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①

时间:2024-04-24

刘 宁,刘 亮

(1.天津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203;2.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

企业作为产业的细胞,竞争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强弱,汽车产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企业竞争力强弱对于国家整体竞争能力的影响更为直接;而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作为汽车产业的主体,其竞争力的快速提升是加快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再次成为国家、企业家和学术界的聚焦点。已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理论探讨和实践正在趋于成熟和完善,并向更宽更广的领域拓展。但是,国内外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更多地被应用于宏观层面上的分析,很少应用于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竞争力评价。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我国沪深两市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对于指导我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制定恰当的竞争策略,提升自身竞争力进而推动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汽车制造企业起步相对较晚,文献不多,笔者从中提炼出有代表性的三种研究方向。

1.关于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力培育和提升

喻学锋对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优势表现为劳动力成本优势,上游相关产业能力较强以及大型汽车集团实力的不断增强,但在生产率、研发能力、经营管理、服务方面表现较差,据此提出可以从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服务业的发展等几个方面来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丛海彬对长三角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劣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从实施开放、竞争、重组及总成本领先策略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2]。邱琪提出通过实现企业扁平化管理来提升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力[3],范蕾认为通过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益来提高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力[4]。

2.关于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颜丙凯结合汽车企业的特点,构建了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规模及盈利状况、技术因素、市场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企业文化四个一级指标,共33项二级指标[5]。王俊涛采用粗糙集理论对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分析,指出当前评价汽车企业竞争力时,还是需要突出销售收入、净资产等这些反映规模与效益的指标,同时他还指出由于数据获取困难,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反映比较困难[6]。此外,还有学者王贺和汤筠筠等从不同角度构建了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7-8]。杨伟文和曾娟辉建立了汽车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9]。

3.关于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赵小明和冷穆选取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这八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A股市场的汽车企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出汽车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规模因子、盈利与发展因子和经营因子三个主因子[10]。张洪涛、朱卫东和管仕平结合汽车企业的特点,从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四个方面建立了汽车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基于证据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安徽省6家汽车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到了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劣情况,对比实际情况证明了该指标体系和模型的有效性[11]。此外还有学者郑泉、陈黎卿和王继先对安徽省汽车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12],王涛等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汽车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13]。

由上述可知,我国学者对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但是由于研究时间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大多数学者是从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根据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研究的较少,难以有效指导企业提升其竞争力。(2)由于研究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3)在现有的实证评价中,大多采用层次分析法或专家打分法来对所构建的指标进行赋权,该方法直观、清晰,但人为因素影响大,说服力不强;同时对我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并不多。因此,结合我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特征,构建定量的评价模型和方法,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数据来源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分析的原始数据主要是根据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中信证券行情软件、各企业官方网站和中国专利产权局网站查询并通过一定的转换计算得出。

在充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特征,参考国内外多种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参考一些汽车行业相关专家的意见,最后经过多次的比较和分析,从企业生存能力和成长能力两个角度,将上市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分为五个子能力系统:规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能力、财务能力和成长能力。其中企业生存能力包括规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能力和财务能力,如表1所示。

表1 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基于因子分析的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1.计算样本相关系数矩阵,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

对标准化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得出相应的相关系数矩阵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

KMO值为0.687,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值为152.748,其显著性水平小于0.01,因此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求解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提取因子

选择相关系数作为提取因子变量的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综合考虑特征值大于1和因子累积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提取因子。根据表3的数据,前7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3.139%(大于80%),因此提取前7个主因子进行分析。

表3 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因子旋转的方法有多种,本文采用“方差极大化”进行因子正交旋转,得到方差极大化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极大化旋转后公共因子解释原始数据的能力并没有提高,但因子载荷矩阵及因子得分系数矩阵都会发生变化,因子载荷矩阵中的元素更倾向于0或正负1,这样对各因子的经济意义解释就比较清晰了。采用方差极大旋转法 (即Varimax法)旋转之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特征值贡献率如表4所示。

