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与俄罗斯外经贸政策调整及其效应

时间:2024-04-24

郭连成,边中悦

(1.东北财经大学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2.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一、引 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转轨国家的外经贸政策调整不仅对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且对国内经济转轨和社会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最大和最具典型性的经济转轨国家,都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攻坚阶段。而无论是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是俄罗斯创新经济战略的实施,都必须依赖于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同外部世界的贸易、投资、技术、信息等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而符合国际惯例和本国国情的外经贸政策,是中国和俄罗斯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保证。本文围绕中国和俄罗斯外经贸政策及其实施和调整展开深入的比较分析,以求为我国外经贸政策的完善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俄两国外经贸政策的调整状况

(一)中国外经贸政策调整的路径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与之相伴随,外经外贸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改革与调整

这一阶段主要是为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而对外经贸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

(1)外贸管理体制改革与外经贸政策的调整。针对传统外贸体制高度集中的弊端,实行外贸管理体制改革:一是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使更多的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拥有外贸经营权;二是为搞活对外经济贸易,设立经济特区;三是为了调动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改革收购制并开始推行代理制,外贸专业公司逐步开展进出口代理业务;四是在全国外贸行业全面推行承包制,使外贸行业逐渐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良性发展轨道。

(2)外汇及外汇管理体制的调整。中国自1979年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和汇率双轨制。外汇留成制度一方面使地方、部门和企业拥有一定的自行使用外汇的权力,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一些单位外汇有余,而另一些单位却外汇短缺的结构性不平衡现象。为此,从1980年10月以后,中国允许各主要城市陆续开办了外汇调剂业务,由此发展起来了外汇调剂市场。

(3)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政策的调整。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不断调整利用外资政策。一方面,不仅颁布了鼓励和利用外资的相关法律,而且推出了与之相配套的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还通过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形式,以减免所得税和关税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1986—1992年间,中国吸引外资的政策逐渐从税收优惠转向与产业导向结合的优惠政策,利用外资的政策逐步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政策环境大为改善。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深化,在大量吸收外国资本的同时,中国也开始迈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但由于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加之当时政府监管严格,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非常缓慢。从1985年开始,中国政府逐步放松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管制,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范围才开始扩大至其他所有制的企业[1]。

2.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入世”前的改革与调整

这个时期主要是为了继续深化改革和配合“入世”谈判需要,我国政府采取了具有开放化、自由化倾向的外经贸政策。通过一系列改革及政策调整,我国初步建立起了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外贸管理体制。

(1)外贸管理体制方面新的调整。一是着手建立法制化的外贸管理体制。二是进一步下放外贸经营权,不断加大对外贸易的开放力度;保持对外经贸政策的统一性,提高政策透明度;实行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向登记制转化的试点。1994年1月对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实行并轨,建立起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6年12月,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 (主要是贸易项下)的可兑换。至此,我国基本上实现了贸易自由化改革。

(2)关税及出口政策的调整。在关税水平方面,中国政府1992—1996年间大幅度自主降低关税。在关税征管制度方面,我国从1993年开始清理各种减免税政策,逐步建立起低税率、宽税基、硬税制、严征管的关税制度。在出口政策方面,这一时期陆续提出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以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增强外贸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在出口退税政策上,在已经确定的“征多少,退多少,不征不退”和“彻底退税”原则基础上,1995年调整了出口退 (免)税的范围,严格规范了退税办法。至此,中国实行了更加彻底的退税政策。

(3)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政策的调整。在吸引外资政策方面,中国加大了对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力度。一是放宽外商投资的产业领域,以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使大型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由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的试探性投资发展到扩张性投资。二是建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敞开了外商投资贸易领域的大门,表明中国努力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加大开放力度。三是逐步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四是进一步完善吸引外资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了吸引更多外商投资,政府还调整了外商投资和外国金融企业营业税政策。同时,放宽了外资进入资本市场的准入限制。在对外投资政策方面,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提出要在政府的指导下,逐步、稳定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进行对外投资。

3.“入世”后过渡期 (2002—2006年)的改革与调整

这一时期是中国加入WTO以后逐渐与WTO规则相适应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政策调整阶段。中国不仅进一步加强对进出口企业和进出口业务进行市场化管理,促进所有进出口企业的公平竞争,并大幅度削减贸易壁垒,朝着贸易自由化方向改革发展,而且也加强了对国内产业和各类企业利益的依法保护。

(1)外贸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调整。一是对法律法规制度做出重大调整。二是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

