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应对

时间:2024-04-24

阙澄宇 柴渊哲

摘 要: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使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新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不仅势头猛烈,而且形式更为复杂多样,我国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由此受到了巨大影响。本文针对贸易救济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蓝色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形式,从我国产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1-0129-06

一、引 言

2008年始发于美国的金融海啸导致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衰退,危机的蔓延使各国政府拼力自保,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从2009年2月美国抛出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到9月份刚刚由奥巴马宣布对中国实施的“轮胎特保案”,世界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根据国际贸易预警组织(Global Trade Alert)的调查结果,世界各国已经制定了包括政府提供援助资金、提高关税、限制移民和提供出口补贴等130项贸易保护措施。例如,俄罗斯已经决定全面提高关税;而南非正在修改政府采购条例,将更多地从本土企业购买产品;日本也正在重新制定卫生政策以限制食品进口。即使象二十国集团(G20)这样的明确承诺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经济体,迄今已有17个成员国实施了47项限制贸易的措施。

受各国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球贸易逐渐萎缩,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出口都出现10%以上的负增长。2009年3月8日,世界银行发表报告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将出现80年来的最大降幅,以出口为支柱的东亚将成为金融危机重灾区。世界贸易组织于2009年7月22日修正了其关于全球贸易趋势的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10%,这一数字比其3月份的预测提高了1个百分点。作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中国,成为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不仅使我国的出口急剧滑坡,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据海关总署9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8月我国对外贸易累计出口总值7 307.4亿美元,同比下降22.2%;累计贸易顺差1 228.2亿美元,同比减少19%。出口的下降导致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回落,作为我国外贸大省的广东省和浙江省,2009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只有5.8%和3.4%,低于全国6.1%的水平。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造成外部需求萎缩,致使我国出口企业订单减少。2008年我国企业新签出口合同金额同比下降3%,下半年比上半年下降15%。订单的减少直接导致企业开工率下降,截至2008年下半年,我国出口企业开工率由2007年的80.1%降至74.3%,尤其是中小型加工出口企业受打击最大,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众多加工贸易企业相继倒闭。欧美等地进口商受危机影响违约率显著上升,加之国内外汇率、价格和需求等不可预见性波动的冲击,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剧增,处境更加艰难。

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许多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都在进行积极的对策研究,提出了各种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思路。例如:通过国际对话与磋商,借助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阻止贸易保护主义蔓延[1-2-3-4](薛荣久,2009;陈泰锋,2009;陆燕,2009);规范出口,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减少贸易摩擦[5];进一步挖掘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努力扩大内需的同时努力拓展海外市场[6-7];采取贸易报复手段,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上对策和建议大都属于面对外部冲击的应急性短期措施,对于我国迅速摆脱危机影响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则从长期的角度,研究如何通过我国产业自身发展来跨越或绕过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提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二、新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

现阶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发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正在进行的大背景下,具有深层性、全球性、虚伪性和复杂性的新特点[1-2]。所采取的手段除了传统的提高关税、设置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等关税、非关税壁垒之外,还逐步拓展到技术、环保、劳工保护和社会责任措施等方面。目前其形式主要为贸易救济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蓝色壁垒等。这些措施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判别标准更加模糊,手段更加隐蔽,而且管理难度也更大。

(一)贸易救济措施

贸易救济措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两反两保”措施,是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也是我国多年来遭受的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新背景下的贸易救济调查,发起主体更向发展中国家集中,并且具有案件数量激增、涉案金额陡升的特点。据WTO秘书处2009年5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数量分别增长28%和27%,其中35%的反倾销、71%的反补贴涉及我国。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据我国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1—8月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我国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79起,同比上升16.2%,涉案总额达到100.35亿美元,同比增长121.2%。

近期国外对我国发起的主要贸易救济调查如表1所示:

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国家,大多以世界贸易组织对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的有关规定作为依据和借口。表1中列举了WTO关于判别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构成要件及其相关规定。

