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粤港澳大湾区抢人大战,引来更要留住

时间:2024-04-24

陈少燕 谢庆波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正在为“抢人”酣战,不少城市为吸引应届生,都推出了相应的落户补贴,对落户当地的应届生给予直接的现金奖励。而在招揽高层次人才方面,更推出一个个名字响亮的招才引智计划,如深圳的“孔雀计划”、广州的“红棉计划”、东莞的“蓝火计划”、惠州的“人才双十行动”、珠海的“珠海英才计划”等等。香港和澳门地区也不甘落后地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公布中长期人才培养行动方案等等,通过项目奖励金、购房补贴、人才绿卡、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落地,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

如何能真正有效引进高质量人才后留住人才,以及如何让引进的人才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最大的作用应是每个城市都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加强内外交流,警惕人才“逆差”

发挥大湾区的人才磁吸效应,同时也要警惕人才流出的现象,尤其要防止流出大于流入的情况发生。

智联招聘近期发布的一份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及人才流动报告显示,从湾区流向海外的人才占比4.54%,高于从海外流入湾区的人才占比0.58%。这份报告也警示着我们,现在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大湾区需要高度重视向海外流失人才的现象。注重数量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才质量,尤其要避免出现高端人才交流中出大于进的“逆差”。

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内11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的人才交流远远未得到完全激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人才交流较为顺畅的只有香港地区与广深,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人才往来率却大大低于广深两城,存在较大的互补空间。

在这种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应当如何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

破除制度障碍,吸引高端人才

人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相比上海北京,广东的人才集聚能力略差一点。以深圳为例,虽然在高等教育资源上不具备优势,但由于它已经成为一个风投中心、创新和产业孵化基地,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科技领域的人才。不过随着城市之间抢人大战愈演愈烈,其他城市也开始在吸引人才上发力,致力于打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

其实,大湾区的人才交流问题主要在于户籍、税收、教育等制度差异,这大大影响了大湾区内的人才往来率。这在港澳的人才特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才表现尤为明显,多年来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香港高校资源丰富,人才培育、储备体系成熟。可是受制于香港市场的规模,人才的选择其实很有限。香港高校里生物、制药、机械等专业的学生,在当地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小,因为整个香港的产业主要是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但如果把眼光放大到整个大湾区呢?服务大湾区,更进一步服务内地,两地人才互补,就让这些专业人才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大湾区的人才瓶颈。

广深港有众多的高校学生资源,配合三地各自的产业优势,三地人才各自有自己的特长。欢雀&沃德通过人才猎聘、人事外包,再辅以欢雀HR SaaS人才管理系统的一站式人力资源解决方案,推动人才在大湾区的交流,实现人才在大湾区的最优配置,从而帮助大湾区经济实现更好的发展。

过去内地对港澳人才的吸引力比较小,是因为很多制度上的因素没有配合好。很多香港居民长期在内地工作,却囿于一些相关规定不能购买社保,这样就产生了同工不同酬的问题。现在我们开始破除制度上的一些障碍,通过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包括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个税优惠政策、税负差额补贴、港澳台居民可在广东参保、人才落户和入住公寓、子女入园入学等等利好消息,尤其是进入2018年后,这种制度破解步伐明显加快。

如果这些政策都能够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对于吸引更多的港澳专才甚至更多国际人才流入到大湾区,都大有裨益。

一体化发展,自我循环

栽下梧桐树,方引得凤凰来。粤港澳大湾区要引来人才,需要打造一个可以自我循环的市场,培育适合人才长远发展的土壤。

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那么该怎样体现国际化?在我国所有城市里,香港、上海最有资格稱为国际化城市;而深圳包括相邻的广州由于对一些高科技项目孵化较为成功,所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技创新。整个大湾区氛围十分国际化,覆盖金融保险、地产、零售业、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教育等产业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对标三大世界湾区,要打造一个中国版的硅谷,就必须产生一个自循环,即在这个湾区里既有研发,又有设计,把一些研发创意变成项目,进而变成产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需要有研发、市场、创新资源、国际化等要素。这方面,大湾区的先天优势比较充足。

珠江三角洲的9个城市跟港澳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过去40年,通过前店后厂等方式,这些城市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产业、金融合作频繁;这些地方语言文化比较接近,没有沟通障碍;再加上经济比较发达,人们愿意尝试新事物,有新需求,它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自我循环的大市场。

政策先行为辅,市场配置为主

这一切,完全依靠政策扶持是不够的。政策只是起到一个关键环节引导、聚合的作用,更多还是要靠市场自行配置。有效的人才政策要首先充分发挥好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功能,然后再让政府在关键领域发挥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三核心的矩阵,其中以香港为主的金融服务中心,辐射澳门、珠海、中山等地区,以深圳为核心做产业转移,产业辐射到东莞和惠州等,而以广州为中心地带,辐射到佛山、江门、台山、肇庆、韶关等,打造粤港澳“1小时都市圈”。广州是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示范基地,是金融中心和总部中心,聚集了大量跨国公司总部、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和商务服务机构。根据这一特点,可重点发展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第三服务产业来链接粤港湾的其余城市。

当前大湾区也是最能够体现国内市场化力量的一个地区。以深圳为例,完整的产业链,灵活的市场机制,飞快的技术转化速度,良好的创新生态,使得深圳对科技型创业公司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深圳吸引人才不仅仅是靠政策补贴,更重要的是能给人才一个施展才能的环境。一个科技公司可以在三公里的产业园内找到所有的原材料,这个是靠市场的基础配置实现的。

人才互补,人力资源服务画龙点睛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依赖程度越大。要真正吸引人才仅靠各城市推出的各项优惠政策远远不够,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应该要在竞争中相互合作,统筹考虑,结合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优势,有针对性地引进所需要的人才。这些都要靠市场、靠人力资源服务业去完成。

以硅愉科技(黑口袋)为例,2016年开始在全国26个省份机场和高铁店设立全球智能数码新品的运营商,到2018年开始迈出香港市场。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欢雀沃德提供的人才租赁、SAAS、人事外包、招聘服务帮助其在最短时间内搭建一支能服务国内和香港市场的专业人力资源团队,缩短其对内地和香港市场的磨合适应阶段,助其快速开展运营。这样的组合式服务也适合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外国企业“走进来”。

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大力扶持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 支持大湾区建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 建立紧缺人才清单制度”“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一方面是体现对外开放的一个新思路,同时又特别注重用开放倒逼改革、推动创新,通过创新推动改革,改革力度到位了以后,又反过来推动开放。这种开放和改革的元素在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更好地实现互动。

从高校人才培养到产业融合创新,从国家优惠政策到人才引进机制,大湾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国内未来的教育和人才高地、“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充满活力的形象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现其独特魅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