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心理德育育人的思考

时间:2024-04-24

关超雄

摘 要: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职业院校已成为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也有不少消极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职业院校心理教育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心理教育的范围过于狭窄;大学心理教育无固定的教育内容,没有专门的管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因此,该文提出,在网络环境下,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扩大心理教育工作队伍,要不断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调节,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相对于常规心理教育和咨询。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平台;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0-103-2

1 “互联网+”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变化

1.1 互联网的便利人性化发展,引发在校高职学生的“三观”、社会公信、情感互动方式的更新

互联网发展的初衷是让人类思想信息自由传递传播交流学习,信息互通的方便简洁化及在时间上、空间上的便利是互联网+带来的最大优势,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便利人性化发展也引起了人性伦理、社会公德的人性本质问题的思考,而对于在校高职生而言严重影响着他们人性伦理和社会道德的心理认知的健康发展,而网络化的交往手段,是没有了一般现实意义上的时空制约,作为“虚拟化”的交流的网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社会成员都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与自己思想、心理所关注契合点、感兴趣的对象进行交流和转发,使得在校高职学生在社会道德、语言信息、思想活动的范围无节制的拓宽,引发了“三观”、社会公信、情感互动方式的更新。

1.2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网络成瘾症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①大多有网瘾的学生在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行为不能控制,不辨是非,极易受煽动、强度刺激的诱惑,会使当代在校高职学生对社会现象认知偏向,产生社会抵触、“三观”不明、自我学习成长信心下降,甚至选择通过网络来逃避现实,寻找虚妄的“理想”满足,导致会经常出现焦虑、忧郁、暴躁、公德冷漠、人际关系木纳、情绪波动凸显、烦躁不安等现象,严重危害到在校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②异常的人际关系,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多元化时代,全球信息化使网络交流平台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使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学习咫尺天涯,实现足不出户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作为出入社会、处长成人、是非不辨的高职学生整天面对一台与网络“大机器”相连接的“小机器”,很容易导致其在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感知思辨直接过滤得到既成答案的接受,形成与人交往、接人代物、社会互助、同情怜悯的自我封闭,公德心、利他心、谦让心、互敬心缺失,造成人际关系的异常与紧张。

③虚拟情感宣泄,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便利化、智能手机的大众化,很容易把不便与他人分享、解惑的、宣泄的途径瞄准网络,在虚拟的世界任思想肆意遨游、宣泄得以满足青春期的各类好奇与情感欲望的释放,从而引起高职学生真情投入无情打击,各种感情纠葛扑面而来,如网恋、失恋、多角恋爱、婚外恋等,导致各种感情问题时而上演,诱发高职学生的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出现,各类行为现象不时发生。

④网络安全焦虑,互联网如同一个现实社会,现实有的,甚至没有的它都有,不良的、垃圾的、负面的、诈骗的等等信息争先恐后冲刺你的视觉、思想,容易引发高职学生的安全焦虑,如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暴力、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网上性爱、网络病毒等都给不少高职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打击的,思想认知上迷茫,心理上恐慌不安,社会正能量怀疑和无所适从等等。

1.3 互联网对高职学生心理认知结构成长发展的影响

在高职学生心理认知结构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从个体心理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在日常的心理活动中不断地通过行为、现象、语言3种表示行为系统顺序表现,将新事物、知识融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可以相互补充融合,共同表现和处理信息,形成自我认知,否则便会形成不良的认知结构,从而降低人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影响深层次的心理结构形成了心理行为系统。而网络信息又具有跨时空和模拟再现的特点,对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借助互联网+心理学可以使人在原有认知结构上直接构筑支架,开拓新的认知空间和学科知识框架,拓展认知体系的发展空间,促进认知结构的重组,但网络信息对高职学生认知体系的形成也有一定负面的影响,不能给高职学生提供信息分辨、思考、整合的机会,从而影响了高职学生在思想、心理、人格形成正向知识掌握过程中自我认知的形成和发展。

2 如何通过信息化途径来实现青年学生在思维模式上和网络“人格结构”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2.1 通过网络平台与青年学生搭建沟通的桥梁

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利用网页在线交谈、QQ、微信平台、电子邮件、论坛评论等,实现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建立信任关系,进一步交流,任其发泄了解其真实的想法,收取信息,思考治疗方案,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的双向互动性,扩大高职学生的人际交流,端正高职学生的上网动机,对有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學生进行心理辅导,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引导高职学生分清楚虚拟社会和真实社会的不同,与他们共同分析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客观不足,鼓励他们勇敢地积极地直面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寻找更加切合实际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双向调节机制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可通过在网页、微信平台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调节预防基本知识普及,网上在线辅导等,加强高职学生的适应教育、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技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2 加强高职学生社会化网络道德德育和法制教育

在对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六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道德和网络伦理的教育,培养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意识和能力,懂得在网上尊重他人,树立网络意识,遵守网络道德,引导同学之间交往、多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强化学生与现实社会之间的接触磨合,建立良性健康的人际社会关系。其次要大力推进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加深对国情、民情的认识,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最后,加强法制教育,要教育高职学生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正确对待网络文化,提高对网络文化的鉴别能力、自律能力和免疫能力。

2.3 提升大学校园社团组织建设多样性发展

目前,在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虚拟组织,有交友类、游戏类、消费类、兴趣爱好类等等。大量的信息铺天盖地,蜂拥而来;有积极健康的,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也有负面不健康的、引诱误導学生思想认知和影响成长的类型。而这些又是基本脱离有效管理之外,对现实社会和校园中积极的科学教育和健康组织活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作为学校要思考有导向地组织大学生或学生组织建立各类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共同喜好的社团组织,提高校园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以抵制互联网上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冲击和防止对青年学生的诱惑。

2.4 提升校园网络的监控与制度宣讲力度

保证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维护网上安全,应该加强职业院校校园网的技术管理,设置防火墙,进行实时监控与过滤,加强对校园各类网络平台的实时监控,及时对负面的、不健康的、低俗的、恶意的内容予以清除,不过实践证明,网络空间管理不是单纯依靠技术,还有更重要的是政策法规、社会公德意识、广泛的社会教育,所以还要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和德育道德、社会公德的教育,促进网络防护与监控技术、网络文明的进一步完善。

总之,在新型的互联网+时代的生活空间中,开展网络心理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德育教育,规范网络行为对于我们教师和社会是刻不容缓的责任,我们应把它当成一项艰巨的工程予以完善和很好地监控,否则将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无法想象的危害。

参 考 文 献

[1] 白巧灵.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3.

[2] 任兴洲.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D].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3] 李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4] 梁崇科.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教育[D].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