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管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研究的态势、基础与热点

时间:2024-04-24

陈艳 陈邑早 王圣媛

摘 要:神经影像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带动管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研究在国内外兴起,从而为管理实务的发展及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以国外WOS数据库及国内CSSCI数据库的245篇文献为研究样本,使用Bicomb和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国内外交叉研究的研究态势、知识基础及热点演进展开统计分析和可视化透视。结果表明,研究态势上,国内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整体势头虽不足,但犹如雨后春笋;知识基础上,以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经济学、神经营销科学、组织神经科学作为奠基;热点演进上,主要聚焦于学科分支、研究方法和研究基础三个层面。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未来研究应注重以管理问题为导向,修正和拓展原管理研究的理论和范式,加大对新兴分支领域的纵深探究;注重加强院校间合作并提高对研究伦理的关注度,以期为该领域研究的深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管理学;神经科学;研究态势;知识基础;热点演进

中图分类号:F015;C9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20)11-0032-10

一、问题的提出

非理性因素的关注和兴起,将心理因素逐漸纳入管理学科的研究范畴,推动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学研究逐渐演化成为一种行为科学。然而,跨学科领域研究的渐进繁荣,逐渐凸显出心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研究亟待突破的根本困境,亦如叶航等[1]所述:“当决定我们行为和心智的器官——大脑,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黑箱的时候,对人类行为和心智的任何解释都很难成为一种真知灼见”。20世纪末神经影像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带动一批管理学研究者开始尝试探究人类大脑与其决策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神经管理学学科体系[2],并推动诸如神经营销学[3]、神经工业工程学[4]、神经组织学[5]、神经会计学 [6]等各个学科分支的发展。随着管理学与神经科学研究的不断融合,一些复杂的管理问题得以挖掘,越来越多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备受关注,管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研究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并吸引国内外学者涉猎其中。与此同时,该研究领域的兴起对于其学科理论的提出、学科范式的塑造及学科体系的形成提出诉求。正因如此,需要该领域的研究者及时地梳理和整合研究进展,一来明确当下学科发展的研究态势,做到“知其然”;二来追踪核心知识单元的动态流向,做到“探其源”;三来聚焦前沿研究者们的共同话语,做到“察其兴”。

具体地,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管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研究发展至今,该领域成果的时空分布及其整体态势到何种程度?交叉研究中的核心知识单元如何起源?其主要研究脉络如何发展和传承?在研究演化的不同时期里又产生哪些前沿热点与研究主题?鉴往知来,厘清上述问题将有助于该交叉领域的学科构建、理论发展及其体系凝结,最终,以人本化实践为导向,以期为解决实际经济发展中的管理学问题有所裨益。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其一,厘清管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研究的态势与进展,梳理、归纳并整合关键知识基础与前沿研究热点,为学科理论的提出、学科范式的塑造及学科体系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其二,推动国内神经科学在管理行为实践方面的发展与融合,打开真实人脑在实践情境中的决策黑匣,让神经科学成为管理决策支持的优秀工具,为管理实践中的重难点问题提供新的解决之道。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科技文献数据库(简称“WOS数据库”)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简称“CSSCI数据库”)。其中,在WOS数据库的核心合集中,选取Neuro、Neuroscience和Neuromanagement为主题词,时间跨度默认为所有年份(从1986—2018年),依先后顺序将研究方向筛定为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及Business Economics,Web of Science类别筛定为Management、Business、Business Finance等,文献类型筛定为Article及Review,检索后获取初步样本文献290篇。在CSSCI数据库中,选取神经科学、脑科学、神经元和神经管理学等为主题词,学科类别设定为管理学,发文时间设定为所有年份(从1998—2018年),文献类型设定为论文及综述,检索得到初步样本文献122篇。在此基础上,依据检索样本文献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进行二次筛选,保留与本文研究主题高度相关的文献,最终,WOS数据库得到的研究样本共204篇、CSSCI数据库获得的研究样本共41篇。本文使用Bicomb软件对文献样本的刊文年度、机构、作者、期刊进行提取和分析,并通过Citespace软件对管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研究领域的文献共引、关键词聚类进行可视化分析,据此把握该交叉领域的研究态势、研究基础与前沿热点。

