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蕴蓄与传承:中国经典人才观疏解

时间:2024-04-24

陈 欣

这是一个一切都在变动,让人充满希望的时代。

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人才经济、智慧经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更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本身的进步与发展,人的自由与幸福。

编者的话

中外先贤们在或远或近的地方与我们对望着。关于商业思想与管理智慧,关于思维视野的拓展和组织文化的深化,关于个体、群体素质提升和潜能开发,他们要诉说什么?

在东方,在先秦诸子的思维域界,在他们精神世界的碑石上,赫然清晰地铭刻着“人文”二字。懂得人文,以化育天下。即是说,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理解社会的礼仪规范,做一个文明的人。

人学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价值特点,探讨天道与人道关系是其构架的主题意旨,内在心性的自我修养,超越升华则是其内容核心,“德育为本”、 “智育为魂”则是它的精神实质。

充分地尊重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对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从管理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供言之有据厚重扎实,言之有序思路清晰,言之有理论证缜密的思考成果,应是“人文道场”栏目关注的重点。在西方,在它整个文明发展的史册上(特别是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则彰显着人本思想和民主精神的精粹。对生命主体的充分尊重和关怀,对个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调动,这些内容也是我们栏目内容取向和关注的另一重点。

人类的文明进程,人本尊重是重要保障条件,人文的超越和升华则是发展的内在动力。

体现人本精神,追求人文内涵,遵循人性规则,完成人道升华,是本栏目的内容要求的主旨。

“人文道场”,这是一处新的价值理念、思想精神对话传播的高端平台。

与先贤的对话,我们有责任理性的承继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实和来者的对话,我们的研究和思考,要融入所生活的时代环境,体现一种独立精神,证明一种独特存在,完成一次真正的突破和超越。对那些能自成体系、带有鲜明自我研发特点的管理智慧成果,我们将会倾力扶持。

秉承着先秦诸子人文精神追求的优良传统,以东西方管理文化深度整合的胸襟抱负,以前瞻性、开放包容性、实践应用指导性为理念导向,以独立创新的思维精神,与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同仁们,共同完成一次思想之约、智慧之旅。

惟有思想的辉光才能照亮前进的方向。

惟有智慧的光芒才能成为发展的灯塔。

期待着您的思想成果与大家的共享!

党的十七大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促进社会和谐,并且特别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非常令人欣慰。但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则离不开科学的人才观,离不开在真正科学的人才观的指导和实践下造就的一大批民族的英才。

那么,什么是真正科学的人才观,人力资源类媒体又应当怎样去承担探讨、交流、传播科学的人才观的历史使命呢?

这是一个我一直都在思考的题目,希望抛砖引玉,引发同样关注这一问题的人们的交流和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价值导向

1.术与道:人才开发与教育趋向的抉择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了一期对话节目:美国即将进入大学的总统奖的获得者们,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录取的中国优秀学生们对话,彼此的表现对比强烈鲜明。中国学生吟诗弄赋,美国学生脚踏实地;中国学生选择财富与权力,美国学生选择真理和智慧。再明显不过,比起当年的我们,除了物质生活有天地之别,我们的下一代的精神境界,需要更多的充实和提升。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是不明白的;就算是明白,我们也总是言行不一。南怀瑾先生对中国教育有这么一段评述: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做一个人,家教是最重要的,然后才跟先生学习。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除了政治、财富以外,还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以成为社会、人心的中流砥柱。

人才好比种子,教育好比土壤,只有深植千年文化的沃土,深植于现实环境,才能生出明日的希望、中国的希望、世界的希望。现在的中国,的确仅仅是人力资源大国,而不是人力资源强国。

让我们再来看看我国的人才形势。

由于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我国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才浪费情况触目惊心。《人才发展报告》指出,一年之内,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人尽其才”而无端消耗。其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9000亿元。