(2)关税及出口贸易政策的变化。为履行“入世”后关税水平下降的承诺,从2002年起,海关总署多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的税率、税目进行调整,关税总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降至12%,到2005年降至9.9%,基本接近所承诺的水平。另外,对出口政策也进行了相应调整。2003年,国家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改革,对不同行业的出口退税率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建立了中央、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新机制。

(3)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政策的调整。在吸引外资政策方面,加入WTO后,政府逐步放宽了外国对华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式的限制,利用外资进入新阶段。利用外资的重点从引进国外资金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和专门人才转变;利用外资的领域从加工工业为主向服务领域大力推进;利用外资的方式从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向多方式引资拓展;政府对利用外资的管理从行政性审批为主向依法规范、引导、监督转变。在鼓励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方面,为了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中国对对外投资政策做了进一步调整,相继制定了扩大对外投资的宽松政策,使对外直接投资得以快速发展。

总之,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革与调整,中国较好地履行了“入世”前对外贸制度、管理方式的承诺,而且外贸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尽管如此,我国外贸体制和外经贸政策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而改革和调整仍需继续深入。

4.2007 年至今的主要政策调整

(1)外贸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新调整。在平稳渡过了加入WTO过渡期后,我国实行了更加自由、公平、开放的外经贸政策。2012年4月30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进口,适当扩大进口规模,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2)关税政策。从2007年开始,我国关税政策继续进行调整。在关税水平方面,2008—2012年,进口关税税率不断降低,但关税总水平始终保持在9.8%。根据财政部关税司的资料,2013年要对780多种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在关税优惠政策方面,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双方超过90%的产品实施零税率。

(3)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政策的新调整。根据国内推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调整了吸引外资的政策。一是继续实行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端产业的外资吸引力度,对这样的外资在金融上有配套支持[2]。二是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便利的条件。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三是进一步营造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和规范高效的行政环境。四是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重点支持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区域发展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外商投资等。

在对外投资政策的调整方面,2009年商务部修订发布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了对外投资的核准制度,提升服务职能。主要是下放了境外投资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2010年7月,商务部将“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核准”、“限额以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设立及变更审批”等事项下放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另外,为配合企业对外投资,在外汇政策上也做了相应调整。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发布了《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拓展了对外投资的外汇自由度,促进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3]。

(二)俄罗斯外经贸政策调整的措施

1.经济转轨初期的调整

在叶利钦执政初期,与经济转轨进程相伴随,俄罗斯对外经贸政策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一是改变国家对外贸经营权的垄断,实行贸易主体多元化和对外贸易自由化。二是放松外贸管制,实施鼓励出口政策。俄罗斯先后取消了大部分商品的配额、许可证,并规范和调整了进出口税收制度。同时,为向国际通行的制度靠拢,俄罗斯着力改革和规范关税制度。三是加快国际收支自由化步伐。1992年初,俄罗斯开始实行卢布可自由兑换制度。1995年俄罗斯由“内部可兑换”走向了有管理的“汇率走廊制”,从而使卢布汇率不再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而由俄罗斯央行对外汇交易所和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卢布对美元的比价预先规定一个上下浮动的范围。然而,自1998年接二连三的金融危机,使俄罗斯又实行主要由外汇市场供求来决定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4]。

2.经济转轨深化时期的调整

自2000年普京就任总统后的八年时间里,俄罗斯经济转轨得以深化,政府作用得以强化,尤其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集中发展本国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和体制环境。这一时期,俄罗斯吸取叶利钦时代的教训,积极调整外经贸政策,提升本国经济的竞争力。

(1)进一步完善对外贸易政策法规。俄罗斯政府积极推进“入世”进程,为适应WTO关税减让的要求,从2001年起大幅度降低关税,同时调整和修改了国内相关法律和政策,最主要的是2003年通过了《海关法典》,2007年2月俄关税委员会发布了《2008—2010年海关政策基本方针》;2003年还颁布了《对外贸易活动国家调节原则法》,以取代1995年的《对外贸易活动国家调节法》。此外,2003年12月颁布了俄罗斯反倾销法及实施细则。

(2)采取积极政策措施大力吸引外资。一是简化对外资的审批程序。从2002年起,外资企业只需向俄罗斯联邦地方税务检查部门提交申请就可以完成基本注册。而且,外国投资企业和俄罗斯的经济实体一样按《法人国家注册法》规定的程序进行注册。二是依据2005年通过的《俄罗斯联邦经济特区法》设立经济特区,以保护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经济特区实行有效期不超过20年的最低投资规模限制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关税优惠政策和财务优惠政策。2008年5月5日,普京签署了《俄罗斯限制外资程序法》,表明俄罗斯对战略行业,特别是战略矿产资源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3)实施较为宽松的外汇政策。2006年5月起,俄罗斯中央银行将与资本出入境有关的外汇业务准备金提取额度降低一半,并将出口企业外汇收益强制结售汇额度降至零。同年6月,俄联邦政府又提出并通过了外汇调节和外汇监督法的相关修正法案,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所有限制。到了7月,卢布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普京执政8年期间,俄罗斯通过颁布和修改一系列与贸易、投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对外经济交往的制度环境基本构筑起来,同时把发展区域合作放在对外交往的重要位置,首先是加强同独联体成员国的经济联系,其次是加强同欧盟、中国、美国、日本的经济合作。俄罗斯新的对外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扩大了能源及原材料部门的出口,改善了俄罗斯财政状况,国家偿债能力不断增强。