三、管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研究的研究态势

(一)时间分布

学术论文发表的年度分布是衡量某领域动态进展的重要指标[7]。鉴于数据库核心集合版本的原因,WOS数据库的文献统计数据自2006年起,在随后的十余年间,国外管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研究的发文量基本呈稳步增长趋势,其中,2006—2012年处于快速增长期,从5篇增长至21篇,2012年以后,国外发文量增速逐渐放缓,并于2017年达到峰值27篇。总体而言,在2009年以前,国外交叉研究的半数以上是以营销科学为主导,2009年及此后,情绪与认知研究的扩散式渗透带动各个学科逐渐开启对行为人决策科学的探索,国外学者逐步开始尝试进行从特殊化到一般化的学科内涵归纳与理论阐释,并形成以“Neuro-”为首的学科命名热潮。国内CSSCI数据库中发文量的时序变化与国外趋势有所不同。除个别年份外,国内年均刊文量水平尚未出现显著增势,基本维持在每年2—3篇左右,其可能原因在于:一方面,限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门槛,该领域的研究进入者尚在少数;另一方面,限于国内优秀期刊对该领域的推动激励程度不足,国内研究者的相关成果更倾向于选择在国外刊物上发表。

(二)空间分布

国外WOS数据库中204篇样本文献来自298所机构。研究主要以高校为主导,其中美国的宾夕法尼亚联邦高等教育系统以22篇位居第一,英国的华威大学以10篇位居第二,荷蘭的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以9篇位居第三。从国籍分布来看,在刊文量前10的机构中,有7所高校来自美国,3所高校来自英国,而荷兰仅有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1所高校入选。在剩余的机构中,刊文量为5篇的机构有9所,刊文量为4篇的机构有10所,刊文量为3篇的机构有26所,刊文量为2篇的机构有41所,刊文量为1篇的机构有201所。国内CSSCI数据库中的41篇文献样本来自39所机构。刊文量在2篇以上的机构共有6所,分别为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南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而刊文量为1篇的机构有33所。

(三)期刊分布

国外WOS数据库中204篇样本文献刊发于96家期刊。其中“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以10篇刊文量位居第一,占总刊文量的4.9%,“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与“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次之,刊文量为9篇和8篇,依次占比4.42%和3.92%。从前10刊文量的期刊分布来看,半数期刊的刊文主题与市场营销、广告营销及消费者行为相关,此外,期刊主题还包括商业伦理道德、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咨询、人际关系、组织行为和领导科学。在剩余期刊中,刊文量为4篇的期刊有3家,刊文量为3篇的期刊有10家,刊文量为2篇的期刊有18家,刊文量为1篇的期刊有53家。国内CSSCI数据库中41篇样本文献刊发于23家期刊。排名前3的期刊分别为《心理科学进展》《管理工程学报》和《管理世界》,分别刊文6篇、5篇和4篇,依次占比为14.63%、12.19%和9.76%。

(四)核心作者分布

普莱斯定律是文献计量中确定特定研究领域中核心作者的一种广泛认可的估算方法[8],具体计算方法为:M=0.749Nmax,其中,Nmax为特定研究领域中同一作者刊文量的最大值,M为核心作者刊文量的最小值(取整数)。考虑到不同数据库间的可比性,本文将依据不同的数据库展开独立计算。基于本文搜集到的样本,其中,国外WOS数据库中最高刊文量为8篇,由此可知,Nmax为8,通过计算可得M取3,因此,WOS数据库中刊文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被认定为核心作者;国内CSSCI数据库中最高刊文量为7篇,由此可知,Nmax为7,通过计算可得M取2,因此,CSSCI数据库中刊文量在2篇以上的作者被认定为核心作者。

