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向达 林洪羽
摘 要:作为新时代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三产融合是东北粮食主产区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本文通过建立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三个产业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2010—2016年东北粮食主产区三产融合的耦合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和内蒙古应利用旅游环境优势,推介契合消费者需求的农业旅游产品,带动三产融合;吉林和黑龙江应加快技术进步,积极引进资金和人才,利用农产品加工业优势,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实现农产品再工业化。基于各地区差异化的现实基础,分析得出制约东北粮食主产区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缺陷,产业结构不对称,并提出促进该地区三产融合和开辟东北振兴新格局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东北粮食主产区;三产融合;耦合协调度模型;东北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9)09-0095-07
一、问题的提出
新时代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内涵,也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载体。2018年9月25日***总书记视察东北时提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强调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要振兴,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东北农业科技发展大有潜力,农业发展前景广阔,粮食安全战略永远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东北地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责任,三产融合是新时代振兴东北的必要措施,是农民增收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所在。
20世纪90年代,今村奈良臣提出“六次产业”,旨在解决日本农产品增收价值未能回归农民的困境,实质是基于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范围拓展的三产融合。程承坪和谢雪珂\[1\]对日本和韩国通过发展第六产业摆脱农业发展困境进行定性分析并得出相关启示;姜长云\[2\]从产业链条、经营主体和政府扶持方面揭示日本发展第六产业的重点和特色,探讨中国农村三产融合与日本六次产业化的异同。多数国内学者基于理论和案例分析对三产融合进行研究。刘海洋\[3\]基于吉林市孤店子镇的案例经验,提出应以多方受益为价值取向,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等促进三产融合;吕岩威和刘洋\[4\]梳理国内多地区实践案例,总结三产融合发展四大模式,并进行优劣势比较,提出政策建议。实践案例可为三产融合发展提供经验,但仅通过个案分析难以增强三产融合必要性的说服力。
作为分析产业融合和协调发展等问题的工具,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到了学术界普遍认可。刘定惠和杨永春\[5\]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安徽区域经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系统进行耦合协调度测算,得出生态环境是制约安徽产业融合瓶颈的相关结论;刘莹\[6\]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3年辽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水平,结果表明协调度整体偏低;邓椿\[7\]测算了山西11个地级市旅游、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谭明交\[8\]认为,产业融合本质是趋同过程中稳态收敛,因而以交易成本、收益和技术效率为测量先显变量建立趋同模型,通过观察是否达到均衡状态对三产融合的动力、质量和模式进行分析。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研究多基于几个同类产业,鲜有学者对一二三产业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本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三个产业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测算,得出2010—2016年东北粮食主产区三产融合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
二、模型设定
实现三产融合,即鼓励农民实现多种经营,以种植业为中心,加上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开发等第二产业,以及销售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形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并将流向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和农产品附加值内化,使农产品提升的附加价值切实地回馈农民,为农业生产者争取更多非农业收入。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三产融合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和开放性。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标志,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潜力。本文建立农业系统、农产品加工业系统和旅游业系统,运用熵值赋权法进行计算。其中,i年j项指标比重:zij=zij/∑ni=1zij;指标信息熵:ej=-1/lnn∑ni=1zij×lnzij;信息冗余度:dj=1-ej;指标权重:wj=dj/∑ni=1dj,j=1,2,…,m。三产融合的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1所示。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建立
耦合度表示系统间关联程度,不反映各系统水平;耦合协调度既反映各系统是否具有良好发展水平,又表示系统间相互作用。本文选取2010—2016年东北粮食主产区各指标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该地区三产融合发展情况。
