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时间:2024-04-24

谢春山 魏 巍

摘 要: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本文在界定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主张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探寻应从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人才结构等方面入手,只有不断提高产业要素素质、有序拓展客源市场、构建企业集团、打造旅游精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才能顺利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辽宁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2-0133-05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断发展,辽宁省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服务业中较具活力、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然而同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辽宁省旅游产业尚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辽宁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众多的困难和窘境。在2009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要求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之下,积极探讨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实现全省旅游业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进而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有机结合,既包括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形态的改变,也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要素的提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内涵,可做如下阐释:第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和选择。第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在于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既包括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形态的改变,也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要素的提升。第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由粗放走向集约、由规模走向效益、由单一功能走向综合功能的渐进的过程。第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可能会大大促进产业的发展,也可能使产业形态发生某些变化或形成某种新的业态。科学准确地界定旅游产业升级的概念内涵。

上述概念的界定与内涵的阐释,不但在理论上使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及其相关的概念内涵,同时在实践上有利于人们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对策,加速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一、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分析

随着全球旅游需求的迅速增长和旅游投资活动的日益频繁,旅游产业以其高增值、高就业、高效益的优势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接待16亿国际旅游者,国际旅游消费将达20 000亿美元,国际旅游人数和消费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35%和6.7%[1]。然而,在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呈现出种种新变化。据《2007年全球旅游趋势报告》预测分析,未来5年内英国人将带着宠物去旅游,北美人偏爱享乐式旅游,北非游蒸蒸日上,西欧人放慢节奏让心灵放假,东欧流动人口返乡游兴起,中东宗教旅游潜力大增,“世界尽头”的南美诱惑力大增。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在世界范围内,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观光度假旅游的新旅游形式正在悄然兴起,这必将促使新的旅游业态的产生。

在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焦点。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产业已从传统的饭店、旅行社、景区等产业领域扩大到社会的方方面面[2],旅游产业体系从点线转向板块,企业发展从单体企业转向链条型企业,企业经营从一地经营转向跨地区、跨国界,产品开发从观光为主转向观光、度假和主题产品共同发展[3]。上述变化说明,中国的旅游产业实际上已经发生或正在经历着某种形式的转型与升级。为此,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提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对于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型与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

辽宁省旅游业作为蓬勃发展的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起步奠基阶段、成长壮大阶段性之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已初步形成。2008年,全省旅游业完成旅游外汇收入15.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 63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6%和24.3%。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 078.3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旅游总收入1 741.5 亿元,比上年增长33.2%[4],对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同国内旅游大省(市、区)、强省(市、区)相比,辽宁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尚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政府主导行为过强、产品(线路)单调、地方特色不鲜明、开发层次肤浅、产业整合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辽宁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日益变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的情况下,积极推进辽宁省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了。

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内涵

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之后要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生机,同其他产业的发展规律一样,也必然面临着发展模式的改变问题。这种改变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彻底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与模式,另寻出路,另辟蹊径;二是在基本保持原有的发展方式与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其结构的优化与要素的提升,即所谓的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对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我们可尝试作如下的概念界定:

二、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条件

辽宁省旅游经过近30年的发展,凭借着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快捷的交通条件、充满活力的省域经济以及庞大的潜在客源等优势条件,为实现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1.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转型升级的资源基础

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既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满韵清风,多彩辽宁,丰富奇特的自然风光、多彩厚重的文化景观构成了辽宁省旅游亮丽的图景。据不完全统计,辽宁省现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座,国家5A级旅游区2家、4A级旅游区39家、3A级旅游区32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7处。此外,省级以下的各种景区(点)数以万计,其品位之高、价值之大、种类之齐全、分布之集中实属全国罕见[5]。从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来看,辽宁省旅游资源除了少数在国内、省内具有较大影响以外,有些资源虽已开发但尚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进一步开发的空间较大,为旅游产业的升级奠定了基础;有些资源还处在尚未开发的状态,开发潜力巨大,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高端开发手段的广泛应用,辽宁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资源优势和基础。

2.优越的区位和快捷的交通——转型升级的需求支撑

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旅游产业作为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而产生的综合性的服务产业,其宗旨就是为旅游者提供舒适而满意的旅游服务。因此,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常常成为游客衡量旅游产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准。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便利的海陆空交通把辽宁省与全国50多座大中城市以及日本、韩国、俄罗斯、泰国等国家连接在一起,使其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在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变化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辽宁省优越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将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条件。