国外WOS数据库中认定的核心作者合计29位,其中,美国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的Becker教授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Waldman教授均以8篇刊文量此处列示的机构是核心作者的现任职机构,刊文量是核心作者的全部刊文量,不受作者机构变迁的影响。位居第一。核心作者以美国高校居多,荷兰高校和英国高校次之。国内CSSCI数据库中认定的核心作者合计7位。其中,神经管理学的创始人、浙江大学的马庆国教授以7篇刊文量位居第一,剩余作者的刊文量为2—3篇,分别集中于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以及西南大学。

(五)引用概况

样本文献的引用情况如表1所示。在国外WOS数据库中,低引用频次区间的样本文献占多数,其中,零被引频次的文献有23篇,占比11.27%,被引频次小于10次的文献合计量为109篇,占比53.43%。但也不乏高被引频次的文章,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前三篇文献依次为《关注注意力》 [9]《伦理决策过程的认知神经模型:对学习和实践的启示》[10]《动态能力的心理基础:战略管理中的反思》[11]。截至2019年4月9日,三篇文献的被引频次依次为196次、163次和159次。在国内CSSCI数据库中,整体分布情况与国外文献趋同,低引用频次区间的样本文献占多数,其中,被引频次小于5次的文献合计量为24篇,占比58.53%。高被引频次的文章相较匮乏,其中,超过30次引用量的文献仅有三篇分为别《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经济学与神经管理学》[2]《从神经经济学和神经营销学到神经管理学》[12]《从对框架效应的分析看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13]。

(五)研究方法分析

目前,采用规范研究方法的国外和国内文献分别为122篇和32篇,依次占比59.80%和78.05%,其中,规范研究中以综述类研究占绝对主导。从领域特质性角度来说,实证研究方法,尤其是基于神经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应是该领域研究的主流趋势。从近十余年的研究发展来看,基于神经科学主题的国外文献逐年增多,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的文献量却不稳定,波动较大。进一步,为考察实验研究方法的整体应用态势,本文以年度为单位计算“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的文章量占当年总刊文量的比值”,发现该比值除2007年度达到50%,2007年度达到50%的比值是由于当年度的总刊文量较低,仅有两篇。剩余年份均不过半数,整体均值水平维持在30.39%左右。相较国外,国内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的文献更是寥寥无几,总数仅有6篇,占比14.63%。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如下:第一,基于神经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极度依赖于成熟完善的实验室环境和造价高昂的实验室设备,因此,经济进入门槛较高。第二,实验研究者必须精通各学科交叉领域的知识,尤其是对实验操作仪器以及统计检验软件的使用,因此,人才培养门槛较高。第三,由于神经科学涉及对人脑感官的直接刺激,因此,研究被试的招募程序更繁琐、招募成本更高,而失败的代价与风险也更大。

四、管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研究的知识基础

在文献计量学中,同一研究领域下的知识基础是由共被引(Co-Citation)文献的集合组成的,即反映出某研究领域中的经典文献[9]。本文在结合共被引分析图谱的基础上,引入“中介中心性”的概念。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是测度节点文献在知识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文献通常是在该领域中起到起承转合作用的关键枢纽性文献。从信息传输的角度来说,中介中心性越高,节点对网络传输的影响越大。汤湘希和游宇[10]将高中介中心性的文献称之为关键节点文献,并可被视为同一研究领域中的知识基础。

(一)国外交叉研究的知识基础

本文以2004—2018年为时间轴,将国外WOS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样本数据以两年间隔为时间切片,Note Type选择Reference(以参考文獻为节点类型),连线强度选择Cosine,对样本文献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得到节点数量N=64,连线数量E=160,网络密度Density=0.079 的国外文献共被引分析图谱。国外WOS数据库中的204篇样本文献共包含12 920篇被引文献,其中有效文献12 863篇,有效率为99.57%。本文依据共被引文献的中介中心度,将排名前10的文献整理如表1所示。

