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技扶贫:点亮前路

时间:2024-04-24

李顗

1986年,国家科委组织科技人员开发大别山,拉开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科技扶贫的序幕。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年,许多民族品牌企业利用科技手段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提高扶贫质量、防止贫困户返贫。科技在整个扶贫工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示范:冬闲田变成致富田

40多年来,许多贫困地区实现了由单纯救济式扶贫向依靠科学技术进行开发式扶贫的转变,经过努力摆脱了贫困。

在距离昆明市的600公里之外的小县城中,被当地人称为“扶贫院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通过四年多不懈努力,帮助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实现了从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到“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为全国科技扶贫做出了有力的示范。

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那里贫困程度深、面积大,尤其是素质性贫困特别严重,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中国工程院的定点扶贫县。2015年接到扶贫任务时,朱有勇已经年过六旬,在全国植物病理学界赫赫有名。离开熟悉的校园和实验室,深入贫困一线,朱有勇对自己能否做出成绩心里并没有底。

“那时农户家里面除了几袋苞谷和一口锅外几乎什么都没有,我看完以后心里感触很深。这个地方自然条件非常好,是热带雨林区,温度很高,水资源非常丰富,因为没有技术和产业,贫困现象特别突出。”朱有勇说。那次考察之后,他开始思索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于是他不再犹豫,自告奋勇前来扶贫。

2016年春,朱有勇与团队人员自驾车14小时,去到澜沧县并选择了最贫困的竹塘乡蒿枝坝作为试点长期驻扎下来。去到那里后,他每天白天出去考察,晚上在工作站写扶贫日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扶贫工作中。

在朱有勇去那里之前,蒿枝坝冬天什么都不种。经过考察,朱有勇发现这里特别适合开展冬早蔬菜产业,尤其是冬季马铃薯,11月、12月播种,三个月后就可以收获。2016年,朱有勇团队把研究8年的冬天种植马铃薯项目进行展示推广,建立了100亩的冬季马铃薯示范基地。他算了一笔账:冬季马铃薯是见效最快的,大概一个冬天一亩地,劳作一百天,亩产3300公斤冬季马铃薯,至少有5000元到7000元的收入。一个农民靠一亩地的冬季马铃薯就能够实现脱贫致富。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朱书生表示:“刚开始时,村民积极性都不高,他们没看到收成,也没看到希望。那时候朱院士扛着锄头,领着团队成员,亲自在地里带着当地百姓干。”

一年后,澜沧县一派繁忙的景象,生产的冬季马铃薯不仅个头大,而且高产,每亩地平均收入达到了近万元。由于冬季马铃薯口感好、品质高,很多经销商慕名前来订购。冬闲田变成了致富田。

朱有勇表示:“每年2月份到5月份的马铃薯市场中,我们的产品大概占了60%至70%。在北京,5盘醋溜土豆丝里面,我们的研究成果大概占了4盘。”

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到现在的熟悉,当地百姓早已把朱有勇当作了当地大家庭里重要的一员。正如当地百姓传唱的一首“蒿枝坝花儿开了”歌曲:“澜沧江边蒿枝坝,拉祜山寨美的家,专家来了院士来,科技扶贫顶呱呱……”

如今,澜沧县在朱有勇及其团队的帮扶下,培养出了一大批乡土人才,打造了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特色品牌产品,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41.17%下降到2019年底的1.63%,已经基本脱贫。

“扶贫是一个阶段,但脱贫之后不能脱钩。我要帮助这里的产业继续做下去。”朱有勇说。

助攻:阿里、京东、科大讯飞的新战场

只要坐在办公室里简单操作几下手机,无人机就放飞自我做低空植保,果园机器人会跑到田里“埋头苦干”,水肥一体化系统会自动配液“挥汗如雨”,撒药、浇水、施肥……你能想象这些自动化操作,都是现代农民的工作状态吗?在上海市首家阿里巴巴旗下盒马村——崇明区翠冠梨数字农业基地,农民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盒马村是根据订单为盒马生产农产品的村庄,是阿里巴巴数字农业基地的代表,也是数字农业时代农村发展的新型样本。2019年,在四川丹巴县、峨眉山市、美姑县先后出现盒马村。

四川省金川县勒乌镇党委书记侯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金川县2019年刚刚脱贫,全县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为盒马种草莓后,盒马村村民成为产业工人,加上土地流转收入,人均年收入会超过3万元。

