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赵 霞,姜秋爽
(1.大连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2.辽宁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近年来,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加,休闲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在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休闲经济。休闲经济是一种为满足人们的休闲消费而形成的经济形态,其本质是体验经济。作为休闲方式的集中体现之一的旅游,自古即有。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表现为观光旅游、开阔眼界、经济消费,进入休闲经济时代后,在人们的休闲体验需求推动下,促使传统旅游演化为更高级旅游形式——休闲旅游。休闲旅游的目的即休闲,因此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体验,也更加强调人在某个特定时期对文化的创造、欣赏与构建的存在状态,所有基于旅游的行为情趣无论是欣赏自然美景还是学习与人际交往,都具有一个共性——目的是获得一种精神满足与愉悦的心理体验并产生美好感,最终满足人们对知识增进、人际交往、娱乐体验以及彰显个性的多层次需求。休闲旅游是近年兴起的社会新现象,它融生产与休闲以及经济活动和文化娱乐于一体,赋予传统旅游新意义。在体验经济时代,信息化大发展,人们在休闲活动中对知识的需求以及个性化体验的需求不断增长,必然促成休闲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在拉动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物质生活获得满足之后,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越来越强调休闲体验及文化享受,对休闲旅游的关注也转化成为一种强烈的现实需求。
国外对休闲旅游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一百多年前出版的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所著的《有闲阶级论》。美国《未来学家》杂志称,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如今,休闲研究已跨出社会学范畴,涉及哲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及经济学多个学科领域。国际休闲研究专家戈比[1]对休闲的认识是基于生存状态及价值角度,认为休闲是从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自由生活方式,能够让个体以本能上所感知的价值方式和自己内心所爱的驱动采取行动,同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国内学者马惠娣[2]在此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休闲的文化内涵,她认为休闲不仅是一种价值取向,一个“成为人”的状态,而且其本质在于提高个人的文化境界和精神境界,因此,是人之生命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一种特殊形式。旅游者的旅行过程可以是一次文化经历、文化欣赏和文化体验,旅游者可以从旅游活动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发掘潜在的创造力借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旅游是一种使旅游者理解文化、欣赏自然和陶冶性情的综合性休闲方式。
休闲旅游的逻辑基础在于,旅游本身具有休闲的意蕴。在古代经典论著《周易》中,旅游被定义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本身彰显出旅游具有观光的休闲功能。Veal[3]指出,休闲与旅游两种现象的重叠之处在于,旅游可以被视为发生于远离家乡的一种休闲行为。正是具有这种逻辑上的共通之处和内在关联,休闲和旅游的结合就成为水到渠成之事。休闲,既能体现人之为人的本体论意义,更是一种生活实践和生命体验,是一种人生智慧,能有效地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可以说是“在人类休闲的演化中,我们看到了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理解了什么是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准”[4]。休闲旅游作为当代社会一种新兴的特殊人类活动,体现当代社会发展的文化转向,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过程大体是一种理性化的进程,技术理性的片面扩张使人文精神不断受到压抑,严重危胁到人类特有的精神家园。在知识经济时代及后工业社会中,休闲旅游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新的展现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复苏人文精神的诉求。休闲旅游突破了工业经济时代物质与效率至上的发展传统和经济逻辑,转而更加重视和追寻人类生命的本身价值,扩展了经济生活的文化价值,是后现代主义者对人类精神世界“返魅”①“祛魅”指对世界的一体化宗教性统治与解释的解体,它发生在西方国家从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的现代性转型(理性化)过程中。“祛魅”指世界进入诸神纷争的价值多元化时期。曾经的高雅文化被请下神坛,遭到彻底的“祛魅”,取而代之的是娱乐的、先锋的、寄托个人经验的大众文化。“返魅”,就是重头再来,可以视为经过否定之否定回归接近本源之处,落于圆融成熟。科学中的现代性,叫做“祛魅”;科学中的后现代性,叫做“返魅”。的一种重要体现。
21世纪初期的世界各国正经历着各自的工业革命,与之相连的是迅猛推进的城市化与收入的增加,对家庭之外与工作之余的生活机会的期待与人员流动性的增加,中产阶级的兴起及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对休闲、旅游、玩耍和娱乐的态度的转变[1]。所以,对休闲进行研究必须厘清由于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引发的社会经济变化,从中确立休闲旅游缘起的社会文化机理。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以信息技术以及以信息咨询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和智能服务业发展的比重大大增强,加速了经济发展模式由以物质生产为主向以信息生产、服务生产为主的转变。知识信息社会的发展不仅带来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了休闲化社会的到来。虽然人类不可能离开劳动,但是劳动生活的边界将在科技进步、社会制度和理性化休闲消费的合力下大大缩小。劳动性质发生了变化,人类将有更广阔的自由发展时间和空间,是马克思休闲思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系的现实展示。知识经济时代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行为模式和组织形态,凸显了精神生产和智力劳动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推动下,休闲社会款步走来,成为一种与时下消费模式不同的消费社会。