在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培训中,急功近利的“时代病”正在流行。

那些片面的“成功学”的错误,在于“成功”概念狭隘,在于重术而弃道、舍本而逐末。心灵不快乐的人,无论事业有多么成功,精神却是贫穷的。

教人“成功”无可非议,道与术结合,你就会长袖善舞。

2.标与本:当前管理人才的精神缺位

人才的问题,当然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但我们今天主要探讨企业的人才问题。

中国一大批50岁到70岁的企业家,正在为自己的企业后继乏人而苦闷。企业家希望年轻的儿子能够担当起重任,然而,青年一代人对未来的选择却有自己的想法。中国民营企业的传承正面临考验,70%的家族企业在创业者去世或退休之后可能由于无法传承而面临经营上的困境。

彼得·圣吉说,企业家是当今最有力量改变世界、创造公平正义社会的一群人。当面对饥饿、贫穷、环境迫害、道德沦丧等人类生存的危机时,企业家应当有舍我其谁的担当。

那么,符合这个标准的企业家们又有多少呢?

从全世界范围看,大企业的寿命很少超过人类寿命的一半。壳牌石油公司的调查发现,名列财富杂志“500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10年时间就消失了三分之一,大型企业平均寿命不及40年;那么中国呢,据中国首部民营企业报告“蓝皮书”称:20多年来,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85%的民营企业在10年内死亡。

人力资源战略是所有企业的核心战略,然而太多的企业在面对人力资源建设时感到无从下手。

中国经济的腾飞,企业和企业家们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今天的中国企业家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雄心勃勃,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张不安。

一项对企业家生存状态的专题调查发现,他们有“25种锥心之痛”。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经营微利化,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企业家时常需要面对风云突变的压力。一位已经很成功的企业家这样说道:“我不由自主地卷入了疯狂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残酷,在于把跑得最快的人拉出来再比赛。就像奥运会比赛,

最后只能有一个冠军,其他人都是失败者。你必须爬到金字塔的顶端。想不干的时候,连退路都没有。”

历史走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中太多的精髓与成就被遗忘,令人心痛和遗憾。我们的精神家园要获得新生,就应该从最根本的角度,去思考人的问题,思考生命的问题。让我们将目光转向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在那里,有我们已经丢失和正在丢失的精与神。

3.形与原:国学智慧的历史责任

大学时期接触“国学”,囫囵吞枣,学而不习,学而不悟。尤其读老子的《道德经》——其实是“翻”读。因为年轻气盛,雄心勃勃,认为学习国学很可笑。我的表现正如老子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些年重读《道德经》,惊叹不已,深为自己浅薄鄙陋、自以为是的理解而汗颜,为当年未听老子之言盲动妄为遭致挫败而懊悔。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我们这样一脉相传的文化,而且这个文化曾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温家宝总理曾经引用了宋代大儒张载的一段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概括了中国哲人的最高境界。

人是文化的动物,国学之精粹,就是中国人的文化魂。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我们都应去学习,但要考虑自己的特点,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思考和对比,学习智慧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文化,是一种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三家之中,在这里应特别强调老子的《道德经》的价值。《道德经》的源头是“道”,也就是世界的本体,自然的本原,存在的本质。“道”与“德”构建的道德体系,将宇宙天地人间社会的规律客观地揭示和呈现,无所谓高低贵贱,无所谓进步落后,无所谓积极消极。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静心细读细想,《道德经》果然是精深与兼收。

人类跨入21世纪以后,许多人认为人才学、人才观和人力资源理论与思想,已经达到了十分完善的程度。但是,为什么当今社会人是越来越多而人才却感到越来越少呢?为什么我们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而同时我们在人的问题上、人才的问题上的困惑,反而越来越多呢?

中国现代的教育形式,似乎模仿的是从前的西方教育形式和苏联的技术型教育形式,而且也就是模仿,哪头都不像。我们的现代教育,更多的是在理、法、术上做文章,而在精神、心灵和智慧上的功夫非常之少;它更强调数理逻辑体系,而没有在求证产生数理逻辑体系的本原上做文章;它的分科非常精细繁杂,却只是抓到了枝叶,未求根本。

当我们跳出一个企业的局限,将世界、国家利益和社会、家庭需求紧紧结合在一起思考,我们豁然明悟:其实,诸多的社会问题本质上都是人的思想问题,一定程度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为我们构筑了成熟的人才观和方法论。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目的,绝非摇头晃脑装模作样的守旧复古,我们需要的应是经典中的精与神。

无论对一个人、一个企业,还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只有道与术并重,才能够本与标兼治。

