,用户运营有难度的话,那么,三大主体叠加运营,就会改变这种现象。
第一,零售商运营用户。
零售商运营用户,不是基于品牌的运营,而是基于门店的运营。不是以线上为主,而是以线下、社群运营为主。正是因为线下和社群的强关系运营,虽然线上运营的黏性不一定很强,但动员用户的能力比较强。
特别提示,零售商是运营用户的重要主体。即使是线上订单,也是在零售商的云店下单。或者线上运营,线下交易。
第二,经销商运营用户。
全链路连接,不会如电商一样由总部统一运营,而是把运营权特别是政策权交给经销商,一地一策。因此,经销商运营用户主要是提高用户活跃性。
第三,品牌商运营用户。
全链路连接,只要有一定规模,品牌商部门都不会参与交易和政策,那么,品牌商怎么运营用户呢?
一般来说,决定用户黏性的有四大因素:SKU生态、社交、生活方式(内容)、订单频率。
品牌商在SKU上肯定不如平台,但做得好的品牌商可以让云店有开放性,形成SKU生态。
云店除了交易功能外,能否成为用户社交平台?看看拼多多,就在往这方面走。
用户购买的是产品还是生活方式?从产品复购的角度或许频次低,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或许高频关注。
SKU生态、社交、生活方式,这才是用户运营的价值所在。至于复购,应该是用户运营的结果,而不是用户运营的目标。
真正的用户运营平台应该是:交易是连接入口,场景是精神家园,社交是高频互动,内容是精神共鸣。
以往用户运营的BUG,就是复购导向,功利性太强。
交易思维是用户运营的最大障碍。
BC一体化运营是三度空间的综合运营。
深度分销的B端运营在线下,电商的C端运营在线上,BC一体化运营在三度空间,即线下、社群和网络三度空间。
在《新营销2.0:立体连接》一书中,我们提出场景体验、KOC圈层和小程序是三个关键词。这正是BC一体化运营的基本模式。
用户运营,C端有普C、大C、KOC,除了普C,他们在用户运营还扮演其他角色。
线下场景体验,这是大C、KOC扮演角色的认知阵地、关系阵地。
小程序,这是连接用户的工具。
通过线下、圈层和网络三度空间运营用户,通过体验、圈层传递认知,这难道不比纯粹的线上依靠“算法”运营有更多的策略空间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