休闲消费要求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综合平衡,主张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多元化和物质生活的简单化来为人们创造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发展空间以及更大的享受满意度。因此,在休闲大众化和休闲生活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作为人们放松和娱乐的一种重要选择、休闲的一种方式,并完成以休闲为目的的产业升级,将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伴随制造业发展的减缓和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意味着工作对很多人来说不再是一种生活的保障,而被看做是一种生活的体验。现代社会中休闲的发展,是自下而上自然发展的过程,在认识到休闲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后,可以看出,政府的参与对于为全民提供总体福利是必要的。随着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增强,所以,公共休闲服务能起到促进作用,为社会提供非政府不能提供的休闲服务。政府可以为旅游业提供商业组织认为在经济上不可行的娱乐设施。对政府来讲,当务之急应该是制定政策,以帮助实施一种更加有节制的和更加开朗的物质享乐主义。在该物质享乐主义中,人类充当的角色是为实现终极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手段,然而这一终极目标却是全人类的快乐,并非只是把它定位在物质享乐主义的基准之上[5]。对于发展中的我国尚没有良好的公共休闲基础,政府应该在引导和促进休闲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包括制定政策、开发休闲资源、提供休闲资金和设施、支持休闲技术、助力休闲服务和发展休闲教育。
在伴随全球化而来的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进程中,除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外,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影响家庭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全球化前,妇女通常只能通过丈夫的身份获得自己的身份。全球化进程中,经济与技术的变化、环球媒体和亲历社会都影响着妇女的生活并使之产生新的物质环境和新的生活憧憬,全球化使妇女有机会进入之前许多社会对她们关闭的角色与社会领域,缩小了社会构建中男性世界与女性世界的距离。妇女社会地位的改善意味着可以脱离传统的一味的家庭劳作而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自主安排休闲活动。因此,以家庭为单位的旅游已渐成为旅游业的新趋向。在家族聚居的主干家庭模式下,家庭中个体的地位决定了个人的休闲机会、休闲资源和休闲参与。一方面,家庭赋予个体的期望、责任和义务以及分配物质、经济及时间资源的方式决定个人的休闲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家庭能够提供必要的金钱、伙伴和自由时间,帮助个体完成一次旅游休闲体验。由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妇女解放而引发的家庭模式由家族式向核心家庭转变有利于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随着双收入家庭的增多,家庭总收入增加,家庭成员自由时间增多,使家庭成员有条件走出日常生活空间,远离工作和生活的快节奏所带来的压力,寻找身心的放松;另一方面,旅游休闲能够给家庭成员提供一个共享兴趣和自发互动的空间及一个独立存在的合理理由,让家庭成员可以分享和交流,并发展和增强彼此的关系。因此,诸多学者赋予家庭休闲很高的价值,认为家庭休闲是各种休闲活动中的优先选择之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为了生存,首先需要吃喝住行穿及其它生活资料,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存需要的资料,也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人类谋生性的劳动生活[6]。但是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这个需要本身和获得的为满足它而用的工具和产生的活动会引发新的需要,是人类的乐生性活动,休闲活动是乐生性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人类文明越发展和进步,休闲活动就越显得重要。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劳动使人类彻底脱离了动物界,劳动创造了人自身。在工业社会之前,劳动占用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即使有休闲也是为了恢复体力去工作,但是劳动生活绝非人类生活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个基础性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政治变革、社会变迁及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活将有更精彩的部分。休闲生活是属于人类社会生活更精彩的部分,休闲生存状态作为另一种人类生存状态,它比劳动生存状态更高级,属于人类基本生存需要满足后更高层次需要的范畴,甚至是高层次需要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生产的真正目的之所在。人类生活方式由谋生到乐生的转变,使旅游的休闲化发展变得水到渠成。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教育通常侧重于培养生存和生产技能而忽视人的精神和人文素质的提升。进入信息时代、休闲时代以后,人们的自由时间和收入增多,休闲活动日益丰富,从而休闲教育逐渐被提上日程。因为人们所受的教育程度会影响他们的休闲活动及其休闲价值观,教育不但可以引发人们对休闲活动的兴趣,而且能够传授技巧与开发鉴赏力,让人们可以参与到某些休闲活动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技巧,有很多休闲活动中的乐趣便不能享受到,而这些技巧只有通过正规学习才能掌握。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休闲同知识、美德、愉快与幸福是不可分离的”[4]。在戈比等人看来,知识的整个目的就是帮助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帮助人选择正确的休闲活动及休闲方式,享受其中的乐趣。教育职能的多样化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呼吁休闲教育的普及化,使教育过程更富有休闲内容。教育已在有意或无意中培养了人们有效的休闲生活方式,而这种没有强制性的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休闲方式。当今国际休闲教育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休闲教育发轫于社会学教育,之后侧重于休闲服务与实践的研究,从未来的趋势看研究重点将是社会心理学。我国的休闲教育起步于21世纪初,在国际形势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老龄化人口增加的具体国情下,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休闲教育的重要性,提供基础设施和项目资金、合理规划并专业布局,厘清休闲和旅游的关系;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从具体国情出发,合理借鉴国外休闲教育经验,探索中国特色休闲教育道路,推动我国休闲社会发展。