通过进一步地梳理、归纳和整合,可以发现,上述关键性节点文献存在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以认知神经科学为技术性学科基础。认知神经科学作为神经科学的分支,旨在探讨人类认知历程的生物学基础,阐明行为人心理活动的神经机制,以期实现对个体行为的终极解释。建构在认知神经科学基础之上的交叉研究由外而内形成了由“行为→心理→脑神经”的学科分析范式。Lieberman[11]、Senior等[16]与Lee等[18]在分别阐释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组织认知神经科学以及神经营销科学内涵的过程中指出,认知与心理过程的可视化突破,即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性突破,带动其学科领域实现创新性发展。例如,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融合发展让深入实现理解他人、理解自我、控制自我及与他人的交互行为等方面由可能变为可行[11],并带动形成区分自动与受控、内部关注与外部关注内部关注侧重于自我或他人的内部心理,外部关注侧重于自我或他人的行为或可见特征。的行为研究维度。

第二,神经经济学的发展为该领域的交叉融合作出重要贡献。在排名前10的关键性文献中,神经经济学领域的文献占比较高,对管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Sanfey等[13]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考察行为人在最后通牒博弈经济决策中,认知与情绪变化的神经机制。发现不公平的金钱分配会显著激活前脑岛(Anterior Insula)以及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的脑区活动,从而为后续探讨有关管理决策过程中的情绪和认知反应打开天窗。与之相仿,Knutson等[12]同样采用事件相关的fMRI技术来考证消费者偏好和价格对行为人购买决策的影响,发现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显著激活了人脑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区域,而过高的产品价格激活了脑岛区域,并在决策之前降低中央区前额叶皮层(Mesial Prefrontal Cortex)的脑区活动,从而显著抑制行为人的购买决策。在此基础上,Camerer等[20]全面综述了神经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发展及其对经济学研究的贡献,分别就神经科学研究工具、情绪与认知、自动与受控过程的独立与交互作用及其对经济学研究的价值作出简要介绍和分析,并详细探讨了神经经济学在跨期决策、风险决策、博弈论、劳动力市场歧视四个领域的应用价值及前景。总之,从文献计量的分析结果来看,神经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对于将情绪与认知的神经科学分析视角引入管理决策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第三,神经营销科学和组织神经科学成为该领域的奠基枢纽。其中,神经营销科学的关键性文献共有4篇,组织神经科学的关键性文献共有2篇。在神经营销科学领域,所遴选的4篇文献均属综述性研究论文。Lee等[18]从广义神经科学和神经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拓宽了神经营销科学的概念范畴,并就其未来在信任、定价、谈判、伦理等方面的研究作出了应用展望。Ariely和Berns[14]认为,神经营销学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可能有两点:其一,神经影像技术较其他营销方法更加经济和快捷;其二,神经影像技术能够搜集到传统营销方法无法捕获到的关键信息。但学科领域研究的迅速发展也必然衍生出新的问题和挑战,Plassmann等[17]认为,过往神经营销科学研究的显著问题在于逆推断(Reverse Inference)方法应用的不合理。所谓逆推断方法是指研究者根据特定脑区的激活程度来反推被试特定心理过程的涉入,而该方法的主要局限在于,每一特定脑区都具有多重的任务处理功能,因此,想要根据特定脑区的激活来锁定特定的心理执行过程需要依赖更多的信息。例如,补充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来捕捉目标心理活动的特定神经反应,亦或发现能够被目标心理活动所特定激活的神经度量方式。进一步,在对过去十年的研究进程进行回顾之后,Plassmann等[19]指出,未来该领域研究将会面临着三大基础性研究挑战:其一,神经营销科学旨在洞悉消费者大脑而非消费者行为;其二,神经营销科学主要依靠逆推断方法来识别心理机制;其三,神经影像方法比起传统的市场研究方法更加缺乏可靠性和普及性,以待未来研究者进行完善。

