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何亚非
当今大国关系虽然在地缘政治的银幕上不时传来战斗机的呼啸声,浮现出航空母舰的巨大身影,但真正的实力博弈和较量其实更多表现在地缘经济领域。毕竟经济实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各国在现实和未来世界秩序中的地位和发言权。
目前,世界上有三大国际谈判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十分激烈,有的甚至处于白热化状态。海外一些媒体称,这三大谈判所代表的全球力量较量将“重新划定‘后西方时代世界的轮廓,确定发达国家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之间的力量平衡点”,也将决定现有国际多边体系的存续,将在“开放的全球性安排”与“相互竞争的集团模式”两种不同国际经济体系之间做出抉择。
现在,各方博弈的焦点集中在全球贸易安排上。与此有关的三大国际谈判是:(一)美国牵头、囊括大多数东亚国家的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二)美国与欧洲的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三)美、欧牵头与20多个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服务贸易协定。与此同时,欧盟正与印度和日本谈判双边自贸区协定。还有不少其他双边贸易安排谈判也在进行。
这三大国际谈判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有什么联系呢?从中又传递出什么重要的信息呢?首先,可以看出美国和西方对全球性的贸易安排逐渐失去兴趣,对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多边经济体系失去信心。以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回合谈判为例,虽然不时也会传来一丝成功希望,但美国和西方国家基于新兴市场国家与其力量对比已经逆转的判断,已基本放弃了这一来之不易的国际多边安排。其次,三大谈判都把中国排挤在外。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进出口总额名列全球前茅,国内生产总值已超日本居全球第二位,占全球总额逾10%。任何通晓国际贸易的人都明白,一项跨区域的贸易安排,如果没有包括中国,在经济上就会大打折扣。这意味着这些国际谈判的发起者都带有严重的政治色彩,并非巧合,而是他们想在经济领域重新制定国际规则,来排挤或挤压中国,让中国难受。美国和西方国家心里的这些“小算盘”其实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们认为,中国在战后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受益良多,得了太多的“红利”,现在要改改规则和规矩了!西方媒体上与政府这方面配合默契,此类言论一直不间断,经常说什么中国是现行国际规则的“搭便车者”。这是典型的睁着眼睛说瞎话。美国和西方国家是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创建者。难道这一体系是“单行道”吗?只有西方国家受益,别的国家只能吃亏?现在的架势是,你遵守规则不行,不按它的规则行事更不行。当然,三大国际谈判要取得成功谈何容易!美国情报机构窃听欧洲国家领导人和国民的阴影至今挥之不去,对美欧达成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谈判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日本虽然出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参加了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谈判,但在农业补贴问题上国内压力巨大。日本对国产大米的补贴高达700%以上,要取消恐怕很难。印度由于国内原因对与欧盟达成自贸区协定兴趣也不大,近期难有突破。
现在国际上对上述问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领头羊”,对中国的地缘经济战略正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接触加防范”逐步转向更多的“防范”,或者说作为一种“保险”措施,更加强调“两面下注”。有专家将美国的经济战略变化称之为“中间多边主义”,以区别于真正的多边主义,即在不完全放弃多边主义的同时,推动建立在所谓相同价值观基础上的“联盟”或多边安排,来取代全球性、普遍性的贸易和投资安排。这一点过去主要表现在军事和安全领域,如两国或若干个国家组成的军事同盟。而今在经济领域也逐步形成势头。然而这样的做法是把双刃剑。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内部意见未必完全一致,欧洲国家就比美国要来得谨慎,不愿过多地把经济交往和合作与政治挂钩,以免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大国领导人近来在访华时有庞大的经济贸易代表团随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中东欧国家更是对与中国展开经济贸易合作兴趣浓厚,最近中国总理往访期间,双方就中国投资中东欧的高铁建设达成原则协议就是例证。
当前国际贸易体系的“碎片化”现象有目共睹,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新时代,抱住旧理念不放,继续走“零和游戏”的道路,只会出现“全盘皆输”、各方皆输的恶果。特别是在制定新的全球经济规则时,如果试图把中国“边缘化”,想通过排挤中国来维持既得利益,一是不可能成功,二来只会进一步撕裂现存的国际经济体系。而且,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任何国际领域想孤立一个大国是危险的做法,没有成功的先例,只有激化矛盾、引发冲突的可能。相信西方国家有识之士应该认识到,唯有和衷共济,与新兴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相向而行,才能取得双赢、多赢、共赢的有利局面。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