表4 旋转后的因子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

第1个主因子主要由资产总额、年销售收入、无形资产、市场相对占有率、R&D投入经费、净资产、年汽车生产量和研发人员占比几个指标决定。从总体上来说,F1主要反映企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因此将第1个公共因子命名为规模和研发因子。同理,分别将第2到第7个因子命名为资源因子和盈利因子、市场开发因子、经营管理因子、资产运营因子和发展潜力因子。

3.主因子得分和综合竞争力得分

采用回归分析法,将因子对指标变量作线性回归,得到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计算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记F1、F2……F7,分别是各上市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在7个因子上的得分,根据因子得分计算公式,则有:

其中,x1、x2、……x32为各项指标经处理之后的标准化数据。再以旋转后各因子所对应的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即可得到各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得分F,即:

最后,计算出企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并排序如表5所示。

表5 上市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竞争力因子综合得分、排序

四、评价结果分析

1.沪深两市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竞争力总体描述分析

根据各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得分,计算出行业平均值为0分。结合表4和5对我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竞争力进行总体分析。

(1)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之上的企业仅有7家,所占比重仅为38%,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以下的企业占到了62%,可见我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竞争力整体水平是比较偏弱的,大部分企业竞争力都有待提高。

(2)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序和规模与研发因子得分排序非常接近,因此,可以推断规模与研发因子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提升企业竞争力应该首先从扩充资源要素、提高规模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着手。

(3)从综合竞争力的得分来看,排名靠前的企业如上海汽车、福田汽车等和排名靠后的企业如金杯汽车、亚星客车的差距并不像他们的资产额、生产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之间的差距那么大,证明竞争力是各要素综合发展的结果,企业要获得持续稳定发展则必须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其它要素的均衡发展。

2.沪深两市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上海汽车在本次评价中,综合竞争力得分最高,明显强于其他企业。但是上海汽车在盈利因子以及成长因子方面均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说明该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继续保持现有的规模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同时加强其盈利水平和成长水平,才能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一汽轿车的规模能力强,资产周转速度快,品牌优势突出,市场覆盖大,盈利能力比较突出。但是,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比重过少,创新能力得分较低,这可能会阻碍其日后的发展,因此,企业需要加大研发人员储备,提高研发效率,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以保持其竞争优势。

金杯汽车在生产规模、研发投入、市场开发和品牌积累等方面做得还不错,但其财务能力和成长能力表现太差,影响了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所以企业需要提高其资产运营能力和其盈利能力,达到改善财务能力和成长能力的目的,进而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3.不同汽车类型制造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随着汽车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涵盖轿车、货车、客车和专用车辆的汽车产品结构体系,各企业也开始在自己主营业务基础上开展其它车型的生产,形成综合化发展之势。根据各企业的主营产品,将样本企业依据汽车产品类型划分为轿车、货车、客车和专用车辆整车制造四个细分行业,如表6所示,对其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表6 不同汽车类型制造企业

为了直观反映不同汽车类型生产企业竞争力情况,根据各类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在综合竞争力因子得分得出相应的竞争力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汽车类型制造企业综合竞争力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根据制造车型的不同,整个沪深两市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呈现梯队分布,轿车制造企业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上海汽车、一汽轿车、福田汽车和长安汽车的综合竞争力在整个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为轿车企业的第一集团。一汽夏利、金杯汽车的综合竞争力则明显偏弱,处于行业末端水平,为轿车企业第二集团。以中国重汽为代表的货车制作企业则在整个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以宇通客车、金龙客车为代表的客车制造企业则处于中等水平。

4.不同成立年限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本文以公司年报中的首度注册日期计算其成立年限如表7所示,当然这并不可能完全精确,因为忽视了其前身的发展,不过笔者考虑到这些企业大部分均是我国汽车行业的先行者,因此,以首度注册时间来计算其成立年限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比性。