关于组织神经科学,其旨在通过神经生物学层面来剖析组织行为与大脑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推进组织行为理论的实践发展。Senior等[16]的研究以解决特定的组织行为研究问题为出发点,就该领域研究的概念内涵、演进历程、研究框架以及技术范畴作出探讨。在此基础上,Becker等[15]对组织神经科学与当前组织行为研究的相关关系做了更为细致的阐释,并认为组织神经科学研究至少存在如下几方面贡献:一是扩展现有的组织行为理论;二是开辟新的学术研究方向;三是解决了现存的概念研究争议;四是增强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科学性;五是拓宽学科研究视角,从而为解决组织行为领域的实践问题提供新方法。

(二)国内交叉研究的知识基础

与前述一致,本文同样将CSSCI数据库中的样本文献导入Citespcae,其中,41篇样本文献共包含990篇被引文献。鉴于国内文献的样本数量较低,本文将提取节点阈值的选择设置为可接受的最低值,提取节点阈值的选择:最低引文数量均设为2,最低共被引频次均设为2,共被引系数保持默认参数。以提高研究内容的丰富性。按照上述标准,本文执行了Citespcae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节点数量N=3,连线数量E=0,没有显著的文献共被引关系,国内研究尚未形成明显的知识基础。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第一,国内有关管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研究的知识成果尚不足够,直接导致引证的文献数据十分贫乏。第二,国内各管理学学科分支的研究尚处于“自立山头”阶段,已有的成果尚未形成集中的研究领域。

五、管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研究的热点演进

关键词共现分析能够实现在文献信息中提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的词频分布,从而呈现某领域发展的研究热点和演进动向。基于此,本文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法对管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研究的热点展开揭示。

(一)国外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本文以2006—2018年为时间轴,将WOS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样本数据以两年间隔为时间切片,Note Type选择Keyword(以关键词为节点类型),通过对数似然算法(Log-Likelihood Ratio,LLR)提取聚类标签,连线强度选择Cosine,对文献样本进行了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分析。得到节点数量N=114,连线数量E=193,网络密度Density=0.030的国外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聚类图谱的Modularity Q值(聚类结果提供模块值) 和Silhouette值(平均轮廓值)分别为0.544和0.635,其中,Modularity Q值用来判断网络是否可以被划分为独立团体结构的程度,Silhouette 值用来度量关键词聚类的同质性程度。通常认为,当Modularity Q值分布区间在(0.300,1]之间时,表明聚类分析所划分出的团体结构是显著的,该值越大,表明网络结构越好[21];当Silhouette值大于0.500时意味着聚类结果是合理的[22],图谱内具体信息整理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依据聚类规模的大小,自上而下形成9类显著的聚类标签,分别为:品牌体验(Brand Experience)、合作(Cooperation)、消费者行为(Consumer Behavior)、伦理问题(Ethical Implications)、信息(Information)、认知(Cognition)、适应性(Habituation)、逆推断(Reverse Inference)、智力(Intelligence)。本文根据聚类标签间的相关性程度做进一步归纳整合后发现,该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可大致划分为如下3个层面:有关学科分支的热点话题、有关研究方法的热点争议以及有关研究基础的热点剖析。

第一,有关学科分支的热点话题。品牌体验、合作、消费者行为、适应性、智力5类聚类标签映现出管理学各学科分支下的具体研究热点。

首先,品牌体验聚类和消费者行为聚类属于营销管理领域的研究范畴。其中,品牌体验式营销作为一种新型营销方式,已逐步渗入销售市场的各个角落,其致力于通过经营者的营销努力创造积极的品牌体验经历和感受,以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该聚類包含19篇文献,平均发表年限为2011年,涵盖移情(Empathy)、记忆(Memory)、选择(Choice)、品牌(Brand)、体验(Experience)等内容类关键词以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方法类关键词。与之相仿,消费者行为聚类是以消费者的行为决策为研究视角,反向促进经营者营销策略的革新与营销能力的提升。该聚类包含16篇文献,平均发表年限为2013年。该聚类核心关键词囊括如下几类:研究领域类:消费者神经科学(Consumer Neuroscience)、营销研究(Marketing Research)、神经营销学(Neuromarketing)等;研究内容类:奖赏价值(Reward Value)、公平(Equity)、品牌(Branding)等;研究方法类:事件相关功能性磁共振成像(Event-Related fMRI)、神经反应(Neural Response)等。

