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内向者的“静”争力

时间:2024-04-23

雪莉

不久前有条新闻:某位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考试、面试和体检,并且总成绩排在专业岗位第一名的应聘者,在准备上岗前被告知取消录用,理由是——性格内向。

关于“内向者是否适合职场生存”的话题,早已有人进行过讨论。不久前,苏珊·凯因出版了她的新作《安静:内向者在一个滔滔不绝的世界中的力量》。凯因认为,性格内向的人并不需要假装自己很外向,事实上,内向的性格也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内向”与“外向”的定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的,这也是心理学类型理论中最为著名的划分方式。荣格认为,个体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的人,就是“外倾型”的人,他们重视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易于适应环境;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自己的人,就是“内倾型”的人,他们更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自我欣赏和陶醉,孤僻,缺乏自信,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而在凯因的定义中,内向者被认为更喜欢刺激较少的环境,并倾向于安静专注,听得多,说得少,在开口之前会思考。相反,外向者在社交场合中非常有活力,通常坚定自信,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表达自己的想法反应迅速。在凯因看来,内向者回避社交并不是出于害羞或恐惧,他们只是单纯地不喜欢而已。

1.对“内向者”的偏见

毫无疑问,这个世界已经被“外向者”占领——尽管其中有一部分是“伪装”的。我们的文化也更加推崇性格外向的人。特别是在职场中,“性格外向”“开朗乐观”“擅长沟通”已经是对每一个应聘者的基本要求。不过,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情况,事实上并非如此。

实际上,内向的CEO比我们通常以为的要多。根据一项统计,美国40%的商业权力掌握在性格偏于内向的人手里。

2.“内向”的潜在竞争力

更注重深度

内向型领导者追寻深度而非广度,他们乐于向纵深挖掘,以获取他们想要得到的信息;和外向型领导相比,他们更加谨慎和细心,更容易把事情想得透彻,并作出明智的决定。即使需要与他人交流,他们也更热衷于进行有意义的谈话,认真地聆听,并作出有见地的解答,而不是做无谓的闲聊。

开口之前先思考

内向者极少说出不靠谱的话,因为在开口之前,他们已经在脑海中完成了字斟句酌的工作,所以一开口就如同书写下来的文字报告一样观点清晰、用词准确。因此在公司会议中,他们可以在一片嘈杂喧嚣中保持清醒和冷静,并作出判断与回应。事实上,公司会议中最沉默的那个人,往往掌握着决策权。

孤独带来成效

有心理学家专门作过研究,结果发现:喜欢单独训练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精湛的技艺。这些技艺包括体育、乐器演奏,或是学生的课业考试等等。单独训练保证了在集体训练时无法达到的练习强度,被训练者的精神也更加集中。因此结论是:人在单独工作时会更有成效,而这无疑是性格内向的人所喜欢的方式。

3.内向型领导者的优势

倾听员工的声音

性格内向的领导者更善于倾听,他们关注细节,并善于从倾听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以掌握公司的真实状况,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比如,用一句嘘寒问暖的话让原本打算离职的重要员工改变主意。事实上,内向型领导者更善于领导主动型员工,倾听并鼓励员工实施自己的想法。他们所扮演的更多的是调节者的角色,而不是外向型领导者常常扮演的决策者。

平和的自信

内向型领导者从来都是“忙而不乱”,他们的秘诀就在于有备而来。对于工作上的重要会议或演讲,内向型领导者会早早开始策划方案。因此在重要場合中,他们总能保持心平气和、丝毫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或影响。而领导者身上所展现出的这种持重、自信、平和的气质,也为他们争取到团队成员的信任。

决策更加慎重

外向型领导者开朗自信、勇于进取的个性,一旦表现过度,就会给公司带来麻烦。比如过度自信,可能让他们在某些商业决策中作出错误的选择。不仅如此,未来可能得到的丰厚回报会让外向型领导者忽略其他风险信号,不顾一切地“向前冲”。而对于内向型领导者来说,他们的警觉性无疑更高,因此在作决策时会考虑得更多,会更加慎重地作出决定。

(摘自《南都周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