经典人才观的传承脉络与内涵

1.经典人才观的传承脉络

传统文化认为的人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中,只有心是没有“月肉”旁的,是无形的,它所对应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火”,同样是无形的,并且唯独“火”是向上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

由于我们忙碌,更由于我们浮躁,我们平时总是忽略自己的心灵;但是,心灵的问题却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中国经典人才观的思想,实际上讲的就是一个“心”字,

可以说,“心”的定位不但是对人的定位,也是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定位。

治心比之于单纯的治物,具有更加重要和更为根本的意义。与获取知识相比,解决心灵的问题要困难百倍。

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典,我们不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令人震撼与激动的,还有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思想中的人才观和进而衍生出的系列人文思想以及与人才相关的配套学说,它几乎涵盖了几千年来历史人才观的一切,包括西方人才观。

从春秋到秦汉年代,是中国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合二为一的时代,传统的“内求法”方法论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是人才观的根本,并诞生与演绎了更为社会化的各种人才观分支学说,为后世人才学和人才观的建立与衍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唐宋到明清时代,传统经典人才观向社会化转移,建立了科举制度,是人才观向定向性、定式性的标准过渡,并衍生出各家人才学派。这是对传统经典人才观的丰富、发展、放大与演绎。但从根本上来看,由于这期间文化思想的保守性、封闭性,中华民族既没有对经典人才观实现有效传承,也没有诞生更为科学的人才思想,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观念和人才思想,差不多已经与先秦经典精义相背离了。

到了近代和现代社会,由于前期所演绎的人才观不能解决历史社会问题,由于陈腐的因素不断带来消极的影响,中国人开始引进西方的人才思想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文文化

在西方文化强力的冲击之下,自然的、本原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结构,正在发生改变,人们在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表现出困惑与无奈。

2.经典人才观的核心内涵

那么,在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思想中,“人才”的概念是什么样的呢?

优秀的人才,当是德、智、才、学几大素质兼而有之。

其中“德”,包括了道德思想、德业成果、人文修养等;“智”,是指人的智慧、觉悟和思维境界;“才”,是指聪明才干和精进技能;“学”,是指人生经验、人生体会以及在体会和参悟中所产生的学问和知识。

遵循自然大道的人,才具备成为大才的前提。真正得道的大才,道器合一,形神合一,形气合一,是自然智慧和人类本原的化身,是和宇宙同体、与日月同辉的代表,体现的是人类最本真、最真实的形态。这个要求太高了,但这就是经典人才观的最高境界。

不从“治心”下手,不去开发人的潜能和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学问和才艺,真正的人才,真正的大家、大师,是根本无法培养的。

传统经典人才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深的产物之一。它向我们揭示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指明了道德、智慧、学问与才艺的修炼方法和觉悟途径;阐释了形与神、心与智慧、自然之道与人文文化的相互关系;它利于我们心灵的纯净和健康,更利于社会的祥和与安定。传统经典人才观与天道相符,与人道相符,所以是真正本原、深刻、全面、系统、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所以堪称“经典”。

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现代各种思想文化,大多客观功效是在治标,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则是真正在治世、治国、治人之根本。

现在有一个问题,中国和东方传统文化,如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家文化,究竟是过时了落后了,还是因为太早熟太超前跨度太大,乃至现代的我们也难以真正去理解和感悟?这个问题,我愿与大家共同思考。

我们现代人如果以为传统经典人才观太简单太朴素,那么,我认为恰恰说明它就是真理。因为越朴素越接近真理。

大道至简至易,返璞才能归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在我看来,人类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同步。

挖掘、保护和弘扬优秀文化遗产,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我们必须提升经典意识,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而发挥独特作用。

作为《人力资源报》的发起人、创业人和负责人,我认为《人力资源报》理所当然要关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的人才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够承载做人、识人、育人、用人智慧的媒体平台。

一家媒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中国人力资源类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以及目光远大的教育精英机构和专家、学者、企业家联合起来,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既然是人力资源类媒体,我们就应该全力为社会和我们自身创造价值的飞跃,开创新的市场空间;既然是人力资源类媒体,我们就一定要找到整合资源的有效办法,形成强大的主流战略导向,实现共赢和多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