其次,合作聚类和适应性聚类属于组织行为领域的研究内容。其中,合作聚类兼属于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共性热点。该聚类包含18篇文献,平均发表年限为2012年。由于交叉研究下的部分研究聚焦于探讨在不同组织情境下合作行为背后的神经反应,因而该聚类下出现诸如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及眼窝前额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等医学类专业脑区词汇,除此之外,还包含一些研究内容和方法类关键词。而适应性聚类主要涉及探索与决策记忆过程相关的脑部支持系统,例如,在组织行为安全的研究话题上,Anderson等[23]基于眼动追踪的方法来考察人脑的记忆适应性对安全警示发挥作用的影响。通过眼动追踪测度出眼球运动的记忆效应(Eye Movement-Based Memory,EMM)是个体记忆适应性的神经生理学表现。研究发现,当脑部对安全警示标识由于多次关注而出现记忆适应性时,个体会因为逐渐熟悉而出现经常性忽视,从而导致安全标识的警示作用无效化。整体而言,该聚类包含10篇文献,平均发表年限为2013年。核心关键词涵盖组织认知神经科学(Organization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安全警示(Security Warning)、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信息系统研究(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等。

最后,智力聚类属于人力资本管理领域的研究范畴。智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及组织心理学中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个体差异之一,Scherbaum和Goldstein[24]介绍了在人力资源管理及组织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和实务人员对智力特质的见解和思考。在此基础之上,对智力在内涵、应用及测度等方面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分析其对科学研究及实务工作所产生的可能影响。整体而言,该聚类领域研究成果不多,在时间轴上的关键词节点数量分布稀疏,只产生了智力(Intelligence)、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以及心理学(Psychology)3个关键词聚类,具有明显的时间轴空缺。

第二,有关研究方法的热点争议。伦理问题聚类、逆推断聚类属于该层面的研究热点。其中,伦理问题聚类中包含14篇文献,平均发表年限为2013年,该聚类主要聚焦于探讨神经科学研究方法背后的伦理道德问题。该聚类的形成缘起于部分研究者对基于神经科学方法的管理问题研究存有伦理争议,如神经营销研究将危及消费者的自主权、隐私权和控制权,通过神经生理学方法来增强行为人的认知能力将打破努力与回报间的正向关联,违背职场竞争的公平性,从而带动神经科学研究展开对伦理问题的关注和反思。而逆推断聚类的推断方法争议在前文已有述及,故此处不再冗余赘述。该聚类包含10篇文献,平均发表年限为2015年,是所有聚类热点中最接近当下时段的议题。正如聚类关键词中所示,神经科学技术的日臻完善促进研究者们逐渐对数据分析结果的预测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展开关注。