为消除数据量纲影响,对初始数据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采用正向指标计算公式得到农业系统指标i的标准化值x′i:x′i=xi-min ximaxxi-min xi ,y′i和z′i计算公式同x′i。
计算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的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fx=∑ni=1aix′i ; gy=∑ni=1biy′i ;hz=∑ni=1ciz′i。其中,ai、bi和ci为各系统指标权重。综合评价指数越高,产业发展状况越好。
计算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别为:C=fx×gy×hzfx+gy+hz313;D= C×T。其中,T=αfx+βgy+γhz 。耦合度C介于0—1之間,越接近1,系统间相互作用越强。T为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融合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和γ为各自权重,东北粮食主产区三产融合机制中,第一产业应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依托,以弥补自身不足,故取α=0.2000、β=0.4000和γ=0.4000。
三、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分析
(一)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1.内蒙古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内蒙古农业波动明显,大体呈一年上升一年回落态势,2016年农业综合评价指数为0.5996,相比于2010年的0.2955增长一倍,可见农业受自然环境和生产要素成本等影响较大,波动性和不稳定性较强。农产品加工业波动也较大,2012年综合评价指数达到最大值0.6112,但2013年迅速下降至0.3762,2014年虽显著上升,但2015年又有所下降。旅游业发展稳定且状况良好,综合评价指数呈上升态势,2011年和2015年大幅增长,2016年达到最大值0.8201。依托国家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之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内蒙古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战略进一步实施,为一三产业融合提供了前进动力。
整体来看,2010—2013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略优于第三产业,但综合评价指数较小,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2010—2016年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扩大,综合评价指数较高。但由于中小企业和加工作坊居多,产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深加工技术水平低,缺乏高质量农产品,竞争力不足,无法维持农产品加工业长期发展,暴露的弊端在2012年体现出来,導致综合评价指数回落。2014年后三产融合发展效果较好得益于旅游业快速兴起,呈现出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景象,带动效果较好。2011—2016年内蒙古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从1.35%提升至2.37%,可见,一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拓宽农产品市场,增加非农业收入。
2.辽宁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辽宁农业波动明显,2013—2014年下降幅度较大,2014—2015年大幅上升,2015—2016年又迅速回落。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综合评价指数达到最大值0.6223,此后一直呈下降态势。农产品加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需要高科技人才把控未来发展方向。2010年辽宁高科技人员仅33.34万人,其中农产品加工业科技人员占比不足3%,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和结构分布不合理是导致农产品加工业持续走低的关键因素。旅游业综合评价指数于2012年达到最大值0.5901后逐年下降,2016年有所回升。辽宁旅游资源较丰富和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完备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原因在于旅游业特色不强、城市定位模糊和新兴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缺乏投资建设,未能全面开发。
整体来看,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大体相同,2011年三产融合发展较好,综合评价指数为0.6064,此后呈下降态势。自然资源优势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饱和,农业发展前景在于借助产业融合突破自身束缚。
3.吉林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吉林农业波动较明显,先下降后大幅上升,2014年农业综合评价指数达到最大值0.7157,此后有所回落。吉林以全国1/60的农业劳动力和1/25的耕地生产出1/18的粮食、1/10的商品粮、1/2的出口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农业生产地位不可动摇。农产品加工业综合评价指数2012年达到最大值0.6604,2012—2013年大幅下降后有所上升。吉林是农产品加工业大省,以开发终端产品为重点,2011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20%,2012年销售收入实现4 000亿元。但由于生产链条短、结构不合理和精深加工技术匮乏,农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利润较低,导致2012年后综合评价指数下降。旅游业发展略不尽人意,综合评价指数较低且2011年后一直下降,原因在于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开发建设滞后,城市品牌文化宣传力度不足。
整体来看,2011—2013年吉林三产融合综合评价指数略微下降,2013年后缓慢上升,2016年为0.5301。吉林产业优势在于一二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广阔发展空间,改良加工业制造工艺,引进高端科学技术,如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助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产业融合。重点发展“互联网+农业”,消除农业信息闭塞、流通受阻和销售途径陈旧等弊端,让特色农产品、旅游产品和城市品牌文化迈向全国乃至世界,最大化提升产品价值。