可见,我国出口产品遭受贸易救济措施调查,无外乎被进口国指认为或出口产品的价格低于“正常价格”,或出口增长过快,进而威胁到了进口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从我国被诉产品的类型看,遭到“两反两保”措施的多为附加值比较低的鞋、纺织制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也涉及钢铁、铝材、化工品、机电品、塑料和橡胶、陶瓷等产品。据世界贸易组织网站统计数据显示,1995—2008年间,以上产品遭受的调查案件数量占我国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总数的82%以上。这些产业往往是国内企业数目众多、生产相对过剩的行业。由于生产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比较低,国内需求有限,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各出口企业只能竞相压价,无序抢占国外市场。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对进口产品制定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各项技术指标规定,主要包括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一直受各种保护法案、国际标准、认证体系的束缚,欧盟、美国、日本等都在利用它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制定各种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抬高外国产品进入的准入门槛。在当前金融危机肆虐的情况下,技术性贸易壁垒由于其效果的显著性更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市场的重要选择。据我国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披露,2009年3月份,WTO主要成员向该组织通报的259项贸易措施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占175项,比2月份增加86.2 %。近期我国遭受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如表2所示。

从本质上说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进口国仰仗其科技优势、利用国家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通过科技手段设置的贸易障碍。由于使用的是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所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很容易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合法性,而且手段更具隐蔽性。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频出,并有标准越来越高、产品越分越细、指标越来越严的趋势。

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绿色壁垒尤其应引起我国的足够重视。绿色壁垒是近十几年才兴起的一种贸易保护壁垒,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主要指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可能形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国际贸易活动加以管制形成的贸易壁垒,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绿色壁垒以其名义的合理性、实施的便利性和效果的显著性越来越受到各国青睐。当前我国受到的主要绿色壁垒冲击有: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案》(REACH)的生效,继《电器与电子设备废料指令》(WEEE)及《电器与电子设备所含有毒物质限制指令》(RoHS)之后《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UP)的实施;从2008年12月15日起,美国新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开始实施,要求进口商申报的受限植物与产品甚至涉及到家具、伞、玩具、铅笔和体育用品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空气管理署(CARB)开始对复合型木材中甲醛含量实施新的排放标准,未通过CARB认证的产品将无法进入美国市场等。

(三)蓝色壁垒

蓝色壁垒又称“劳动壁垒”, 是指进口国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是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壁垒。蓝色壁垒是对国际公约中有关社会保障、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和劳动标准等方面规定的总称,它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相辅相成。蓝色壁垒的核心是SA8000标准,包括核心劳工标准、工时与工资、健康与安全、管理系统等方面,旨在推动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承担起保护劳动者人权的社会责任。蓝色壁垒看似公平,实质上具有歧视性,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明显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差悬殊,因此受“蓝色条款”影响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随着关税和一般非关税贸易壁垒不断削弱,蓝色壁垒越来越多地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有利工具。蓝色壁垒形成以来,我国已有数以千计的企业因此失去订单。欧美等国的贸易组织一直试图通过协议安排,要求我国所有纺织、成衣、玩具、鞋类等产品企业通过SA8000的认证,否则将联合抵制进口。截至2007年2月,我国仅有120多家企业通过了SA8000认证。由于应对蓝色壁垒的成本相当大,执行上也十分困难,蓝色壁垒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如何有效应对蓝色壁垒、加大劳工权益保护力度已成为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市场,尤其是蓝领工人市场供过于求,劳动力价格低廉。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纺织服装业、制鞋业、玩具业、煤矿业等行业,主要依靠的是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企业普遍存在工人加班超时、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减额或拖欠发放、不当处罚工人等现象。一旦按照SA8000标准实施,劳动力成本就会急剧上升,使企业失去竞争优势。