3.充满活力的省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资金保证

旅游业的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不仅表现在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更表现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亦需要强大的资金保证。辽宁省是全国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省份,充满活力的省域经济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2008年,辽宁省完成生产总值13 461.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实现了辽宁省历史上的新跨越;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元,完成10 016.3亿元;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72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6]。辽宁省民间资金基础雄厚,投资开发旅游的热情高涨。强大的民营经济和灵活的运作机制,加之卓有成效的大型旅游项目的对外招商引资活动,都为辽宁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4.坚实而庞大的潜在客源——转型升级的市场保障

旅游产业是一个出售风景和服务的产业,客源市场对其产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巨大而富有潜力的客源市场既是辽宁省旅游产业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据统计,2008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393元,比上年增长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576元,增长16.8%[4]。来辽宁省的国内旅游者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2007年达到16 504万人次,比上年增加25.35%;同年,辽宁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00.09万人次,是1979年的66倍[4]。韩国、日本、俄罗斯成为辽宁省的主要客源市场,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旅游绝对人数亦明显增加(如表1所示)。这表明,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而来的辽宁省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国内外来旅游者人数的迅速飙升,将为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而庞大的客源市场,必将促进辽宁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辽宁省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同国内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省旅游产业尚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严重限制和影响了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方面,虽然辽宁省旅游产业在总体上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食、住、行、游、购、娱”的系统化产业体系,但各环节自身发育不良,整合互动较差,使产业总体效益低下。具体表现为:交通业各区域运输能力差异较大,缺少配合,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饭店业尚在低水平的粗放式管理与服务中徘徊,竞争能力较弱;餐饮业地方特色不突出,卫生条件较差,难令游客满意;游览业淡旺季效应明显,深度开发不够,创新力不足;购物业旅游商品品种单一,工艺粗糙,缺乏创新和特色;娱乐业内容乏味,创意不足,经营水平低下。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结构向高级化、系统化方向演进,阻碍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市场结构方面,因旅游开放程度低,市场结构单一、分散,难以走向深层化和国际化,为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从入境市场来看,辽宁省的国际客源以日韩为主,亚洲以外的旅游市场开发不足,仅占入境游客人数的9%;国内客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省份,而西北、东南沿海地区的游客较少。游客年龄主要集中在25—44岁,老年游客比重较小,市场开发力度不够。这表明在旅游市场尚未发育完全的背景下,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企业结构方面,辽宁省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小”“乱”“散”“弱”现象,主要表现在:旅游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体制僵化;经营规模小,普遍没有达到最低经济规模,无法产生规模效益;分散经营,部门和地区分割现象严重,限制了资产的流动、重组,从而导致旅游企业竞争不足[6]。上述问题的存在,使辽宁省旅游企业走向集约化、多元化的道路困难重重,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品结构方面,辽宁省旅游产品的开发目前尚处在较浅层次,从开发类型上看,主要以资源导向型为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体系尚处在形成过程之中。产品类型上,主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度假型产品较少,且受季节性变动影响较大。虽然大力宣传推广红、绿、蓝、金、银“五色旅游”产品,依托反映革命史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旅游产品;依托山岳、森林、湿地、水域等生态旅游资源的绿色旅游产品;依托滨海资源的蓝色旅游产品;依托清文化资源的金色旅游产品;依托冰雪和温泉资源的银色旅游产品。但仅有“银色旅游”初具规模,其他各类旅游产品在优势发挥、深度开发、强化特色、市场开拓等方面尚存在较大的问题,致使辽宁省旅游产品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难以向系列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人才结构方面,辽宁省旅游从业人员的总量虽然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数量却严重不足,影响了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如辽阳、朝阳、盘锦等城市,旅游人力资源数量的不足使得该地区的旅游经济增长缓慢,并成为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瓶颈[7]。另外,辽宁省旅游院校虽然众多,但旅游人才的培养却严重滞后,在培养过程中过于求量而非求质,且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这将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面临较大的窘境。

