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形势下的智能制造发展展望与对策建议

时间:2024-04-24

王振樯 蔡旭

一、引言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是部分,是国家综合国力、经济增长、就业稳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技术创新、科技引领的源泉和动力。近些年来,欧美发达国家推进制造业的回归与提升战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发展逐步向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倾斜,美国推出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等,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也先后推出了制造业发展战略。2015年5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并逐步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1+N”规划,旨在通过一些重大工程和专项规划的并行推进和协同实施,改变我国制造业中传统粗放、资源消耗大以及附加值不高格局,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企业是国家实施制造业强国的主体,推进智能制造是企业提质增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措施;企业也是科技创新、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与受益方。这些在无数例证中可得到印证,如UG软件诞生于美国麦道飞机公司,CATIA软件来源于法国达索飞机制造公司。同样,智能制造不是一蹴而就,是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并相互融合的阶段性需求,也是产品新形势下的供需结合、资源节约、快速响应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企业在经济规模、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化科研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智能制造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关键核心技术少、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建设既处于良好的机遇期,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是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境地。

二、发展展望

智能制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制造、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在价值链中扮演着引领和支撑双重作用,引领表现在企业通过推进智能制造建设,抓住了附加值较高的部分,支撑表现在企业唯有推进智能制造建设,才能促进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这是一对辩证发展关系。同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增材制造等信息化新兴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应用,智能制造发展呈现更广阔的空间和前景,智能制造将更大体现在设计智慧化、产品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经营管控平台化、创新外延化、业务数字化。

1、设计智慧化

当前,我国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设计方面大部分还处于工具级应用,各设计专业的数据还不能共享、迭代,与智慧化设计的差距还较远。未来,产品的设计向着智慧化趋势发展,不仅仅实现产品三维设计与仿真,产品的设计任务下发、指标论证、设计协同、过程更改等均向着同一数据源发展,数据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的知识管理系统,储存历次产品的设计文件、数据和经验公式,为产品的技术评审、设计过程提供参考。产品技术文件模板将电子化、规范化,各类技术文件通过应用系统自动生成,大量节约设计人员时间。

云计算、高性能计算将应用于产品设计与仿真,迭代计算、网格及边界条件细分、高密度仿真等重要设计手段通过云计算、高性能计算得以实现,产品的设计周期大幅度缩短,设计质量大幅度提升。

2、产品智能化

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务,格力空调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好的尝试,抛弃传统遥控器,用手机通过wifi网络实现对家中空调的控制。未来,智能化逐步会成为产品的属性和特质,表现在产品功能智能化、操作智能化、故障诊断的智能化、产业售后服务的智能化。

功能智能化是为用户提供更满意和优质的服务,如格力空调的智能风区定制、DIY睡眠曲线图形定制、数字化噪音定制等功能。

操作智能化表现在产品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扫描识别、近距感应等技术,对产品实现远程的操作、自动操作等;如当前已成熟推广的智能电表、智能停车系统等。

故障诊断智能化表现在产品出现故障后,通过用户通过代码显示,可自动报修;部分产品出现故障后,可引导用户按序操作,排除故障,恢复功能。

售后服务的智能化表现在企业建立智能化售后服务平台和团队,实现故障的自动报修登记,根据故障现象智能分析故障原因,并分发备品备件;根据故障产品所在区域自动派单;同时,定期对产品故障、缺陷进行自动统计和智能分析,保障企业对产品的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3、生产智能化

生产是产品的实现过程,其宗旨是保障产品功能、性能、精度满足设计指标,确保加工周期符合订单,并及时供应市场。生产的要素含工艺技术文件编制、任务计划与调度、原材料采购、零件加工、生产数据采集、质量处理等过程。生产智能化体现在工艺技术文件智能化编制、生产现场智能化管控、加工设备智能化与联网、零件中转智能化、生产指挥调度智能化、数据和报表智能分析等。

工艺技术文件智能化编制主要是产品结构化工艺、工艺知识库、快速工艺以及零件的三维化模型,以及三维模型及加工技术资料到生产现场。

生产现场智能化管控主要是零件在线加工信息、设备工作状态、产品中转、质量信息、安全生产、刀量具实现了数字化综合管控,綜合布线与网络化改造是生产现场智能化管控的基础。

加工设备智能化与联网是生产智能化的重点,主要在于设备的智慧化改造、高精尖设备的引进以及生产现场设备的联网,提升设备有效利用率,减少闲置时间,并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

零件中转智能化重点在于利用物联网技术、条码技术及应用系统实现零件工序中转的自动定位、传输、识别、交互,减少人工作业带来的错误、时间延迟。

生产指挥调度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对生产现场设备状态的在线监控,零件报废统计和任务补充以及重点临时性任务的插单,最终实现企业生产管理的高级排产,提高设备利用率和零件的快速生产。

数据和报表智能分析是对工艺技术文件、原材料数据、产品完成信息、设备利用信息、质量信息进行在线实时统计和分析,通过分析及时发现生产瓶颈和存在的问题,为企业解决问题、任务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4、经营管控平台化

经营管控涉及企业的决策管理、综合办公、经营计划、合同订单、供应商、人力资源、财务成本及营销管理。经营管控平台化最终要打通决策层、综合办公、经营计划、合同订单、供应商、人力资源、财务成本及营销管理之间的数据流,同时要打通与企业设计领域与制造领域的业务链和数据链,最终实现企业资源管理,即ERP。