2008年梅德韦杰夫继任总统,俄罗斯进入“梅普组合”时期。这一时期,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俄罗斯一方面采取措施继续扩大出口,另一方面重点强化政府职能及相关贸易法律法规建设,按照WTO的要求积极推进“入世”步伐,并于2012年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这一时期,俄罗斯按照“入世”要求不断完善国内立法,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三、中俄外经贸政策调整绩效的比较

(一)对外贸易政策调整对两国贸易发展的不同影响

俄罗斯在经济转轨初期实行对外贸易自由化政策,虽然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但经济却出现了衰退,对外经济依存度上升。2000年后,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依然较快,而经济增长也较快,但对外经济依存度却总体出现了下降趋势。虽然2010年俄罗斯外贸依存度达到了44%,相较于1995年提高了8%,但是比1999年的71%仍有明显下降,降幅达到27%。而受外贸政策的影响,俄罗斯对外贸易结构一直处于畸轻畸重的不平衡状态。大宗燃料、金属和原材料商品占出口份额的80%以上,这表明俄罗斯对外贸易质量和层次的低端性,也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使其饱受“资源诅咒”之苦的根源之一。

与俄罗斯相比,中国外贸政策的不断调整不仅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进口规模和出口规模均呈上升态势,对外贸易依存度总体上也不断提升,而且进出口商品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一方面,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出口快速增长。1986年纺织品和服装等取代了石油等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标志着我国出口商品从资源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1996年机械及运输设备取代纺织品和服装成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标志着出口商品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而高新技术产品 (主要为机电产品)出口也呈现快速增长特征。另一方面,进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自1980年起,初级产品进口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进口迅速上升。1986—2011年间,进口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为80%左右,而进口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为20%左右。

(二)对外贸易政策调整对两国经济增长绩效的影响

如上所述,中俄两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对两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下面用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弹性来度量其所产生的绩效。

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弹性可以分别通过进口 (或出口)增长弹性来表示。GDP的进口 (或出口)增长弹性,是指GDP变动对进口 (或出口)变动的反应程度,用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的百分比除以进口额 (或出口额)变动的百分比,它可以分别反映进口或出口变动对GDP增长率的影响程度。当弹性大于1时,说明进口 (或出口)对GDP增长的推动作用较大;当弹性小于1时,说明进口或出口对GDP增长的推动作用较小;当弹性等于0,则说明进口对国内经济的增长没有影响。利用该理论,可以分别粗略分析中国和俄罗斯的情况。

1.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弹性分析

从表1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从1978—2011年的33年间,其中有13年GDP出口增长弹性大于1,有9年GDP进口增长弹性大于1。这表明,我国进口增长和出口增长均对国内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表1 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弹性 (单位:%)

表1数据表明,中国进口和出口对经济增长都发挥有效作用。而且,通过进口可以间接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国进口的多是一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这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现阶段中国仍然是以生产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短期内产业结构升级仍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支持,这也有助于快速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

2.俄罗斯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弹性分析

从表2中数据变化可以看出,从1996—2010年的15年间,其中有7年GDP出口增长弹性大于1,有4年GDP进口弹性大于1。这表明,对外贸易对俄罗斯经济增长同样具有推动作用,尤其是出口对GDP增长推动作用更大。

表2 俄罗斯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弹性 (单位:%)

表2数据表明,俄罗斯商品和服务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能源大国,石油出口多年来一直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40%左右。石油是俄罗斯出口的大宗商品,石油收入对俄罗斯财政收入和经济稳定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近年来石油价格的攀升大大提高了石油出口对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也正是由于俄罗斯出口产品的结构比较单一,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比重过大,因而国际市场行情的经常性波动使得俄罗斯经济难以保持长期和稳定的增长,也不利于提升其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从GDP进口弹性看,由于俄罗斯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了较大的比重,因而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进口对推动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三)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政策调整对两国的不同影响