4.黑龙江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黑龙江农业发展趋势稳定,2016年农业综合评价指数为0.5784,这得益于种植业土地资源优势。2013年农产品加工业综合评价指数达到最大值0.6191,此后略有波动。尽管黑龙江农产品加工业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但技术装备落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初级农产品无法向精深加工升级,导致市场供给不能契合需求,难以形成有效市场规模。旅游业发展略不尽人意,综合评价指数较低且呈下降趋势,2013年下降最明显,2016年仅为0.3841。这可能与黑龙江偏寒冷的气候特点有关,受资源影响客源有限,农业旅游产品推介宣传工作尚未完全展开,冰雪旅游等天然优势尚未完全释放。
整体来看,2012年黑龙江三产融合综合评价指数达到最大值0.6320,2012—2015年呈下降趋势,2016年为0.4932,仅小幅度回升。与吉林类似,黑龙江旅游资源不如内蒙古和辽宁丰富,旅游业带动作用较小。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具有比较优势,2014—2016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稳定同步增长,带动能力较强。与吉林不同,黑龙江农业带动作用略强于农产品加工业,自然资源优势具有稳定支撑作用。因此,黑龙江应侧重发展一二产业深度融合,把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放首位,扩大高质量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影响力。
(二)耦合协调度分析
东北地区三产耦合度平均值在0.3000左右,走势平缓,可见一二三产业间相关性及互动性弱,三产融合未能从源头找到发展方向。内蒙古耦合协调度发展走势最好,其次是吉林、黑龙江和辽宁。图1显示,内蒙古耦合协调等级从2010年中度失调上升为2016年濒临失调。
如果耦合协调度值位于0.4000—0.4900之间为濒临失调;位于0.3000—0.3900之间为轻度失调;位于0.2000—0.2900之间为中度失调。
图2—图4显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耦合协调发展情况相似,2010—2011年大幅增长,是由三个产业综合评价指数共同上升拉动的。2012—2015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耦合协调度有所下降且趋势放缓,旅游业综合评价指数均处于快速下滑阶段,旅游业发展不理想。2016年吉林三产融合耦合协调发展优于黑龙江,黑龙江优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从轻度失调上升为濒临失调,辽宁一直处于轻度失调状态。可见,东北粮食主产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带来黑土地退化等不可逆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大力发展工业拉动经济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辽宁和内蒙古应继续扩大旅游环境优势,如大力发展文化休闲农业旅游,依托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增强农业旅游产品吸引力,推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生态旅游,打造具有东北魅力的新兴生态旅游环境;吉林和黑龙江则继续加快技术进步、引进资金和人才,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形成东北特色产业集群。同时,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加大旅游项目宣传推广,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效益。
四、三产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缺陷
1.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契合度较低
市场信息不对称指供求双方掌握信息不均衡,产品质量和价格信息等在生产、流通、销售、消费环节中未能全面反映。从传统手段看,提高农产品质量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市场化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产品价格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高质量产品供给增加而需求不变,其价格必然下降,因而仅通过产品质量价差不能提升农产品总体价格水平。近些年国内健康性消费支出及对绿色有机高品质农产品需求明显上升,国内市场具有广阔发展空间,这要求供给方准确捕捉市场信息,打开国内市场,获得更高市场回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供给过程中与市场契合度较低的问题。
2.农业主体市场意识不强
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主导和政策制定对农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实施价格保护政策和补贴政策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农产品国际競争力,但对于数量众多的农民只能保证其基本收入。规模经营并不代表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不一定形成较好的规模收益[9]。市场经济要求农业主体对市场信号反应灵敏,但农业主体收入低和对政策依赖性强导致自身承担风险能力较弱,市场信号不确定时,农业主体多会选择规避风险,减少资金投入。例如,2015年临储玉米价格下调,但2016年种植规模并未减少,东北地区农业种植结构无较大调整,不仅导致新玉米价格下滑,还导致库存量增多,造成卖粮难问题。可见,改变种植结构可能带来未知风险,基本收益难以保障,农民很难轻易作出改变[10]。
3.体制转轨困难导致农业市场化进程缓慢
受20世纪50年代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制约,东北地区农业产业框架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一是农村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二是带有国家垄断性质的农产品统购统销,三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农产品统购统销是为了确保城市居民生活和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但实质上违背了市场等价交换原则;农村人民公社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经济组织的独立性,强化了国家对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行政干预,是国家控制农民经济权利的一种形式。