5、创新外延化

创新是产品勃勃生机的源泉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并不是空穴来风和好高骛远;创新来源于实践、工作总结、新技术、新需求的搜集;未来,企业的创新重点体现在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创新体系化在于解放思想、转变思路,不仅仅在于激发企业内部的创新激情,也可以通过众筹、众包和借脑等多种方式,提升产品创新能力。

6、业务数字化

业务数字化是指企业的设计制造、经营管理等所有业务都将数字化,企业行为将通过应用系统进行储存,为后续企业发展提供经验、追溯。

三、对策建议

企业智能制造建设既要实事求是、认清形势、科学对待,又要有时不我待的精神去推进建设;要认真领会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分析本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智能制造技术等关键要素,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循序渐进与分布实施。

1、良好的指导思想和思路

企業智能制造建设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在指导思想方面,企业一是要实事求是,遵循智能制造建设规律,摸清本单位情况和应用水平,坚持与业务的融合,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处理好规划发展和脚踏实地的辩证关系,要有长远的思考,也要有扑地干事的举动,干是第一位的。在工作思路方面,企业首先是认真总结信息化工作,摸清家底,认清现状,评估能力,把企业智能制造建设的不足分析准确;二是需求牵引,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把业务需求梳理清楚,促进企业管理变革、研发创新和制造水平提升;三是完善信息化项目建设体制机制和配套,吃透政策,加大向各级政府的项目争取,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外脑、多资金筹集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2、认真领会国家方针政策

我国是制造大国,国家已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1+N”规划,当前正在强力推进智能制造工作,资源节约、高耗能设备停用、环保审计等配套工作也如火如荼的开展,企业一定要抓住国家推进智能制造的良好机遇,认真领会国家、相关部委、所在地区在智能制造方面的规划和指导意见,如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白皮书等,抓住机遇结合企业现状,力推企业转型,迈出勇敢与正确的第一步,及时关停高耗能设备,敢于投资智能制造;同时,企业在智能制造项目的论证和建设方面符合国家政策;并积极争取国家在资金支持、税收减免方面的政策优惠。迈出勇敢与正确的一步。

3、坚持一把手工程与全员参与工程

智能制造建没涉及项目、应用和经费问题,一把手重视是保障智能制造建设的进度、质量、效果前提;同时,人才是智能制造推进的关键,智能制造涉及到企业的设计人员、工艺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各类人员要精通相关的先进数字化工具、应用系统或智能设备,这样才能发挥智能制造的建设作用;再智能的设备,没有人会操作或应用不好,设备的利用率则很低,资产的闲置是企业智能制造的阻力。所以,企业智能制造的推进要坚持一把手工程与全员参与工程,企业要通过政策制定、考核奖惩、管理机制等方面保障全员重视智能制造工作。

4、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制

技术创新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内容,唯有抓好技术创新的牛鼻子,才能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格力公司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和产品研发工作,将原本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分红纳入到产品研发中,推进“好空调、格力造”品牌;2018年的中兴被美国处罚事件,充分暴露了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短板,在关键时候被别人卡脖子。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打破传统的“造飞机不如买飞机”思维,一定从体制、机制及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推进技术创新工作。新时期的技术创新要综合考虑情报收集、项目论证、任务下发、多专业联合设计、仿真分析、试验验证、售后服务、知识利用、设计外包等要素,为此,企业要站在发展的角度创新研发平台,从大集成、大平台、全流程、全数据的思路方面建立技术创新平台。

5、实现重点突破

(1)数据标准化与平台集成化。信息孤岛是企业当前面临的棘手问题,很多企业的OA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物资系统、计划系统、财务系统、研发平台、生产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如同烟囱,彼此之间的数据难以共享,决策层难以通过应用系统快速、准确的收集到相关经营数据,业务人员为提供数据经常重复性工作,管理层到研发层和制造层的指令与数据难以及时送达,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由此,信息孤岛是企业智能制造建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企业智能制造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开展数据标准化建设工作,组织各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一套含人员、产品、计划、财务、供应商、材料、合同、研发、制造在内的企业统一数据编码和主数据系统,建立数据和应用系统集成标准,在此基础上改造应用系统,消除应用系统壁垒,打通经营管理系统、研发平台、制造平台的业务流和数据流,实现企业的数据共享,提升企业效率。

(2)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制造是企业发展的趋势,谁前进的步伐快一些,谁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快一些。企业的智能制造建设主要从三方面考虑,一是通过引进智能化设备、设备联网、生产现场的智能化建设推进加工过程的智能化、工序流转的智能化、工艺设计和质量处理的智能化。通过生产排除系统与质量系统的建立和数据交互,实现报废、超差零件的质量数据填报后按流程上报、数据的智能判定以及生产任务的追加申请和确认。

(3)信息化新技术应用。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新兴技术发展迅猛,在制造业中得到良好实践。所以企业要敢于尝试,认真梳理本单位需求,在信息化建设中有机开展信息化新兴技术应用工作,提升产品的设计效率、制造效率、质量品质及知识积累。

(4)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基础环境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含机房、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网络升级、网络安全、高性能计算等建设。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企业应用程度的加深拓宽,建立安全性高、稳定性强、速度快、存储容量大的信息化基础环境是必须的,企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要求,有序推进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

四、结语

智能制造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对企业发展具有全局性、支撑性、引领性作用;所以,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建设要有良好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抓好重点环节,推进重点领域突破是取得智能制造建设成效的关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