对休闲的定义和理解,必须置之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我国社会经历了农业、工业和信息社会的变迁,经济社会形态的演变并非简单的直线历史上升,在信息社会中仍保存着农业和工业社会特征。信息社会的到来加强了文化的跨民族、跨区域和跨国家的交流,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怀着不同价值观的人如何和平共处?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①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在“21世纪婴幼儿教育与发展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主要问题之一,旨在探讨不同文化的人如何在经济和文化日益息息相关的世界上和平共处。他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会了解其它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②文化关系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费孝通在“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他认为,这种格局是在悠久的中国文明史中发展起来的,与中国近代以来所走的民族国家建设特殊道路密切相关,与世界历史进程相关联。和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发展愿景。旅游是一种异地休闲活动,加剧了不同文化的冲突和碰撞,费孝通求同存异的文化思想,在人们的精神领域建立文化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共存的思想体系,有利于缓解文化差异的冲突,实现文化融合、共存,从而体现休闲旅游的文化特质。经济变迁和社会转型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体制,造成了传统文化的裂变和丧失,引发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文化,很多少数民族居住在山水隽秀、地貌奇特的地方,适宜发展旅游业。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民族文化面临商品化的危机,旅游者观赏到的民族歌舞、庆典活动、传统工艺和楼台建筑都只是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商业展示,早已脱离了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在媒体传播经验的影响下,地区的旅游观光内容普同化,失去了本民族、本地区的异质特点,失去了自然、人文景观的独特性。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自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在体验经济时代,要扭转社会转型中所造成的传统文化的弱化和迷失,使各地休闲旅游业保持生机、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找发展特色,拯救、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信息时代发展起来的休闲社会中,休闲将具有更多的教育和宗教作用,其中心地位将得到加强,健康休闲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限制破坏性的休闲消费,发展生态化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将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伴随个体自身的解放和解放的需求,人们会减少对处所的依附而更多的选择旅行,并且在旅行中不断改造其自身。目前,休闲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旋律和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种长远趋势,也是我国旅游业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旅游在我国古代就有很深的文化渊源。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系统的旅游休闲理论。他主张“父母在,不远游”、“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及“游必有方”、“游于艺”等旅游休闲与积极入世并存思想,从生活实践和哲学理念的领域形成了一个旅游休闲观的理论谱系。孔子提倡旅游休闲与积极入世并存,鼓励个人努力创造生命价值的人生哲学,更符合大多数人在世俗中追求功名利禄的现实需要和生活诉求。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休闲思想和方式在未来必定会在某种程度上为西方社会的休闲带来益处。全球化的经济生产和流通模式已经渗透到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人们的消费需求从温饱转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统一,个性化、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需求量日增,进而推动了休闲旅游发展中的人文化发展。从旅游资源角度分析,今后对旅游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将是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旅游主体来说,占有文化产品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一个人的消费层次和精神品位。旅游主体在从事休闲旅游活动中会出现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这种多样性的文化融合使人们的旅游活动更加开放、健康和文明。
古语云,“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早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就提出了关注人、自然及社会的生态思想。在人与自然生态方面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人与社会生态方面主张“自然无为”,在自然人性方面主张“复归于朴”以及“万物齐一”的平等共生观点。人与世间万物存在于同一个世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同一的整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有尊重天、地、人和道各自的规律,互不相违、互不冲突,天、地、人和道才能各得其所,各得其性。正如美国生态学家德尔沃所言,人既不是在自然之上,也不是在自然之下,人尊重自然,关心、热爱自然并生活在自然之中,是地球大家庭中的一份子,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让非人类的自然界沿着与人类不同的进化过程发展。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7]人类对大自然贪得无厌的需求,必然会造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之”[7]的后果并招致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在工业经济时代,人类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物质财富的增长,如今日趋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带来的各种疾病和灾祸是人类对过去经济发展模式付出的代价。后工业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消耗式增长观念,这便产生了可持续休闲旅游发展观,既满足当代人的休闲旅游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其实质就是谋求旅游和自然、人文、社会融为一体,要求休闲旅游的发展既要考虑旅游地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极限,杜绝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粗放式发展,也要对旅游地的社会文化、风俗传统和生活方式加以保护,以达到休闲旅游持久发展、绿色发展的目的。