东北农业的计划经济特色导致市场力量薄弱,本土产品在市场中不占优势,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细化程度远不如南方地区。东北虽为粮食主产区,但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不够灵活、市场开拓程度不足,导致对外失去国际竞争力,对内产能过剩且利润微薄。东北振兴真正需要攻坚落后的改革开放观念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完善开放程度不高的农产品市场。
(二)产业结构不对称
1.第一产业结构失衡
“三高”问题突出,即高产量、高库存和高进口。中国农产品库存量较大,其中玉米库存问题突出。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5年玉米库存占消费量比率为176%,历史最高;进口依赖较强,其中大豆最依赖进口,2016年大豆消费中87%来自进口。大豆种植平均成本每亩248元,同期美国仅需160元左右,价格较低的进口大豆使中国成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在低价进口大豆冲击下,黑龙江大量油脂加工厂亏损关停,开工严重不足。大豆是东北粮食主产区具有种植优势的作物,大规模大豆加工企业在全国名列前茅。国际形势紧张导致进口大豆价格上行,为国产大豆赢得市场提供契机。
农场规模小,产业规模效益不足,表现为维系总量充足供应的成本过高。中国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总成本分别是美国的203%、53%和80%,农产品成本较高在于生产要素成本较高,劳动生产率较低。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减少劳动力投入的有效措施,但前提是适度的农场规模和较高的农民收入。随着农业发展要求逐渐从数量转向质量,土地细碎化、经营分散化和农场规模小等问题日益凸显。粮食和棉花等土地集约型农作物生产规模较小,导致农民收入低,农业持续发展乏力。
2.第二产业缺乏竞争力
首先,农产品加工业对市场反应滞后,生产决策变更滞后于市场需求改变,中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不利于农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其次,深加工企业技术落后导致无法满足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需求。最后,科学创新推广体系不完善和管理体制不顺畅阻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企业生产技术及投资效益受限,导致第一产业增长率比其他生产部门低。农民为满足生产购买肥料及农机等工业产品,能吸收多少工业产品,取决于生产技术改进和资本边际收益率。提高加工企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和企业精深加工能力,可获得较好的规模效益,使利用国产大豆的加工企业加快开发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用好国内和国外两项资源,使供给与需求相适应,是东北粮食主产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东北粮食主产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服务体系和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居于主导地位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服务型和社会保障型行业较少,造成该地区在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处于缺位状态,带动经济能力不明显。该地区高技术企业数量远低于其他地区,2015年仅有1 189个;辽宁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较高,其次是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2014—2015年吉林增长10.80%,内蒙古增长11.57%,辽宁下降22.90%,黑龙江下降1.60%。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对其他产业渗透能力弱,新兴产业不能带动传统产业增加附加值,必定导致产业结构失衡,产业融合发展不完善。第三产业相对滞后会导致该地区农产品仅能以加工程度低的产品数量取胜,而不是占据高附加值产业领域的产值优势,因市场规模有限,对资源损耗、能源开采和成本负担会造成不良影响。
五、政策建议
东北粮食主产区应依托东北振兴发展战略,逐渐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做好三产融合以开拓更多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销售模式,助力农产品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资金和技术保障,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
东北粮食主产区应充分发挥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助力政府招商引资。增加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土地、技术和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促进信贷资金向企业倾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奖励制度,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同时着重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问题,调动各类社会资本积极性,探索构建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协同机制。美国现代农业已完全商品化,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培育出更多产量高、质量优和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中国推进三产融合,应有效整合产业要素和创新要素,延长产业链条,鼓励加工装备研发,从根本上转变农业传统生产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构建园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三产融合的首要任务。新生代农民不能回乡继承传统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难上加难。农村三产融合对技术要素要求较高,传统生产经营难以适应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和服务一体化运营模式。因此,可广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实施配套政策扶持,积极培育融合多元化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让农民切实享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值收益,使产业融合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三)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第六产业新模式