三、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一)贸易救济措施的应对

1.促进我国产能过剩行业“走出去”,推动我国传统产业的国际间转移,以有效绕过贸易壁垒。对于传统产业来说,我国企业在基础环节仍具有比较优势,再通过并购获得管理、销售渠道和技术补充后,整个产业链的整合优势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因此,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传统产业其实是相对优势产业。随着国内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通过并购等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业链,既能带动货物、技术和服务的出口,拓展产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又能加强境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发挥我国产业优势、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有关国家制定的反规避措施。目前欧盟的反规避法律制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健全的反规避措施,它要求来自被征收反倾销税国家的零配件或原材料不得超过组装品所用的全部零配件总值的60%,或者零配件在组装过程中实现的增值超过生产成本的25%,否则就被认为存在规避,可以使用反规避法。因此在进行跨国并购时,我国企业必须要重视技术的作用,不能单凭价格优势占领市场。

2.利用高新技术对我国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跨越贸易壁垒。我国传统产业的产品大都科技含量低,完全依靠劳动力低廉的价格优势出口到国外市场,因此难免屡遭贸易壁垒冲击。为此,应该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压缩过剩的一般产品的生产能力。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使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和振兴,实现完全价格优势到价格与质量细分优势并存的转变。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

1.充分利用“引进来”战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缩小国际间的技术差异。日、韩两国在促进科技发展过程中都是选择了先模仿、后独创的道路,从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到自主创新,逐步建立起本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引进技术时要注重与国家产业升级相匹配,适时调整引进技术的重点,引进对提高生产率最有效的先进技术,尤其注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部门对世界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亦可借鉴韩国的经验,在短时间内大量引进成套设备,组建大企业集团按规模经济经营,培育和扶植大企业集团打入国际市场。依靠合理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奠定坚实的、与国际接轨的技术基础。

2.大力发展自主创新,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的内涵是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和研发,从而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提高产业竞争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政府和企业不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国家发展的“飞轮效应”最终的节点就在于学习和研发能力。一旦企业有了这个核心竞争力,就会产生极大的边际利润;当边际利润很大时,资本量就会不断增加;资本量不断增加,产业就会升级,产业的竞争力就会大大提高。美国在20世纪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就非常重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1994年其研究与开发投资额已经占GDP的2.16%,数额超过日、德两国的综合。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2007年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仅相当于当年GDP的1.49%。根据国家发展的“飞轮效应”说,当要素禀赋结构呈现以后,必须要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制造价值,但是制造价值不能停留在一个点上,必须要前进,必须要升级,学习和研发创新能力就是最终的动力。

3.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其带动经济的“引擎”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决定着未来的国家竞争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可以形成新兴产业,还能加快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融合与渗透,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有关资料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早已达到55%以上,而我国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7%。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信息产业是主导产业,由于其拥有巨大的渗透力和产业关联度,能够促使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对技术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积极促进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统一协调各国环境管理标准,减少世界贸易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制定的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欧美很多国家都以ISO14000为标准设置绿色壁垒。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不仅可以保护本国环境,还相当于得到了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因此,我国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规模,创建环境管理体系,并把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容纳入到质量管理体系当中。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立足于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环保品质,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5.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推动清洁生产技术在工业部门的应用。原材料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能源又直接影响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将绿色原料与绿色能源作为龙头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直接推动生态与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的形成,从而可以有效应对绿色壁垒。我国还应把资源配置的重点、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方向转移到绿色产品的开发与环保工艺的研制和推广方面来,加大对相关产业绿色工艺和绿色技术的科研支持力度,寻求高危化学物质的替代品,尽可能使用目前免受注册责任的化学品,开发安全、优质、无公害的农药或添加剂,推动清洁生产技术在工业部门的应用。

