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李成+++张远岸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9月22日至25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于9月26日至28日赴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
中美关系并不处于“蜜月期”。
从去年年初起,有关中美关系步入拐点、检讨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对华接触政策合理性的观点不绝于耳。围绕中国南海、网络经济间谍等棘手问题,中美龃龉不断。
中美现状及前景如何?中美两国领导人应在访问中传达怎样的信息?如何看待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针对上述问题,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 Brookings Institution)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近日接受了财新记者的专访。
复杂的中美关系
财新记者:能否谈一下中美关系的温度?
李成:中美关系现在不是春天的气候。最近,我们听到很多不同声音,大多数比较悲观,比如“转折点”或“临界点”。但是,这些讲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建立在实际的、有严格论证的基础上的,更多是一种想法或者观察。从奥巴马总统和习主席的对话和接触来看,美中关系从主流来说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美中关系确实面临很多挑战,而接受挑战、应付自如是一个领导人真正需要取得成功的地方。成功并不是一个“蜜月期”的访问,而是有问题来谈问题,来消除误解,从根本利益上,从全球的、经济发展的、区域的和全球性稳定的角度来为美中关系定位,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财新记者:哪些误解是习主席此行可以澄清的?
李成:第一个误解是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西方对中国最近的外国非政府组织法和中国国家安全法存疑。第二个是中国的反腐败。习主席提出了“法治中国”这样一个理念。现在美国人士没有看到实际上这是中国领导层第一次非常全面地提出了“法治中国”。
有人认为这只是说说而已,关键是看最高领导层要往哪个方向推动中国的发展。还有中国跟俄罗斯的关系以及和其他邻国的关系。以及中国经济是不是走向保护主义。
财新记者:那你觉得中国的战略意图究竟是什么?比如说包括南海、“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
李成:首先想一想,危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个人的看法是从钓鱼岛问题开始的。用我同事贝德(Jeffrey Bader)的话说,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与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为了几块石头要打仗,而把这个第一世界经济大国也卷进去,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别忘了这只是当时的一个起点,后来引出来一连串的变化。实际上,我一直认为美中的对立包括可能的军事冲突,既不是由于意识形态,也不是因为利益冲突,而是因为误解,若如此,消除误解就是当务之急。
财新记者:这可以用语言消除吗?
李成:的确不能用语言来消除,但领导人的表态还是至关重要的。至于习近平此次访问能否带来成效是需要时间的,需要在关键时刻把握住,不犯错误,这需要两国领导人的智慧。
财新记者:那如何看待两国领导人那些引起争议的言论?
李成:有时候人们往往强调某几句话,美国总统在选举当中的语言更多是给美国听众听的,但是就过分夸大了。说起习近平,美国人都想到习近平的“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而没有想到他的“太平洋很大,可以容得下美中两国”。即使某个领导人说了一些话,我们也不应脱离背景、过分夸大。
双方均不应再错失机会
财新记者:在目前国际秩序中,中国和美国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因为在很多美国人看来,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一带一路”等不在现有体系中,中国在推出其他的体系。
李成: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准确。一开始美国是反对AIIB的,但由于英国及其他国家加入,美国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失策。你可以说,现有体系应该是一个常规,但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也都承认现在的很多国际机构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也要通过机制来改变。
当然,中国也在加强对国际机构的了解,正因为这样,中国在否决权及结构等也展开了一定的灵活性。但是,这也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也就是中国到底是一个“革命性力量(revolutionary power)”“修正性力量(revisionist power)”还是“维持现状的力量(status quo power)”。
我的感觉还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力量”,但这个静止的权力中心需要得到相应的权力,成为体系的规划者之一,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这是可以理解的。很多西方人都不理解。
财新记者:你怎么看中国现在和邻国的关系?中国一方面说要和平崛起,但与个别邻国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
李成:邻国是处于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之间的,他们希望得到美国的保护以维护自己最好的利益,同时也希望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获利,这是大多数国家所处的情况,这不是坏事。
即使我认为目前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因为日本对钓鱼岛立场变化引发的,但我不认为日本是威胁所在。经常是一个事件带动另一个事件,导致我们夸大某些现象。关于日本,当然有些政客很好战,但如果说日本民族走上了好战的路,我对此是有保留的。这样的分析是不准确的。我们在看待自己的时候强调多元,而对别人只是很简单化地描述和概括,会影响我们对很多事件的分析和把握。
同样,关于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我个人认为不要一味批评,而要理解。过去70年对中国来讲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即使中国现在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很多人依然沉浸在“受害者”的角色中,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中国人也应该脱离简单化的想法,有一个更平衡的心态。
财新记者:习主席提出要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美国刚开始先响应了一段时间,但随后为什么不怎么再提这个概念?
李成:两国关系恶化到了今天的地步,当然没法再提。习近平访问前,两国实际上已经走向了冲突,比如在南海和东海以及网络安全上面,美国更多地是看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说了什么。再说美国在一开始也没有完全认同。
尽管我个人觉得这个概念本身不错,但也需要不断增进。我们不要过度突出这么一个概念,而应该有一个理念,就是中美应该怎么合作,而不是走上冲突的不归之路。
互相尊重不是简单化的,有时候批评也是尊重。我们要搞清楚善意和恶意的批评,是带着平等眼光的批评还是带着居高临下眼光的批评,这都是不同的。
谁都不愿意接受居高临下的批评,但是,如果以平等的观点来讲自己,坦率地陈述,尤其是讲自己国家走过的经历,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希望对方看到自己这么做的想法和背后。这就是好事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