“他们大多是50岁至70岁的留守老人,以前他们没有收入,现在收入大大提升了3倍。”侯丰说。

盒马供应商冯国君,今年在金川县八部里村露天种植500多亩草莓,为了给盒马用户最好的口感,盒马的订单会根据消费者需求定味道、定规格、定品种。

“我种了8年草莓,这样的订单还是第一次遇到。我们之间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通过盒马,我们把从育苗到种植、采摘、包装,再到运输的全链路做了重构。”冯国君说。

在支持全国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作为“新一代基础设施”的京东数字化供应链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京东集团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名牌》表示,京东集团2015年启动农村电商“3F”战略,2016年开始全面投入電商精准扶贫,经过多年的耕耘,京东集团已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并与各地区富有特色的产业带相结合,打造形成基于大数据、云计算、AI、IoT的数字化供应链。

在陕西,京东围绕苹果产业在品种选育、灌溉、AI农技服务、品牌营销等方面的需求,携手农业领域龙头企业成立数字果业联盟,为当地苹果产业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搭建苹果大数据平台,以精准需求带动精准供给,为当地苹果产业发展、营销定位、以销带产提供有力支撑。

在云南,由该省政府发起、京东联合云南省农行打造的政企金农项目,将省内贫困地区农产品的定向收购、销售到扶贫资金拨付等环节全面线上化,为贫困地区农产品开辟线上销售通道,同时也为扶贫资金的精准、高效发放提供信用背书。自2018年10月此项目上线以来,扶贫采购交易额已突破两千万元,未来将覆盖云南2000多万农户,预计产值可达10亿元。

科大讯飞作为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的教育信息化战略合作伙伴,未来将依托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丰富的教育信息化行业经验,鼓励支持APP及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在全国贫困地区落地,力争帮扶全国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学会说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

如今,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群众打开科大讯飞推出的“语言扶贫”APP,就可以随时学习普通话。目前,语言扶贫APP已在云南、广西、甘肃、新疆等地使用,累计用户32.8万人,其中,云南省用户22.1万人。

更多品牌企业和商家认识到数字化供应链及互联网在扶贫领域的价值,并纷纷积极涉足其中,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和品牌形象。

驱动:激发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乡统筹委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农业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孙文华对《中国名牌》表示,全国工商联组织专家与品牌企业代表到贫困地区给当地群众培训科技知识,也将技术带到贫困地区,令贫困地区迅速与品牌企业对接。例如河南未来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能够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产出沼气,把秸秆炭化后混合其它营养元素转化成炭基肥,使资源利用循环,还可改善土壤肥力,实现提升生态、经济以及企业品牌形象的多重效应。

河南未来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谷未来表示,未来智慧农业综合体是以农废处理资源循环为核心,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拉动周边种养殖产业,还通过土地流转、科技合作帮扶、志智双扶、金融帮扶等为群众实现增收,为周边农民提供种植技术支持、就业岗位与销售渠道,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发展模式。

而随着5G技术的发展,更多企业尝试将先进而实用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嵌入到精准工作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装备新“武器”。

“未来,通过使用VR、AR等方式,比如用VR手柄,戴上AR眼镜,就能精准控制农场机械臂,利用异地远程操控进行体验式采摘、通过AR连接物联网方式实现人工智能识别农作物是否成熟、是否干旱、是否有病虫害……”当红齐天董事长齐笑对《中国名牌》说。

从基础技术支撑到终端用户拓展,科技带头人和品牌企业通过科研成果植入、大数据精准扶贫、产业带动等方式,助力贫困户成长为新型农民,并在脱贫增收致富的路上激发出更多内生动力,增强更强发展动能,科技扶贫真正激活了一池春水。随着脱贫攻坚战进入倒计时,科技扶贫助力与内生动力正双轮驱动,加速前行。

相关链接 科技扶贫是“双赢”

《中国科学报》近日发表文章《科技扶贫既是“情怀”,更是“双赢”》。作者趙广立在文中指出,一谈到科技扶贫,谈到以技术、智力、人才驱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人们往往认为那是一种单向输入,是一种公益行为,觉着这种输入对科技本身益处不大。赵广立认为,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赵广立以科技扶贫样本喀纳斯为例指出,当年,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克林、曾馥平等人初到喀纳斯时,面对那里简陋的环境,只能做些基础的调查研究工作。但通过26年的坚守,王克林和同事们在科技扶贫的过程中,积累了生态数据,挖掘出许多新的科学问题。渐渐的,他们成为国际上一支不可忽视的科研团队。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大批优秀科研人才被培养而出。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科技扶贫过程中,并非是科技对贫困地区单向输入,贫困地区也是科技的试验所。如果在科技扶贫过程中,当地发展得好,就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广阔而生动的展示舞台。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赵广立认为,我们应跳出科技为贫困地区赋能的单向思维,看到科技与实践的双驱动效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