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孙立平
改革只有很窄的路可走,而且充满陷阱,这也是这次改革会相当艰难的原因。现代中国一直存在两个陷阱,“左”陷极权、右陷权贵。无论哪一种,结果都不堪设想。深化改革,清理弊政,从根本上说,是要为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开通道路。在这次改革刚刚破局的时候,应该非常明确的一点就是,要将公平正义这一核心价值植入这一轮改革之中,作为这一轮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只有以公平正义作为改革的核心价值,才能走出极权与权贵两重陷阱。
现在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新30年的开端。前30多年的改革,使得我们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框架。今后30年,要在这个基础上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将促进公平正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许多重要的举措,都是将公平正义作为基本的指向。
公平正义问题已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症结,目前中国面对的所有问题几乎都与此有关。从经济上说,这些年,中国经济活力在不断下降。关键就是公平竞争的环境在不断地恶化。由于资源越来越多地集中到政府手里,由于政府对市场的介入越来越多,由于垄断的因素越来越强,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大不如从前。未来中国如果要有一个不错的发展,特别是要重新焕发经济与社会的活力,首先需要解决公平竞争的问题。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现在大家都感觉到社会矛盾、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这些社会矛盾是从哪里来的?假如和20世纪80年代初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来,由吃不饱饭这样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引起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少了,现在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主要就是由社会不公造成的。应当看到,改革开放走到今天,公平正义最低的标准我们能否达到?这已经是个问题。什么是公平正义最低的标准?最简单地说,老百姓遇到点事情要有说理的地方,这是低得不能再低的标准。
今天,人们感受最不满的,是公平正义被破坏。前段时间,不止一次的社会调查都得出了类似结论,即在社会各阶层中存在一种普遍的弱势感。不仅是那些公认的弱势群体如此,就是那些通常被人们羡慕的群体,如公务员、警察、教师、民营企业家甚至领导干部,也都有明显的弱势感。在中国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经济又是如此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普遍的弱势感是很值得人们警觉的。这种现象至少部分说明,在一个公平正义不能得到维护的社会中,每个群体的人生活得都不舒服。因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社会当前最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
以公平正义为取向的改革,意味着要强调如下改革内容:以制度化的方式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将政治社会生活纳入法治轨道,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建立利益表达、施加压力和社会博弈机制,促进公民意识和社会组织的发育,保护公平权利并促进公民权利平等。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必须基于法治的基础,需要宪法权威、司法公正、行政公平。
有人可能会怀疑,公平正义的目标是不是过于理想化?公平正义能真正实现吗?这个问题关键是怎么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认为,人们对现实中的不公正的共识,要远远大于在哲学意义上关于什么是公正的共识。消除社会中人们公认的不公正的现象,是走向公平正义最现实的路径。
(摘自《新世纪周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