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北京桶装水缘何“躺枪”成高风险

时间:2024-04-24

李颖

随着桶装水逐步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桶装水的安全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今年,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次将桶装水列为高风险产品,实施重点监管,未来每年将进行3次市级监督抽检,重点检测微生物类、农药类、污染物类、理化类等24个指标。此外,除3次市级监督检测外,各区县将有额外的抽检计划。

目前,抽查不合格的桶装水已在北京市下架,主要为菌落总数超标。不仅如此,在对其他省市进行抽检的饮用桶装水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

诚然,相关政府部门对于食品监管力度加大的举措值得赞许,但是将饮用桶装水列为高风险食品,却让人们疑惑不已。对此,业内人士疾呼:桶装水成高风险行业,可谓躺着中枪。

微小企业众多,

小众品牌搅乱市场

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桶装水将会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根据调研公司Research In China预计,未来15年中国内地瓶装水的需求仍将稳步增长,桶装水的销量则将在2025年达到1.5亿立方米。

而北京桶装水市场一直以来都是各商家的必争之地,其不仅终端零售价格之高排在全国之最,而且销售网络又非常富有市场竞争力。于是各品牌不仅在此跑马圈地、投身扩产、扎营驻寨,还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争霸战。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北京市共有瓶桶装饮用水获证生产企业100余家。由于品牌众多,故大品牌和本土品牌桶装水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并不突出,一些微小企业生产的杂牌水充斥市场。

由于微小型水企相关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技术相对落后,生产、品控等环节较品牌水企有较大差距,在抽检中产品质量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而从近期相关部门的抽检结果来看,不合格产品绝大多数为小众品牌。

“菌落总数”不是衡量水安全的标准

当前,桶装水的销售基本由水站来完成,通过与企事业单位、个人、家庭形成的点对点式的外送网络来进行销售。有些水站还预售水票,通过水票来网罗固定消费者。

但是,水站在收到了消费者的预付款之后,到底能不能够保障桶装水的质量还有待考量,这是导致部分桶装水抽检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桶装水质量难以监管的原因。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菌落总数的检测主要针对纯净水,天然矿泉水由于其特殊的水质成分,菌落总数不作为抽检内容。

此前,一些行业外媒体的报道,常以“菌落总数”来衡量桶装水是否安全,其实以这个标准来界定并不科学。就像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我们直接从空气中汲取了氧气,细菌也会随着我们的呼吸进入体内。而水中本来就存在一些原生菌,一桶水在开封后几分钟内,水接触到空气,桶内菌落总数便会翻倍地增长。

其实,关于“菌落总数”的问题,早在2006年就有报道提及,2007年依云的“细菌门”事件与2012年“成都水企诉成都二医院案”都曾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在成都水企诉二医院案时,成都华西医大公共卫生学院谭建三教授就曾经表达过看法:并不是说所有细菌都对人体有害,酸奶中每毫升菌落总数就达10亿个。

其实,“细菌≠疾病”的概念是微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著名的水营养学家、我国水生理科学的拓荒者、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所长李复兴教授多次对媒体表示,许多人简单将“细菌”就理解为“致病菌”,这是错误的。简单来说,细菌分成有益菌、致病菌两大类,前者占细菌总数的99%,后者占细菌总数的1%。由于过去的宣传只强调致病菌造成的疾病问题,所以一说到细菌,许多人首先反应过来的词语是“感染”、“生病”、“不卫生”,其实消费者根本并不必“谈菌色变”。

别说普通人,就是国家标准,都曾经在“菌落总数”的问题上认识模糊。

以成型于1995年的旧《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为例,里面就有关于“菌落总数”的检测指标项目——菌落总数要求低于每毫升50单位,凡是检测发现菌落总数超标的皆为不合格。但事实上,在WHO(世卫组织)、美国EPA(美国环保局)等标准中,都没有菌落总数的检测指标,只是对致病菌有严格要求。

为了避免“菌落总数超标”,水企不得不大量使用臭氧杀菌。而臭氧与水反应产生的溴酸盐就大量增加——溴酸盐则是国际上认定的2B级的潜在致癌物。

造假成本低,作坊式生产伤害行业形象

而与此同时,通过相关部门对桶装水的抽查,非法生产、以次充好的作坊式造假也在这次检查中浮出水面。

桶装水不同于瓶装水,瓶装水生产工艺严格监管,且方便运输。瓶装水的生产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少数的大型企业即可覆盖整个市场,生产监管较为完善。另外瓶装水由于体积小、方便运输,使得其销售渠道较为正规,主要为便利店、超市等,同时瓶装水完善的销售和运输体系也方便监管部门的监督。

而桶装水则与瓶装水不同,桶装水的体积大、运输成本高,受销售半径影响,其很难通过运输实现全国各地的统一销售。因此,生产桶装水的多半是地方性的企业,其销售渠道也多半为地方性的。桶装水这种天然的地方属性,导致了其生产环节小、散、乱,并且难以监管。

据悉在此次检查中,发现了很多作坊式生产点,在没有任何证照的情况下,直接向水桶中加注自来水,且饮用水桶存在不经过消毒和冲洗直接再利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普通消费者很难识别,这就导致了一些作坊式水厂更加猖狂地罔顾食品安全,继续在桶装水中加注自来水造假,来欺骗消费者。

如若在流通环节抽到品牌假水,其检测结果不仅没有说服力,同时对品牌水企也是一种伤害。

近些年,见诸报端的造假事件不少,但造假者锒铛入狱的不多。曾有资料称,目前查处的假冒伪劣罚款额度只占查处案值5%的平均比例,加之有的地方以罚代刑,造假者并未大伤元气,罚款后愈加猖狂。

因此,要整顿桶装水市场,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还要加大对造假者的打击力度,提高造假者的违法成本,使之无钱可赚,无利可图,无孔可钻,甚至血本无归,倾家荡产;对其情节严重者,将之推上被告席,判刑入狱,直至上“断头台”。只有严打重罚,才能遏制造假之风的蔓延。

要像国外那样加大打击制假售劣者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就必须进一步加快法律建设,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打假治劣活动中施以重拳,“稳、准、狠”地从根本上真正解决“打得着、打得疼、打得死”的问题;才能有效地维护广大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刹住制假售劣之风,净化市场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桶装水行业的健康发展。

呼吁:统一国标,实现全国

联网查询

保障水杯里的安全,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需要相关部门全程严格监管,需要信息透明监督,这样才能最终保障饮用水安全。

首先,如果要从源头上避免桶装水市场各种问题的产生,就需要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实现全国联网监管。

其次,应建立信用系统,实现全国联网查询。对于不合格的桶装水企业,在进行制裁之余,还要及时进行信息公开,避免消费者上当受骗。

第三,与国际标准接轨,改进不适合实际情况的现行国标。

同时,还可以通过鼓励优质品牌的桶装水扩大生产,公布优质桶装水企业的方式来帮助消费者选择优质品牌。

至于消费者该如何选择桶装饮用水?第一,要选择知名品牌桶装水,因为大品牌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管理,都有严格的监管流程,其生产的产品品质好;第二,要选择包装完整的桶装水,水桶完整,不能破裂,特别是封口处,一定要密封完善,同时其他标识要完整;第三,要查看生产日期,存放过久的桶装水不宜购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