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俊鸣
ETF基金频现巨无霸,近期以“央企创新驱动”为同一主题的四家ETF基金闪亮登场,合计募集金额超过400亿元,户均认购金额更是齐刷刷突破100万份,达到私募基金每份的认购起点。豪气认购的背后,很大程度不是钞票而是股票,单单大家人寿拿出自身持有的中国建筑换购的部分,涉及金额就超过了60亿元。去年底以来,依靠上市公司重要股东换购股份而催生的大型ETF不在少数,在规模快速做大的同时,事后带来的减持对二级市场的冲击也逐渐浮现,为换购“打补丁”已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换购ETF是不是减持?从此次中国建筑针对大家人寿换购的公告提到,“本次权益变动属于减持”,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涉及股份所有权的变动,理所当然就是减持,换购ETF也可视为股东卖出股份套现之后,再买入ETF的简化过程。当然,换购不是想换就能换,除了股东本身有意愿之外,还需要有新的ETF基金正在发行,而且持有的股票正好是这家ETF基金的成分股。
虽然换购存在诸多限制,但却无碍一家家巨无霸ETF的面世,个中奥妙不外乎“双赢”二字。对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来说,如果有减持计划的话,换购成ETF基金远比直接减持要来得快,对股价的直接影响也较小,基金的交易费用也远比股票买卖要低。而对基金公司来说,股东拿着股份来换购,除了可以在一定程度省去在二級市场建仓的时间和冲击成本之外,更重要是可以快速做大规模,收取更多管理费。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由换购带来的ETF巨无霸不会太少,但给市场带来的增量资金却不会太多。
如果说换购ETF就一定是为了减持套现,也未必公允。一些上市公司的股东在换购ETF时提到的“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需求,或许是实情;另外,也有一些ETF的成立带有国资改革“个性化订制”的色彩,如上海国企ETF、四川国改ETF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换购ETF客观上都很容易发生“主动减持”和“被动减持”,隐藏着对二级市场的冲击。
所谓的“主动减持”,就是股东换购ETF基金,在锁定期到了之后在二级市场上抛售基金套现。如果基金的交投活跃、对手盘充足,那么快速套现的难度就不会很大。而如果基金在二级市场交易不活跃的话,换购方就只能寻求赎回ETF,变成一篮子成分股再到二级市场上卖出。这样一来,套现压力就会体现在所有成分股身上,当然套现压力大家扛比一家公司扛要好。“被动减持”则在于ETF基金收到股份之后,针对超配的比例进行调节性卖出。此前已经有不少超比例换购ETF带来的股份被动减持案例,包括中国石油、中国中车等,此次大家人寿拿中国建筑换购也有明显的超配。让这些超配的股份“减肥”到与其在指数中匹配的比例,由此对二级市场带来的抛压也很难避免。
“双重减持”带来双重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基金针对手中超配的股份进行变现,无疑会对股价带来套现压力,除非正好有大型机构愿意批量接手、快速建仓,否则由此带来的波动都将由二级市场的持股者买单;另一方面,在调节超配比例的过程中,基金的净值也难免受到影响。去年四季度成立的博时、华夏、银华三只央企结构调整ETF,因为清理超配比例的股份,成立以来都明显跑输基准指数,对冲着指数去投资的基民来说无疑产生一定损失。无论是股民还是基民,都很容易成为“双赢”背后的买单者。
尽管ETF换购存在一定程度的减持影响,但作为一种资产多元化配置的有效工具,却不能因噎废食。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美国市场上被动基金的规模已经超越主动基金,其中ETF基金就占了重要的比重。对所有投资者来说,ETF基金也是快速实现一篮子资产配置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即使有股东通过换购方式来套现,也属于合法运用金融工具的一种方式。
在ETF基金快速发展的同时,针对换购可能带来的冲击,不妨从制度面多思考打补丁,让双赢变成多赢。对市场造成直接冲击的超配换购股份应当重点关注,笔者建议换购的股票比例不应当超过权重,如果超过应当退还换购方,减少由此带来的减持冲击,维护市场稳定;此外,对于停牌股参与换购,基金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股票复牌之后一字跌停,基金公司需要补偿基民相关损失,将对应的资金注入基金资产。如此一来,换购ETF造成的冲击会降到最小,股东适当的减持需求也可获得一定的满足,对最弱势的股民、基民来说也可降低成为“韭菜”的几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