体验经济时代,人们更加强调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追求精神愉悦和审美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旅游的本质是体验,旅游体验的目的就是获得精神愉悦,同时旅游愉悦是对人的情感和精神投入的双重回报。比如,一味地追求体验刺激,那种恐怖的旅游体验将给人们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再比如,放河灯本是纳西族祭奠亡灵的一种民俗形式,现在已被改造成许愿寄托美好祝福的游戏,每天给经营者带来财富,当旅游者发现这种体验的真实含义时,这种体验无疑给人们心理带来了扭曲的压力,这就要求休闲旅游产品和服务要尊重客观事实并有更高层次的发展和提升。詹森[8]指出,在充满梦想的后工业社会,经营者必须为产品赋予情感价值,情感是消费者决策的主要动力,在旅游产品中增加情感故事,浓缩消费者的某种特殊体验,成为新时代经营者的一种重要战略观念和营销模式。派恩和吉尔摩[9]也指出,任何企业都可以为顾客提供一种良好的长久体验,进而为体验经济提供舞台,以智慧为支撑实现顾客转型。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旅游发展的体验化特征日益凸显。旅游是一种需要参与者耗费大量体力的实践活动,因此,相对其它休闲活动而言,人们选择旅游而对获得更多更好体验的期望值更高,需要感官和身心全方位的体验满足。在这种消费需求推动下,体验经济提倡把经营生产看做舞台或剧场,生产出具有娱乐性、教育性和感性化等特点的旅游产品或项目,达到引导和创造新消费的目的,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的需求。
休闲旅游已呈现产业化发展趋势,虽然由于其本身的公益性和福利性,一些学者反对将休闲旅游产业化,但就旅游本身发展的经济性和商业性来说,休闲旅游的产业化将是一种必然并且这种发展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将持续。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意味着其有更多的钱用于休闲旅游,旅游产业也在通过开发新的产品和扩大服务范围努力适应此情况。在很多家庭中,休闲消费已成为家庭花费的重要项目,休闲旅游作为休闲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占家庭消费的比重在未来将大幅度提高,对于旅游地区而言,提供休闲旅游服务所获得的经济收入比重也将逐渐递增。
目前,休闲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不可避免要适应金钱多而时间少的状况,旅游景点的供给必须能够使人们高效率地支配他们的休闲消费,即满足旅游者在一个地方获得多种体验的需要,这给旅游服务提供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消费者总会不断追求新的休闲体验,他们不是生活在完全理性的世界而是生活在梦想世界——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他们顺从内心的感受而非理性地购买商品,因此,对能够表达个性及满足自我情感诉求的产品与服务趋之若鹜。所以,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就要为产品和服务赋予情感价值,开发和包装新的旅游点供旅游者游览,对原有的旅游点进行重新包装而创造出新的吸引物。在体验经济时代,休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改变以往经营的思维定式,对原有旅游产业结构重组并优化升级,综合地区自然、人文、传统、特色景观及文化特点,避免普同化。针对本地独特的景观或文化提供产品及服务并与时俱进进行更新升级,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奇特、多样并有层级性,想顾客之所想,供顾客之所需,提供打动顾客内心的服务。而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加大对休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可持续的新增长点。
休闲旅游是后工业时代将旅游的商业性与休闲的福利性融通的新型产业和社会活动形式。在精神和价值问题日益突出的21世纪,对休闲旅游问题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因此,现代旅游学的研究重点也已由旅游经济向旅游文化及旅游精神转化,其重点是旅游休闲和旅游体验。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休闲和旅游的关系,以及时代变迁背景下休闲旅游缘起的社会文化机制,分析了其发展的人文化、生态化、体验化及产业化等多元化发展趋势,对于提升休闲旅游服务与人性之完善及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为顺应休闲旅游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使我国旅游业长久而稳定地发展,要切实提高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将国民休闲意识培育和文化事业建设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道德和现代文明精神相结合,提高旅游者在休闲旅游活动中享受休闲产品的能力及休息满意度。
[1]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田松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97-294.
[2]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Veal,A.J.Leisure and Tourism Policy and Planning[M].Oxon:CABI Publishing,2002.3.
[4]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34.
[5]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成素梅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01.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43.
[7]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9-244.
[8]罗尔夫·詹森.梦想社会[M].王茵茵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9]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M].夏业良,鲁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