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期苏州智能制造企业发展现状及实践经验

时间:2024-04-24

王卫一

【摘 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与发展,苏州已成为全国工业大市、全球制造业基地。近年来,为全面落实国家和江苏省关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新时期苏州工业经济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苏州各级政府部门及智能制造企业以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推进智能制造和“互联网+”为主攻方向,对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Abstract】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hard work and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Suzhou has become a major industrial city and a global manufacturing base.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fully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made in China 2025" by the state and Jiangsu province, accelerate th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uzhou industrial economy in the new period, and buil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base 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uzhou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tak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economy as the topic, focus on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take promot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Internet +" as the the main direction of attack, carry out a series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new industries, new formats and new models.

【关键词】智能制造;互联网企业;转型

【Keywo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ternet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F27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1-0019-02

1 基本现状

近年来,苏州基本形成了集智能设计、智能生产等多个环节于一体的智能工业体系。截至2014年底,苏州市共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6家,试验区4家,国家级示范企业5家,省级示范企业29家,省级试点企业233家,省两化融合示范项目15个,规模以上企业ERP普及率达到80%以上,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达到45%以上,生产性企业的两化融合指标达82%以上[1]。具备和形成了以下产业优势:

1.1 具备了发展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

苏州市拥有8万余家制造业企业,产业类别齐全,长期快速的发展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工艺技术路线,具备了采用智能技术升级支柱产业的基础。苏州德福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江苏盛虹化纤有限公司等的智能制造项目和产品近年来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1.2 具有较高的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

苏州市拥有较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现已建成国内先进水平的7000Gbps带宽的数字传输骨干网,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1800Gbps,全市宽带接入率达到98%。同时,苏州市较早提倡以“两化融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快速成长,不断加大企业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建立了较完备的信息系统应用制度及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1.3 基本形成了智能制造体系

从调查样本中初步分析,苏州市生产性企业已经较高地普及了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全面应用了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生产性企业电子商务蓬勃开展。苏州三基铸造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分别在“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化纺织成套装备”、“智能化印刷装备”、“智能化食品制造生产线”领域初步形成了智能产品的领先优势。

1.4 具有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的良好基础氛围

以在苏高校、科研院所及基地为基础,建立了41个院士工作站、15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为代表的院校,聚集了多层次、多学科的优势教育、科研和人才等资源,对产学研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智能制造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测试方面奠定了一定基础。IBM、方正、用友、神码、华为等国内国际知名信息化解决方案公司纷纷落户苏州,为发展智能制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一些发展软肋亦不能忽视:智能管理體系不健全、基础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缺乏专业性公共服务机构等主要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并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成为阻碍苏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桎梏。

2 发展形势研判

2.1 面临的机遇

从全球看,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影响正在席卷全球,以德国工业4.0为代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从国内看,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的发展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从2011年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三部委组织实施的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对智能制造装备及数字化车间等领域进行支持,累计支持金额超过30亿元。江苏省也加大对智能制造的企业支持力度,实施“大中型企业智慧化推进计划”,对企业电商拓市、企业智能制造重点项目予以专项资金扶持。从周边看,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上海自贸区建设都为苏州市发展智能制造带来了一定的区域优势。endprint

2.2 未来的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制造业竞争加剧,面对美国“制造业回归”、欧盟开始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等新形势,未来随着我国出口结构向高附加价值活动升级,与发达国家的分工关系将从当前的垂直分工转为水平分工,从总体互补转为正面竞争。同时,国内主要省市纷纷在制造转型升级的各个领域加速布局,竞争日趋激烈。从自身资源看,苏州产业转型升级压力正在逐渐加大,如新兴产业占工业总规模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还需加快提高,苏州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水平要提升,对外技术依存度需要降低。与此同时,近年来苏州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产业和人口密集,环境容量较小,制造业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硬约束更趋强化,原有的发展模式、资源环境难以承载,发展空间、资源瓶颈、环境容量的问题亟待解决。

3 对策建议

3.1 注重頂层设计,明确发展路径方向

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苏州行动纲要”为重要机遇,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即到2025年苏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8。企业普遍依托工业互联网开展协同创新、智能制造、融合服务,建成1000个智能工厂(车间)。同时,对全市智能制造企业特别是典型企业进行持续跟踪,及时分析现状、研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给予企业诊断,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2]。

3.2 全面推进企业智能化升级

深化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中的集成应用,加快自动识别、CPS(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人机智能交互、分布式控制、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普及,促进先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提高企业在工艺流程改造、在线检测、质量性能提升、营销服务等领域的系统化整合能力,实现智能管控和全流程监控,构建智能化、网络化的生产系统。推动大中型企业全面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打造一批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和国际化信息技术企业,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能技术和产品。研究制定智能工厂(车间)建设标准和认定办法,建设一批智能工厂(车间)。

3.3 不断完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

完善“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组织开展大中型企业宽带“企企通”工程、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高带宽专线服务,优化“工业云”、“企业云”、中小企业“e企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工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与服务“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推进软件服务、制造资源、标准知识的开放共享,培育社会化、共享式制造模式。加强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物联网等综合化标准体系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3.4 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

实施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工程,推动下一代互联网(IPv6)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融合联动发展。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计算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工业大数据开放平台,提供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服务,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开展个性化制造和精准营销。推动互联网制造模式创新,建立优势互补、开放共赢的融合创新生态体系。

3.5 推进示范园区、制造基地等产业载体建设

设立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园区,引导重点园区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对园区智能制造发展进行评估和考核,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择优选定示范园区并给以资助。建立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创新成果产业化、新产品推广应用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以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采取“企业为主、政府资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方式,重点建设人机交互、智能管控、增材制造、质量追溯等关键共性技术公共平台,增强智能制造整体研发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发〔2015〕28号.中国制造2025[Z].

【2】苏委发〔2015〕43号.中国制造2025苏州实施纲要[Z].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