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推开赫鲁晓夫面前的哈哈镜

时间:2024-04-23

刘吉同

赫鲁晓夫,在中国一直是“阴谋家”、“修正主义”的代名词,又有“赫秃子”、“不须放屁”等鄙夷的称谓和贬斥。1971年9月赫氏逝世后,《人民日报》报道的是“赫鲁晓夫死了”,快意之情毕现。那么,赫氏是否就是这样一个“狗屎不如”的人物呢?

赫氏在中国有如此“下场”,大概与他“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以及大肆“反华”有关。但事情的真相如何呢?国防大学教授徐焰指出:在苏联历届领导人中,对华提供援助最多且质量最高者,恰恰是赫鲁晓夫。从1954年开始,苏方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7战斗机、AK-47自动步枪、T-54A坦克和各种火炮的样品和全部资料;提供了P-2导弹,此导弹成为中国导弹事业起步的最早样品,等等。在我国最困难的1961年,赫鲁晓夫致函周恩来和毛泽东,愿意提供米格-21战斗机的样品和全部技术资料,供中国仿制,并愿意借给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糖。我方出于“争气”的原因,婉拒了(《报刊文摘》2008.4.18)。至于传闻中所说的苏联在与中国关系恶化后曾追逼还债一事,据冷战史专家沈志华讲,至今没有看到任何历史文献的记载(新华出版社《中苏关系史纲》第144页)。不过,赫鲁晓夫反对中国的“三面红旗”等,倒证据确凿。然而,今天看来,那实在是一种冷静和灼见。他对我国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的评价是:“这简直是一场瘟疫。”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描述是:“文化界人士——作曲家、作家、学者、教师以及整个知识界的真实处境,是蒙受无尽无休的、闻所未闻的、无法容忍的凌辱。他们那里显然是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赫鲁晓夫回忆录》第2283、2323页)。可见,这并不是什么“反华”,而是反映事物真谛的大实话。

赫氏沦为“狗屎不如”的真正原因,是缘于中苏意识形态的对立,引爆点是他当初大批斯大林。赫氏应不应该对斯大林的错误进行批判,如今,这样的问题在俄罗斯乃至全世界,已无须多言。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做了重新认识和评价斯大林的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像一颗核弹引发了强烈的震撼,由此在社会主义国家范围内,动摇了个人崇拜、领袖是神的根基,为以后有些人再搞个人迷信立下了一个硕大的警示牌。应该说,这是一件功德之事。当然,赫氏本人在这方面做得也不是很好,这是需要指出的。批评斯大林的错误,并没有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即使赫氏有这样那样的不是,也顶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实在不该给他扣那样的帽子。1989年,邓小平对来访的戈尔巴乔夫说,20世纪60年代中苏论战,“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邓公的话是实事求是的。

当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传到中国后,拨动了一位巨人最敏感的神经,他就是毛泽东。因为当时国内外不少人认为,毛泽东就是中国的斯大林,而恰恰毛又最为忌讳这一点。1959年庐山会议上,因为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李锐等人议论毛泽东类似“斯大林晚年”,由此引起了轩然大波。毛愤怒地说:苏联鞭死尸(指赫鲁晓夫批斯大林),我们这里闹分裂的人要鞭我的活尸。一时风声鹤唳,层层追逼,田家英在会上惊吓得“面无人色”(李锐《庐山会议实录》),可见毛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而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鞭尸”,无疑会在毛泽东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感应”,如何跳出斯大林的“周期率”,这不能不令他深思和忧虑。故以后的“反修防修”,尤其直言全党要警惕“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彭老总倒台后,这个“专利”就属于刘少奇了。

如今,尘埃落定,所谓中国的赫鲁晓夫,所谓野心家、阴谋家、修正主义头子,都属不实之词,他们都是党和国家杰出的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那么,与此相连的,放在赫鲁晓夫面前的这面哈哈镜也该推开了。在国人面前还原出一个真实的赫鲁晓夫,也实在是“理所当然,势在必行”。

作为长期浸淫在斯大林体制里的重要成员,赫氏同样打下了那种体制的烙印,如曾粗暴地对待过农民和知识分子等等。特别是他的大国沙文主义,即使再过一万年,也不应该给他平反。但无论如何,他不是什么反面人物,不应该再把他放在“哈哈镜”前来看。

(摘自《杂文月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