(三)蓝色壁垒的应对

1. 应对蓝色壁垒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型,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企业应该在资本和劳动力两种投入要素的边际成本相等的点进行生产,当劳动力成本上升时,企业应该加大资本和技术投入,从而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因此,企业要通过SA8000认证,就必须加大资本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由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数量型出口模式向质量效益型出口模式转变,这样企业才有可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2.改善劳动者的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提高劳工福利,从根本上突破蓝色壁垒。SA8000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第三方认证的国际标准,尽管国际上对把“社会条款”引入国际贸易规则的看法还未统一,但由于该标准以改善劳工工作环境和提高劳工福利为目标,因此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认同感。该标准颁布后,得到了许多跨国公司和大企业的响应,使得通过SA8000认证的企业拥有了更好的市场声誉和更多的市场机会。我国政府和企业都应该高度重视SA8000认证。事实上,重视劳工标准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和企业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而且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善劳动者的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从短期看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但同时它在提升劳动者素质、改善劳资关系、增加优质劳工供给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最终会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四、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将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贸易保护主义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有关贸易保护主义的应对更是老生常谈。尽管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和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以实现“三保一促”的目标,并收到了积极的成效。从另一个层面讲,外部冲击也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挑战和机遇。我国应当不失时机地制定开放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调整和升级,以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产业升级的基础,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为此,笔者提出以下看法:

第一,如同世界经济增长所呈现出的循环周期规律,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同样具有周期性。根据历史经验,当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时,各国都从自由贸易和资本自由流动中获益,因此也就没有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动力;而当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时,贸易保护主义便会重新抬头、肆意泛滥。各国政府竞相设置贸易障碍,提高进口品的准入门槛,以保护本国市场,缓解国内失业压力。正是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弱与世界经济景气周期负相关,所以,贸易保护主义与经济衰退总是形影相随,我们无法寄希望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彻底消失。因此,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持续博弈将是一种常态。

第二,贸易保护主义有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对全球经济和各国发展构成威胁,世界各国应该共同予以抵制。虽然贸易保护主义自国际贸易出现之时就与其相伴而生,但贸易发展所带来的益处使参与国都获益匪浅。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了贸易自由化政策,遏制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G20几次召开峰会,与会各国领导人多次重申将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承诺不设置任何新的投资或贸易壁垒,不采取任何新的出口限制措施以及任何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出口激励措施,等等。由于此次金融危机所造成的世界经济下滑是继1929—1933年大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因此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在所难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贸易保护主义终究不会成为主流,其任意“肆虐”的程度也会受到制约和限制。

第三,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本对策在于提升我国的产业竞争力。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和贸易顺差大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不断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又使我国的出口遭受沉重打击。应该看到,在危机中受打击最重的绝大多数都是那些粗放型的加工企业。因此,我国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制造”的低端位置和传统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即以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出口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出口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此次危机对于中国国内产业调整和升级,也许更是一剂助推剂,对各种贸易壁垒的不断跨越也是推动我国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动力。为此,我们应该加快体制和制度层面的改革,完善市场规则,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良好条件。

第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开放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要确立以技术进步、提升效益的质量增长型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内资与外资的关系,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要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适度降低我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性,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不断扩大内需。要把扩大内需不仅仅用作于缓解外部冲击的手段,而且作为化解产业结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逐步形成国内增长与对外开放协调、平衡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1] 薛荣久.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 [J].国际贸易,2009,(3).

[2] 薛荣久.WTO如何遏止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J].国际贸易,2009,(6).

[3] 陈泰锋.遏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基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价值评价[J].国际商务研究,2009,(3).

[4] 陆燕.反对和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是全球共同的任务[J].国际经济合作,2009,(8).

[5] 刘新民.建立“四位一体”的应对贸易保护机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08-24.

[6] 柴海涛. 外贸政策将转向创造市场需求[N].上海证券报,2009-08-20.

[7] 张燕生.破解贸易保护困境 力促营销渠道建设[N].中国证券报,2009-08-17.

[8] 梅新育.中国应准备更多的反制措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08-15.

[8] 王子先.关于外部危机下我国经济模式转型问题的理性思考[J].国际贸易,2009,(7).

[9] 胡昭玲.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0] 马玉霞.对经济衰退阴影下蓝色壁垒问题的理性审视[J].国际贸易问题,2009,(7).

(责任编辑:韩淑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