1.对吸引外资的影响

2000年前,俄罗斯外资流入较少。自2000年以来,由于吸引外资政策的调整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俄罗斯吸引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到2007年甚至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只是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到2010年重又恢复了较高的增速。根据权威机构的评价,俄罗斯在全球最具投资吸引力国家中的排名不断攀升,2008年已经位列前三甲。从实际利用外资情况看,受鼓励外商投资于服务业政策的积极影响,近年来俄罗斯金融服务、IT、信息、餐饮、批发零售、旅游等服务业利用外资一直占有主要地位。

与俄罗斯不同,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利用外资总额与外商直接投资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趋势。同时,外国投资者进入投资领域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第二产业中的加工制造业一直是外商投资的主导产业,直到目前仍在各行业中占据首位。而农林牧渔业占比较低且一直停滞不前。服务业在“入世”后呈上升趋势。中国不断出台鼓励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的政策,尤其是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调整了吸引外资政策,进一步放松了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业的限制,外商在第三产业投资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房地产是中国吸引外商投资占比最大的行业,到2011年房地产业占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达到23.17%,比2004年的9.81%上升了超过13个百分点。

2.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加入WTO以后,外经外贸政策的不断调整促进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2002—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年平均值达到326.91亿美元,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3 100多亿美元。同样,近些年俄罗斯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也很快。截至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4 300多亿美元,已经超过中国、巴西和新加坡。但进入2009年以来,中国对外投资流量超过了俄罗斯,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主要与我国雄厚的资本储备优势和国家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有关。

中俄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与两国不断推进的对外投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密不可分。俄罗斯积极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在近二十年内有关投资合作国际协议的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已签署的五十多项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的政府间双边协议大部分生效。与俄罗斯相比,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对外直接投资也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不断得以完善,基本实现了对外投资管理的法制化。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积极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政策服务体系。而且,非国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重要的投资主体。

四、总结性评述

第一,中俄两国外经贸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方式和路径不同。中国从一开始就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改革外经贸体制,并在经济转轨发展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分四个阶段来逐步推进体制改革和外经贸政策调整。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进入了与WTO规则相适应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外经贸政策调整阶段。不仅强化了对进出口企业和进出口业务的市场化管理,促进企业的公平竞争,而且大幅度削减贸易壁垒,并使外经贸政策的调整更加有利于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开放。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而俄罗斯在经济转轨初期实行激进的“休克疗法”的同时,全面开放市场,实行对外经贸自由化政策,基本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垄断,政府的职能作用严重弱化,致使俄罗斯陷入重重经济危机。这一阶段俄罗斯的外经贸政策并没有对经济产生有效的拉动作用。后来在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重新调整了外经贸政策,进一步强化国家对外贸和外资的有效调控。特别是俄罗斯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入世”要求不断完善国内立法,外经贸政策也随之发生调整和变化。

第二,中俄两国外经贸政策调整的绩效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两国对外经贸政策的调整有效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对两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和拉动作用。只不过是俄罗斯在经济转轨初期进行的外经贸政策调整,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却没有对经济产生足够的拉动作用,经济反而出现了衰退,对外经济依存度上升。到经济转轨深化时期,俄罗斯才出现了对外贸易发展较快、经济增长也快速增长的局面。说明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对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其中出口对GDP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大。而自经济转轨以来,中国进口和出口一直对经济增长发挥有效的拉动作用。而且,由于中国进口的多是一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也有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

第三,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政策调整对中俄两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影响各异。在吸引外资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无论是利用外资总额还是外商直接投资,都一直保持稳定的快速增长态势。而与中国不同,俄罗斯在2000年前外资流入较少,只是自2000年以来,由于吸引外资政策的调整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俄罗斯吸引外资的规模才得以不断扩大,但俄罗斯吸引外资中的直接投资占比并不高,这与中国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对外投资方面,近一个时期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俄罗斯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速也很快。中俄两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这一发展势头,是两国不断推进对外投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结果。

第四,中俄对外经贸合作政策的不断调整,推动了两国双边经贸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在投资领域,两国相互直接投资增速较快。在双边贸易领域,两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双边贸易的政策,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中俄双边贸易额大幅攀升。而且,中俄两国间相互贸易依存度的上升趋势,也说明两国贸易融合水平在逐渐提高。

[1]唐绍祥.基于资源及经济安全视角的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2,(7).

[2]中国吸引外资仍具七大优势,减速只是暂时现象[DB/OL].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2/08-18/4116339.shtml,2012-08-18.

[3]国家外汇管理局.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DB/OL].http://money.163.com/09/0716/01/5EAACION00252G50.html,2009-07-15.

[4]米军.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转轨国家贸易改革的路径选择[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