表7 样本企业成立时间分布

把企业成立年限和企业综合竞争力得分进行对比,发现轿车、货车制造企业成立年限差异并不大,竞争力也并不随成立年限长短而呈现明显的差异,其中较明显的是客车制造企业,金龙客车、宇通客车成立时间比同行业其它企业要早,发展历史较长,综合竞争力得分处于客车行业领先地位,强于其它企业,因此,可以推断客车制造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客车制造企业主要面对的消费群体是城市公交中心、旅游和客运公司,消费者较为稳定,先入优势明显。

五、提升我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竞争力对策

1.实施规模优化策略,提升规模经济效益

汽车产业本身是一个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行业,汽车产品技术复杂,生产工艺流程多、要求高,启动资本大,必然要求汽车整车制造企业达到足够规模才能获得效益。通过规模经济效益可以提高资产、人员等资源的利用率,获得成本、价格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子分析结果也表明规模与研发因子对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最大,达到了24%。汽车企业的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本身的规模效应,二是产业的规模经济。我国汽车制造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大部分汽车整车制造企业都并不处在规模优化区间,规模经济效益低。因此,实施规模优化战略,提高我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规模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降低成本,获得价格、技术上的优势,从而达到提升我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2.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由于我国汽车技术力量比较分散,各种资源多而散,所以政府相关组织或行业组织牵头,充分和地方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作业,集成各方面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构筑一个创新实力突出、运作机制良好的创新平台,从而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跨越发展。同时集各方优势和科技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开发基础合作机构,以改善单个企业独立研发负担重、力量分散的现状。比如以上海汽车、长安汽车和东风汽车这些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企业为主导,在一些重点领域如车身技术等,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协同攻关,使我国汽车在关键的产品和技术上形成持续创新力,实现新一代汽车技术的重点突破,全面提高我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重视市场开发,实施自主品牌战略

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选择性越来越多,同时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呈现个性化,重视市场的开发,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加强市场营销网络构建、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水平,有利于我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不过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品牌之间的竞争,因子分析结果也表明品牌影响力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仅次于规模与研发因子。尽管我国在汽车产销量上都位列世界前茅,但是自主品牌汽车产销量太少,尤其是轿车企业,像上海汽车、一汽轿车这些我国汽车行业综合竞争力比较强的企业,旗下自主品牌较少,且产销量明显不足,这也是我国与汽车世界强国的差距关键所在。因此,实施自主品牌战略,不断开发设计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车,提高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销售量,培育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竞争力,缩小与国际汽车强国的差距。

4.提高资产利用率,增强盈利能力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上海汽车、一汽轿车、福田汽车和长安汽车等多家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的汽车在财务能力上的得分非常低,在资产运营因子上表现较差,相反安凯客车等几家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后的企业则在财务能力上表现得较好。可见,由于规模的扩大,人员增加,各项投入增加,企业的管理难度加大,导致资产的周转速度过慢,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资产利用率,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我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要加强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增强其盈利能力。

[1]喻学锋.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现状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 重型汽车,2004,(3):17 -19.

[2]丛海彬.长三角地区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1):138 -140.

[3]邱琪.扁平化管理在提高汽车企业竞争力过程中的实践[J]. 上海汽车,2008,(8):11 -13.

[4]范蕾.提高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20 -21.

[5]颜丙凯.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建立和分析[J]. 上海汽车,2004,(9):12 -14.

[6]王俊涛.粗糙集在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 科技创业月刊,2005,(1):78 -79.

[7]王贺.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企业研究,2006,(7):76 -77.

[8]汤筠筠,张代胜,刘应强.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J]. 汽车研究与开发,2004,(12):14 -19.

[9]杨伟文,曾娟晖.我国汽车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12 -115.

[10]赵小明,冷穆.我国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竞争力实证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78 -79.

[11]张洪涛,朱卫东,管仕平.基于证据理论的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83 -385.

[12]郑泉,陈黎卿,王继先.汽车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评价与实证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8):424 -425.

[13]王涛,王三银,耿弘.我国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 价值工程,2009,(4):51 -53.

[14]韩晶.中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10,(1):33 -40.

[15]唐 榕.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36 -3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