优化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快速推进产业间连接整合。农业产业链延长后,供应产品由单一初级原料升级为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农业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1—3∶1,中国仅为0.4∶1。玉米和大豆深加工产品价值远高于初加工产品,如大豆分离蛋白平均每吨1.5万—2万元,浓缩蛋白每吨1万元左右。初加工玉米附加值提高1—2倍,精深加工玉米附加值提高5—10倍[11]。推進休闲观光农业新模式,打造多样式农业休闲旅游产品。让农产品不再是只能果腹的食物,而是融入美学、健康和特色文化的高档品,发挥农耕特色文化,挖掘乡村休闲价值,做到第一产业注重质量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好产品,第二产业完善精深加工、细化产业链条,第三产业拓展市场化营销渠道。
(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东北粮食主产区资源丰富,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是减少流通成本的有效手段,产品直接供给给品牌企业,避免出现大量利润因流向加工企业和经销商而导致农民收益不高的问题。把传统特色打造成独特品牌,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各地区主动对接品牌引进、品牌建设和品牌推介工作,形成品牌集群效应。首先,增强品牌价值链牵引力,培养一批起点高、有特色和凝聚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保证市场稳定性。其次,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后引进新生物和食品加工技术,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最后,“包装”农产品,不仅追求外观美观大方,也要融入绿色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形象,引领消费潮流。
(五)开拓“互联网+农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新产业、新商业模式
传统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较长,包括生产者、批发市场、销售商和消费者,中间流通环节还可能存在多层次中间商,增加了不必要的流通成本[12]。“互联网+农业”依托互联网便利、智能和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对农业生产、销售、流通和服务等生产链进行优化升级,打造新产业新业态。“互联网+农业”为农民和消费者带来互联互动新平台,农民自身优势和农产品附加值在销售过程中能充分体现,高质量农产品才能切实得到更高价格,实现农民增收目标。“互联网+农业”为企业营造了信息通畅的市场环境,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组织生产,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销售风险,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垄断或寡头市场,打破企业进入壁垒,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六)对接“冰上丝绸之路”,建立农业产业链互联生态圈
优越的地理区域是减少出口成本和增强比较优势的重要前提,比较利益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是决定国际分工的重要条件。东北粮食主产区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区域经济合作优势。为对接“冰上丝绸之路”,该地区应加快港口建设,加强边境贸易合作,建立农业产业链互联生态圈。一方面,在保证国家安全前提下,继续释放大连自贸区和金普新区建设取得的成果,同时利用图们江的地理优势建立自贸区,完善海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吉林珲春面向日本海的重要枢纽作用,保障中朝俄跨境贸易便利畅通[13];另一方面,鼓励国内物流企业和加工企业进行国际交流,加大市场份额,以该地区丰富产业资源为支撑,将农产品加工业、第三方物流和互联网服务业等产业相融合,打造未来经济增长点,以三产融合建设提振东北地区经济。
参考文献:
[1]程承坪,谢雪珂.日本和韩国发展第六产业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6,(8):114-118.
[2]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3):5-10.
[3]刘海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案例研究[J].经济纵横,2016,(10):88-91.
[4]吕岩威,刘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模式、优劣比较与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2017,(12):16-21.
[5]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7):892-896.
[6]刘莹.辽宁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J].当代经济,2016,(5):55-57.
[7]邓椿.山西省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85-89.
[8]谭明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9]史月兰.我国农业发展中的规模经济实现途径探讨[J].理论与改革,2009,(4):108-110.
[10]张茗朝,姜会明.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6,(7):74-78.
[11]张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振兴东北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发展,2004,(1):17-23.
[12]卢智慧.我国农产品分销渠道优化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7,(4):105-109.
[13]李振福,刘硕松.东北地区对接“冰上丝绸之路”研究[J].经济纵横,2018,(5):61-67.
(责任编辑:孙 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