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杨凤池
身在职场,人人都想赢。什么叫赢?就是成功。什么叫成功?是否白领就比蓝领成功?金领就比白领成功?管理者就比被管理者成功?职位高的就比职位低的成功?从一般人的观念来看,上述问题是明知故问。而这种观念正是许多职场人难以获得成功感的来源,也是许多“职场病”的来源,是需要扭转的。
人生的成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成功,是被别人认可、称道的成功。
一般人们提到成功,指的就是第一种类型。长久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种观念,自己说自己好是老王卖瓜,不算好,必须由别人口中说出好,才算是真的好。这种做法对孩子们来说是对的,因为小孩还不具备判断是非高下的能力,必须由大人作出判断,才能让他们逐渐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进而以此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准则。但是,当我们已经成年,却还墨守成规地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就不是那么合适了。大多数人的苦恼缘于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而一些所谓成功的人最后没有成功的感觉,从本质上说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只把别人认可的成功当做成功,实际上是“伪成功”。“伪成功”的结局不外乎是:第一,不能成功。尽管自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没有达到目标,到头来也没有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第二,“成功”了以后反而感觉更为失落,因为自己理想中的成功并非如此。由于别人都认为成功应该是这样子的,自己才千辛万苦走到了今天,可是结果却离自己心中的渴望愈加遥远。这就形成了“伪成功”的悖论——假如做不到,就会认为自己没有成功、很痛苦;而做到了,也同样痛苦,因为这样的“成功”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比如,大家都认为能上北大、清华,毕业后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才是成功,而我从小就觉得当个好木匠,能做出精致典雅的家具就是成功。结果我还是按照别人的要求寒窗苦读十几年,考上了重点大学;本科毕业后再考硕士、博士;辛辛苦苦拿到博士学位后又留校当老师、做教授。可是我做这些事情时一点好的感觉都没有,只不过是因为别人都认为这叫成功,我才以此为目标,开足马力直奔这个方向去了。这种成功做到之后,就算是有满足感,满足的也只是“面子”,亏了的却是“里子”。如果没做到,就更是难堪,非但“面子”没满足,“里子”更不舒服。过度关注“面子”的满足,结果却亏了“里子”——这就是神经症式内心苦恼的来源。
第二种成功,是自己认可的成功。
我们一起来分享最近《华盛顿邮报》头版有关美国小贩卡尔洛斯的故事。
卡尔洛斯是萨尔瓦多人,他青少年时非法入境来到美国。经过辛勤的努力,拿到了合法身份。定居10年后,卡尔洛斯就在华盛顿街头的广场上卖起了热狗和家乡卷饼,一做就是20年。
然而,当他于2010年10月1日因心肌梗塞去世后,附近经常前来光顾的顾客们突然意识到卖卷饼的小贩“不在了”,竟引来律师、实习生、议员、流浪者等数百人到他摆摊的街头哀悼,而他们和卡尔洛斯仅仅是顾客与小贩的关系。
随后,《华盛顿邮报》破例在头版刊登了卡尔洛斯的讣告,他享受到了名人般的待遇。
卡尔洛斯对客人十分细心,他的好几百位常客每人喜欢吃什么他都能记得住,同时他也会记得顾客谈及的家事。许多顾客成了他的好朋友,出差或旅游时会在异乡给他寄来明信片。
在一般人看来,卡尔洛斯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做着微不足道的工作,但是他却引来如此众多的关注。不是因为他做卷饼,不是因为他摆一个小食品摊,也不是因为那么多人对他都予以赞誉,而是因为他从事这一职业的态度。
卡尔洛斯说:“这个小食品摊是我观察世界的一个美妙的窗口,通过这个小食品摊和我所从事的这个职业,我学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卡尔洛斯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相当高,而且是饶有趣味地去从业的,是很喜欢,很热衷,乐此不疲地去做,而不是带着痛苦、沮丧和反感去做。通过这个摊位,他爱上了所有的顾客,这份工作是他人生价值和乐趣的重要来源。结果,他赢得了顾客,赢得了社会的赞许,这种成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他所得到的成功并不是他从事这个职业最想得到的,他是想把这里当做观察世界的美妙窗口,从这里学到了很多人都没有机会学到的宝贵知识,这构成了他热爱这个职业、热爱这个岗位的重要原因。而爱岗又敬业的人必然会取得成功。在这一过程中,他有深切的感受,而且是正面的、肯定性的、快乐的。这就是幸福。
在生活中我们倡导第二种成功观;在职场上我们同样倡导第二种成功观。
现在再来回答本文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什么叫赢在职场?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获得成功的好感觉;再具体点就是8个字:心身健康,愉快胜任。要做到这一点,树立正确的成功观是根本。
(摘自《发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