第三,有关研究基础的热点剖析。信息聚类、认知聚类并非是管理学研究的某个分支,亦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但却是连接管理学与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纽带。信息聚类中包含11篇文献,平均发表年限为2011年。从聚类的关键词来看,该聚类主要涉及对决策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如揭示人脑信息加工规律的双元系统理论(Dual-Systems Theory),该理论将信息加工过程区分为自动加工(Automaticity)和受控加工(Controlled)两类;或是探讨个体信息处理过程中的理性(Rationality)和非理性因素等。认知聚类同样是神经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核心概念。该聚类包含11篇文献,平均发表年限为2012年。主要涵盖有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EEG)、大脑正中前额叶皮层(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激活(Activation)、注意力(Attention)等方法和内容类关键词。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对聚类关键词进行了突发性探测(Burstness)检验,主要基于如下两点考量:其一,关键词突发性探测能够识别某聚类领域随时间发展的新趋势或研究热点的突变,并突出显示具有时间重要性的关键术语;其二,某个聚类内所包含的突发节点越多,表明该研究领域越活跃,是对关键词共现分析的一种有益补充[14]。突发性探测是通过考察词频,将某时段内频次变化率高的术语从大量关键词中探测出来,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突现强度排名前10的聚类关键词共涉及6个聚类,合作聚类包含的数量最多,分别为判断(Judgement)、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眼窝前额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总计3个;品牌体验聚类和认知聚类次之,均包含两个,为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人格(Personality)以及认知(Cognition)、激活(Activation);而消费者行为聚类、信息聚类及适应性聚类分别覆盖1个突现关键词,依次为事件相关功能性磁共振成像(Event-Related fMRI)、选择(Selection)、神经基础(Neural Basis)。整体而言,从突现关键词的覆盖范围来看,上述6大聚类的研究领域相较更加活跃,与学科分支相关的热点话题突现程度较高,而在研究方法层面突现词相较空缺。从突现关键词的基本属性来看,被突发性探测所提取出的聚类关键词更偏向于神经科学类的核心概念和创新方法,从某程度上映现出该领域的一类研究特征是依托新方法、解决老问题。

(二)国内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国内的样本文献以2004—2018年为时间轴,鉴于国内文献的样本数量较少,本文降低了提取节点的阈值水平,以提高研究内容的丰富性,其余设置与前述一致。得到节点数量N=135,连线数量E=293,网络密度Density=0.032的国内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聚类图谱的Modularity Q值为0.863,大于0.300,表明聚类分析所划分出的团体结构是显著的;Silhouette值为0.976,大于0.700时意味着聚类结果是高信度的[19],图谱内具体信息整理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依据聚类规模的大小,自上而下形成6类显著的聚类标签,分别为:神经科学、神经管理学、神经机制、脑成像技术、ERPs、ERPs是神经科学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即事件相关电位,英文全称为Event Related Potentials。管理学。整体而言,国内研究的热点分布在各聚类之间较为均匀,各聚类的时间轴线分布较长,没有明显的时间空缺轴。从聚类标签到核心关键词,共现网络提取出的研究热点包含着大量的分支学科,例如,神经科学聚类中囊括会计研究、管理决策学、劳动经济学;神经管理学聚类中囊括神经工业工程、神经设计、神经价值分析、神经管理学;脑成像技术聚类中囊括神经营销学、神经化学、神经领导学、神经会计学; ERPs聚类中囊括神经经济学、神经生物学;管理学聚类囊括神经组织学、组织行为学等,上述聚类结果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国内交叉研究正在开启另立山头式的研究热潮,并形成以“神经+”为特征的学科命名方式。能够体现出热点内容的部分主要集中于神经机制聚类。该聚类下包含13篇文献,平均发表年限为2012年。聚类标签及核心关键词能够准确映现出现阶段国内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即揭示管理行为、心理效应背后的神经机制,诸如跟随效应、羊群效应、框架效应、偏差效应等,以期打开人脑决策的心理黑箱。而腦成像技术聚类和ERPs聚类主要反映出神经科学研究的主要工具及其所应用到的学科领域。

依照前述逻辑,本文同样对国内样本的聚类关键词做了突发性探测检验,以识别具有时间突发性的活跃关键词以及活跃聚类。突发性探测结果共提取出7个突现关键词,并按突现强度排列如表5所示。表5的突发探测结果进一步佐证了前述的分析结论,7个突现关键词中有6个涉及国内研究的突现学科,而余下的脑成像技术为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工具。可以大致看出,国内研究在交叉学科的内涵界定及其概念廓清等理论层面汇力较多,而在具体内容方面涉猎相对较少。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讨论