四、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经过30年的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已经成长为辽宁省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具有提升产业素质进而实现持续发展的优势。然而旅游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顺利转型升级。因此,我们必须探寻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提升产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形成有机联系的高效产业链,使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各项要素的自身成长发育完善,彼此协调互动、优化组合。具体说来,要建设和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实现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运服务的全面提升和交相互动,使游客的出行更加舒适、便捷和安全;要适应现代旅游业的需求,构建以星级系列饭店为主体、以特色饭店为补充的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旅游饭店网络,实现饭店业由单体组织向集团化、由单一化向市场细分化、由整体化向专业化的发展[8];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挖掘辽宁省地方文化,打造餐饮名店,通过发展特色餐饮,开发地方风味,创新辽菜烹调工艺,扩大辽菜的影响力,进而形成兼容并蓄的旅游饮食体系;要通过建立景区股份公司等形式实现景区经营体制的创新,并通过高科技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经营水平;要以市场为导向,将辽宁省独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融入到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开发中,开发系列化创意新颖的旅游商品;娱乐部门要向新颖化、多样化、高品位方向发展,实现健身、休闲、娱乐的有机组合和传统、地方、现代项目的交相互动。

2.扩大内需为主,有序拓展市场

旅游产业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挤压的结果,面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辽宁省旅游市场结构的转型升级应由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向以扩大内需为主,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共同发展方向调整,建立结构合理、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体系,奠定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升级的市场基础。入境客源市场的开发应以近距离客源市场为主攻目标,巩固日本、韩国市场,大力发展俄罗斯和东南亚市场,继续开拓港澳台市场,同时兼顾开发西欧、北美商务旅游市场,形成多元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国内旅游市场要继续优先开拓东北地区旅游市场,并逐步向华北、山东等地区辐射,同时注重发展华东、华南地区客源市场,积极培育中西部地区客源市场,形成近、中、远多层面的国内客源市场开发格局。

3.深化体制改革,构建企业集团

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品的供给者,在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辽宁省旅游企业结构的转型应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由政企合一、国有为主向政企脱钩、民营为主方向转变,走“产业集团、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旅游企业发展新格局。旅游企业要转变观念,健全现代旅游企业制度,通过改组、控股等形式组建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通过股份合作制、联合经营、网络化经营等形式壮大中小旅游企业的规模,实现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规模化、网络化。要加强资本运作与战略合作,通过旅游优质资产和业务的注入,拓展旅游上市公司成长空间;或者借助于同国内、国际伙伴的战略合作,弥补旅游企业产业资源链条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优化旅游企业结构[9],进而打造旅游企业核心优势,提高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

4.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旅游精品

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旅游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旅游产品结构由产品的单一型、粗放型向系列化、精品化的方向调整,旅游产品类型由落后、单一的观光产品向满足多样需求的主题产品、观光度假产品和个性化产品过渡已成为一种必然之势。因此,要实现辽宁省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系列化旅游精品。要围绕访古、生态、休闲、文化、冰雪等五大领域,突出“教育、休闲、度假、娱乐、健身”主题,完善提升辽宁省“红、绿、蓝、金、银”五大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以“五色”旅游为骨干的辽宁省特色旅游精品体系。要继续树立辽宁省“满韵清风、多彩辽宁”的旅游形象品牌,细分客源市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活动,努力构造一个与国内、国际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运转高效的旅游信息网络,提高辽宁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面向市场需求,强化人才培养

实现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人,特别是高素质的优秀旅游专业人才。因此,必须面向市场,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由注重数量转向看重质量,提高旅游人力资源素质,以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首先要构建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编制辽宁省以及各市、县的旅游人力资源规划文本,制定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将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形成社会化、全面式、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其次要建立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资格考试与岗位认证制度,运用现代评估手段和方法对旅游人力资源进行素质评估,优化旅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促进旅游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10]。最后要健全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根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立省、市、县三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旅游院校等多方联动的“大旅游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培养高层次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教育科研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其他紧缺型人才,为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所必须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 魏小安,韩健民.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0.

[2] 唐柳雄.中国旅游产业转型与旅游产业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06,(12):101-103.

[3] 张辉,秦宇,等.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2005[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3.

[4] 辽宁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2008年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2.26)[2009.5.20].ttp://www.ln.gov.cn/zfxx/tjgb2/ln/200902/t20090226_342813.html.

[5] 齐兵.辽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11):133-136.

[6] 李刚,赵静玮.辽宁省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6,(6):93-99.

[7] 张婷婷.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与经济相关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8,(4):61-67.

[8] 张辉,厉新建.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2004[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51-158.

[9] 熊维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EB/O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8-02-26.

[10] 熊建华,刘武.辽宁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初探[J].沈阳大学学报,2007,(2):51-54.

(责任编辑:韩淑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