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田傲云
继2015上海车展禁模后,2016(第十四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Auto China 2016)(以下简称“2016北京车展”)主办方也宣布取消车模。此举无非是想让车展回归本义,毕竟近年来,一些女车模们为了吸引观众,通过车展搏出位,真真是绞尽脑汁,这一场场大肆裸露“事业线”的车模秀,已然将车展演变成“秀胸展”。
北京车展的首日是媒体日,笔者在本届车展现场发现今年的车展确实没有衣着暴露的车模出现,可另一种现象却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本以为没有车模后的展会,观众可以更专心的看车,可通过现场的观众反应以及媒体的实时跟进报道发现,虽然车展没有了车模,可部分媒体和观众的关注点依然是美女,笔者在现场听到诸多观众关于“没有车模的车展还有什么看头”、“就是来看美女的,我又不懂车”的言论,甚至发现部分媒体的报道与车无关、与车展无关,而是围绕着以讲解员、导购等其它形式出现的美女,类似《北京车展首日人气爆棚 美女豪车惊艳抢眼》、《北京车展没有车模 美女一个不少》、《明星成今年北京车展亮点》的新闻充斥眼球。
笔者很是疑惑,这真的是来车展看车的吗?这真的是在报道车展吗?从上述的现象不难看出,取消车模的背后,隐藏的也是车展主办方对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社会大众审美出现偏差的忧虑。车模作为车展的点缀,却一步步反客为主,成为了车展的主角,岂不是和车模的定位相悖了吗?
笔者在前文提到,部分观众来车展其实就是来看美女的,那自然也有观众是为了能够在车展上看到市面上还没有的新车以及概念车。车展到底看什么,车?美女?还是其他?其实车展到底看什么的问题主要取决于观众,毕竟最美的音乐对于没有乐感的耳朵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车展的问题到底是什么?真的是车模吗?取消车模真的就能还车展一片净土了吗?对此,笔者表示怀疑。笔者认为,观众的层次决定了车展的品质,同样是车模,有一些观众为了拍车模走光镜头,不惜为争抢有利拍照位置大打出手;但也有观众下大功夫,把车和车模相结合,拍出有深度、有意思的照片。车模作为车展的一部分,可以加以管制,避免出现“以露为美”的现象,但简单的取消车模却不见得是一个好办法,毕竟“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车展变“胸展”的根源还是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车展看美女的人远多于看车的人,这也绝非取消车模能够改善的,让车模来背这个锅,笔者只想“呵呵”一笑。变“胸展”是因为你露得多,被强奸是因为你长得美咯?若要打造健康的车展环境,让车展回归本义,还是得培养大众健康的审美习惯,唯有这样车展才能走上良性的轨道。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在培养社会大众健康的审美习惯上自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部分媒体可能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导致“吸引眼球”成为其标题以及新闻内容制作的重要标准。比如前面笔者提到的部分媒体关于车展的报道,从新闻标题来看,“美女”是车展的亮点,打开新闻后,发现与“美女”相关
的内容也占据了绝大篇幅,这让笔者错以为自己是不是点错链接,打开了什么娱乐新闻。当然,这类情况也绝不仅仅发生在此次的车展报道上,缺少坚守、纯粹吸引眼球的新闻时有发生。
笔者认为,媒体作为社会的监督器,在展示社会形象,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众的精神质感,道德、责任、引领,应是媒体的永恒坚守。媒体报道应客观,为了吸引眼球制造错误的舆论,传播品味平庸、肤浅片面的内容,到最后也只能受人诟病。但偏偏有的媒体却完全将审美放在一边,把眼球效应当作社会效应,认为越俗越有人气,一味取悦、迎合市场低俗趣味,哗众取宠。认识上的一字之差,让媒体的品位从通俗滑落至庸俗。而作为专业的媒体工作者,一味报道这类低俗新闻,只会让社会对媒体产生新闻危机认为其报道内容既没有价值也没有观,更别说价值观了。
当然了,“解铃还需系铃人”,想要提升媒体的文化品位,拥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大众文化,根本在于提升大众的的欣赏力与鉴别力,媒体应自觉做好新闻报道、舆论引导工作,帮助大众形成有原则、有责任、有素养的文化品位。
我们不应该仅仅是简单批评车展,而要分析车展市场为什么存在这样的结构和矛盾,找出它的解决之道,而不是随意的让人把这个锅给背了。当下的车展报道反应出,低俗的不是车模,而是观众的品味和媒体的失守和放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