第一,在研究态势上,国内研究的发展势头虽低于国外,但犹如雨后春笋。显著差异表现在:国内研究的主题分布相对分散,研究集中度不足;国内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实质性实验研究成果相对稀缺;国内刊文总量水平远低于国外,国内外刊文量的时序差异亦随时间的延伸而逐渐扩大。在该领域发展的十余年里,国内的年刊文量基本保持稳定,尽管这与国外的递增态势不吻合,但是,作为前沿研究领域,相关研究主题已在国内学术界引起重要反响,相关研究成果对管理学以及其他各学科的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影响。从地区和作者分布来看,国外研究虽以美国居多,但在各机构及核心作者的分布上基本保持均匀,而国内研究却呈显著的集聚特征,由点及面形成燎原之势仍需相关学者共勉,加强交流合作,作出更多基础性贡献。

[12]马庆国, 王小毅. 从神经经济学和神经营销学到神经管理学[J]. 管理工程学报, 2006,(3):129-132.

[13]高利苹, 李纾, 时勘. 从对框架效应的分析看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6): 859-865.

[9]李杰, 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6.

[10]汤湘希, 游宇.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内外无形资产研究态势与热点扫描——基于2005~2016年WOS、CSSCI文献计量分析[J].会计论坛, 2017,(2):3-22.

[11]Lieberman,M.D.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 Review of Core Processe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7, 58(1):259-289.

[12]Knutson,B., Rick, S., Wimmer, G.E., et al. Neural Predictors of Purchases[J]. Neuron, 2007, 53(1):147-156.

[13]Sanfey,A.G., Rilling,J.K., Aronso, J.A., et al. The Neural Basis of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in the Ultimatum Game[J]. Science, 2003, 300(5626):1755-1758.

[14]Ariely,D., Berns, G.S. Neuromarketing: The Hope and Hype of Neuroimaging in Business[J].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10, 11(4):284-292.

[15]Becker,W., Cropanzano,R.,Sanfey,A.G. Organizational Neuroscience: Taking Organizational Theory Inside the Neural Black Box[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1, 37(4):933-961.

[16]Senior,C., Lee, N., Butler,M. Organization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1, 22(3):804-815.

[17]Plassmann,H., Ramsoy, T.Z., Milosavljevic, M. Branding the Brain: A Critical Review and Outlook[J].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12, 22(1):18-36.

[18]Lee,N., Broderick,A., Chamberlain, L. What Is Neuromarketing? A Discussion and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2007, 63(2):199-204.

[19]Plassmann,H., Venkatraman,V., Huettel, S., et al. Consumer Neuroscience: Applications, Challenges, and Possible Solu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15, 52(4):427-435.

[20]Camerer,C., Loewenstein, G., Prelec, D.Neuroeconomics: How Neuroscience Can Inform Economic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5, 43(1):9-64.

[21]Newman,M.E. Modular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Network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6,103(23):8577-8582.

[22]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 2015, (2):242-253.

[23]Anderson,B., Jenkins, J.L., Vance, A., et al. Your Memory is Working Against You: How Eye Tracking and Memory Explain Habituation to Security Warnings[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6, 92(1): 3-13.

[24]Scherbaum,C.A., Goldstein, H.W. Intellig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of Work[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15, 25(1):1-3.

[30]Stanton,S.J., Sinnottarmstrong, W., Huettel, S.A. Neuromarketing: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its Use and Potential Misus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7, 144(4):1-13.

[31]Lindebaum,D.Pathologizing the Healthy But Ineffective:Some Ethical Reflections on Using Neuroscience in Leadership Research[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2013, 22(3):295-305.

[32]崔学刚, 邓衢, 邝文俊.基于神经科学方法的会计研究:分析与展望[J].会计研究, 2016,(12):21-28.

[33]Powell, T.C. Neurostrateg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2(13): 1484-1499.

[34]Waldman, D. A. , Balthazard, P. A. , Peterson, S. J. Leadership and Neuroscience: Can We Revolutionize the Way That Inspirational Leaders Are Identified and Developed[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1, 25(1):60-74.

[35]潘煜,万岩,陈国青,等.神经信息系统研究: 现状与展望[J]. 管理科學学报, 2018,(5):1-21.

[36]Farah, M.J. Neuroethics : The Practical and the Philosophical[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5, 9(1):34-40.

(责任编辑:巴红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