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感受西柏坡

时间:2024-04-23

□刘福奎

感受西柏坡

□刘福奎

西柏坡同井冈山、延安一样,都是中国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最丰富、最深邃的教科书之一,是人们心中的精神高地。

历史上的西柏坡时期正处于中国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夜,我们党面临由农村向城市、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由夺取政权向建设国家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重要关头,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在西柏坡中央机关的职工食堂,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会场旧址,毛泽东曾根据中央书记处的一致意见,总结历朝历代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语重心长地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于是,他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同时,为了防止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腐蚀、防止为个人歌功颂德,会议还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几条没有写进决议的重要规定: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手、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的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共和国的领袖们从自身做起,防微杜渐,为党的长盛不衰、为共和国的长治久安开创了一条康庄大道。

毛主席“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是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发展形成的,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传承。想想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住的房子,睡的硬板床,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会自发组成上百万辆支前的独轮车大军,就不难想象为什么我们党和军队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能够打败强敌。这正如当年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去重庆再赴延安的感受一样,老先生就是从他在重庆吃的是豪华筵席,而在延安吃的却是小米饭南瓜汤的细节中,得出将来共产党必定胜利的正确结论。今天我们重温伟人在西柏坡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也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西柏坡精神弥足珍贵,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内容的西柏坡精神,是我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党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无论时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仍是我们党永葆政治本色、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所在,是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重要力量之源。

对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连我们的对手都不得不予以认可。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原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被特赦后要求到西柏坡去看一看,他想搞清楚中国共产党凭什么在短短几个月里,打败了用美械装备的800万蒋军。当他在中央领袖们的旧居看到低矮的土屋、简陋的陈设,尤其是了解到党和人民、军队和群众亲如一家的关系时,由衷地感叹道:共产党伟大,国民党当败,国民党当败啊!“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1948年10月中旬,蒋介石与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商量,以两个多军10万之众的兵力,偷袭西柏坡。当时华北军区留守西柏坡的兵力虽只有一个团1000人左右,但还是将敌军击退了。这其中原因较多,重要一条就是沿线的人民群众奋力起来抗击偷袭。

在西柏坡的村口,立着五位伟人的塑像,他们刚刚从屋里走出来,正匆匆忙忙要到哪里去?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五大书记豪情满怀,在村口登车,周恩来说:“我们的战士一个个喜气洋洋,好像是过去举子进京赶考。”毛泽东笑着说:“我们是进京赶考!”刘少奇说:“我们可要考好啊,不要名落孙山。”毛泽东挥挥手,信心十足地说:“一定要考好,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领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中共中央进驻北京后,仍然保持着西柏坡时的清贫节俭。毛泽东睡的木床因要堆放随手翻看的书,便让卫士找块木板拼在床边了事。周恩来住的西花厅20年没有沙发,后来还是在毛泽东直接过问后才做了一个小沙发。西柏坡刘少奇旧居摆放着一只磨出了白碴儿的文件箱,这只箱子在延安就开始用了,曾用来存放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手稿。从延安带到西柏坡,又从西柏坡带进了中南海。“文革”抄家时,保姆在“奇字第3号”字样上面糊了一层花纸才保存下来。1980年6月,王光美同志亲手将这件文物赠给了西柏坡纪念馆。

西柏坡,是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壮丽诗篇的圣地,是一个哺育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永葆政治本色的摇篮,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西柏坡精神,不仅使人深深感到历史的穿透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党肩负的历史任务更加艰巨繁重的重要历史关头,重温“两个务必”,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赴西柏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回顾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历史,倾听“两个务必”的回声,再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画面,重温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论述,就能够教育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忧患意识,砥砺奋斗精神,珍惜幸福生活,肩负历史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